分享

《文言文启蒙读本》练习101-110

 MY明月修心 2020-04-05

【前言碎语】

《经典咏流传》

《中国诗词大会》

给这段只能家里蹲的日子

注入了一些灵魂

PS:

把董卿换了是几个意思啊

寒山钟声 华语群星 - 佛教古筝雅集

《文言文启蒙读本》练习101-110:
101、乘风破浪


(què),字元干,南阳(今河南境内)人也。叔父(即宗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愿(凭借)长风破万里浪。”兄bì,即宗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逃跑),不得入室。

(选自《宋书》)

【文言知识】

仕。“仕”指“做官”。上文“高尚不仕”,意为人品高尚,不肯做官。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意为读好了书就可以做官,“仕途”即做官的路;“仕宦人家”即做官的人家。

【启发与借鉴】

这是成语“乘风破浪”的出典,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每个人都应有乘风破浪的精神。

【练习】

1.翻译:挺身拒贼。                 

2.成语填空:①面面相       ②适可而       

③临       掘井;④唯利是       

3.你还能举出一个历史上的年少而有志向的人吗?

答案:

1.亲自上前抵抗强盗

2.①觑 ②止 ③渴 ④图

3.陈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译文:

宗悫的字是元干,南阳人。叔父宗炳,性格孤傲清高不愿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才刚过门,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没能进屋。

【思考】

    年少有志,努力而为,终成大器。

102、天衣无缝

郭翰夏日卧庭中,仰视空中,有人冉冉rǎn rǎn,慢慢地)而下,曰:“吾织女也。”徐视其衣,(都)无缝。翰问之,谓日:“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选自《灵怪录》)

【文言知识】

“为”的释意。“为”作为动词,在文言中常见。有人把“为”一律翻译为“做”,这是不妥的。上文“天衣本非针线为也”中的“为”,若译为“做”,当然也可以,但欠妥,而译为“缝制”则更准确。又,“百工为器”,应译为各种手艺人制作器物;“冶人为兵”,应译为冶炼工人铸造兵器。“为’’要根据它的对象准确地用现代汉语的词语译出。

【练习】

1.成语“天衣无缝”现在比喻什么?。

2.翻译:徐视其衣,并无缝。

答案:

1.成语“天衣无缝”当今比喻诗文浑然天成,没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一点破绽或缺点,或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2.(郭翰)缓缓地看了看她的衣服,都没有用线缝。

译文:

郭翰夏天在庭子里纳凉,抬头看天,有一个人慢慢地落下来,那人说:“我是织女。”(郭翰)缓缓地看了看她的衣服,都没有用线缝。郭翰问她为什么,织女说:“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织的。”

103、李氏夫妇

黄生乃李氏少时之友也。越十年,二人遇于途。李氏延至其家,杀鸡作食。二鼓许,黄生腹痛,汗大若珠。李氏夫妇恐甚,欲召医治之。黄生固止之,以为旧疾复作,无妨。李不听,即去。时值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逾半夜,携医归。医灸之,少时即愈。黄生曰:“汝为吾苦矣!吾何以报?”李氏夫妇曰:“汝为我友,当悉心以待,何出是言?”翌日天朗,黄生辞行。

(据有关材料编写)

【文言知识】

悉。“悉”指“全”。上文“当悉心以待”,意为应该全心全意地对待。又,“房屋悉为大水所毁”,意为住房全被大水冲毁;“五万士卒悉降”,意为五万士兵全部投降。“悉”的同义词有“皆”、“咸”、“俱”、“均”等。

【文化常识】

二鼓。“二鼓”即“二更”。古人夜间以击鼓敲更报时。一鼓即一更,为19:00-21: 00;二鼓为21:00-23:00;三鼓为23:00-1:00;四鼓为1:00-3:00;五鼓为3:00-5:00。一夜共五鼓。

【练习】

1.解释:①越     ②延     ③固     

④逾     ⑤翌日     

2.古诗填空:①出师未捷身先死,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               

答案:

1.①经过 ②请 ③坚持 ④超过 ⑤第二天

2.①长使英雄泪满襟 ②一行白鹭上青天 ③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黄生是李氏小时候的朋友。(分别)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把他请到家,杀鸡做饭。二更的时候,黄生的肚子疼了起来,疼得流下豆子般大小的汗滴。李氏夫妇非常担心,想要找医生来看看。黄生坚持阻止他们(去找医生),认为老毛病又犯了,没有关系。李氏不听,立即去(请医生)。当时正在下暴雨,漫天乌黑,山道崎岖,路滑难行。过了半夜,(李氏)带着医生回来了。医生给黄生针灸,不一会儿(病)就好了。黄生对李氏说:“你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报答你?”李氏夫妇说:'你是我的朋友,应该全心全意地对待,你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第二天天晴了,黄生就告辞离去了。

【思考】

当朋友有困难时,应该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而不应该袖手旁观

104、马啮盗髻

董熙载应友人邀,至其家豪饮。自午及薄暮,已酩酊矣。友人留其宿,熙载曰:“毋庸(不需要),吾尚可乘马(通“返”)家。”时月黑风急,未几,醉而堕马,僵仆道边,马缰持于手。忽有盗过,自喜曰:“天赞我也!”遂尽解其衣,又欲盗其马。方俯身执缰,马啮其髻(发髻),竭力挣扎而不得。待熙载醉醒,尽复取所失物,马始纵盗。

(据《陶朱新录》改写)

【文言知识】

赞。“赞”指“称赞”、“赞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在文言中它还指“助”、“帮助”,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天赞我也”,意为老天爷帮助我啊。现代汉语有“赞助”,那是两个同义字结合成的复音词。

【练习】

1.解释①豪饮②未几;③仆;④竭;⑤纵。

2.翻译方俯身执缰,马遽啮其髻。

答案:

1.①大量饮酒 不久,一会儿,不多时 ③向前倒下,此处翻译为跌倒 ④用尽 ⑤

2.小偷正要弯下身拿缰绳,马一下子咬住小偷的发髻

译文:

董熙载接受朋友的邀请,到朋友家大量饮酒。他从中午开始喝酒一直喝到晚上喝得大醉,朋友想要留他住宿。董熙载说:“不需要,我还可以骑马回家。”当时夜黑风大,他不一会儿就因醉酒而从马上摔下来,直挺挺地趴在路边,缰绳还握在手里。突然有一个小偷路过,高兴地自言自语道:“老天爷帮助我啊!”他就把董熙载的衣服全部脱掉,又想要偷他的马。小偷正要弯下身拿缰绳,马一下子咬住小偷的发髻,小偷用尽力气也不能逃跑。等到董熙载酒醒后,把丢失的东西都拿回来,马才把小偷放了。

105、娘子军

唐高祖(李渊)第三女,微时(地位低微时)嫁柴绍。高祖起义兵(指反隋的大军),绍与(即李渊的第三女)谋曰:尊公(您的父亲)欲扫平天下,吾欲迎义旗(指投奔起义军),同往则不可,独行惧后害,何为计?”妻曰:“(你)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自为计。”绍即间行(秘密地走)赴太原。妻乃归(hù)县(在陕西,今作户县),散家财,募女兵,以应高祖。得兵七万人,与太宗(李世民,她的哥哥)俱围京城,号曰“娘子军”。京城(攻下),封平阳公主。

(据《续世说》改写)

【文言知识】

临。“临”是个多义词,相当于“往下看”、“面对”、“到”等。上文“临时自为计”中的“临”,指“到”或“面对”,意为到那时自己会有办法的。谚语有“平日勿烧香,临时抱佛脚”,其中“临时”指到困难的时候。

【文化常识】

1.京城。

皇宫所在地叫京城。秦朝的京城在咸阳;汉朝的京城先在长安,后迁至洛阳;隋朝的京城在大兴(今西安);唐朝的京城在长安;清朝的京城在北京。

2.娘子军。

从历史上看,首建“娘子军”的是李渊的第三女——平阳公主。解放前在海南岛也建有抗日“娘子军”。歌剧《红色娘子军》就是根据历史事实创作的。

练习】

1.李世民接替父亲唐高祖李渊做了皇帝,世称       

2.翻译:独行惧后害。

答案:

1.唐太宗

2.我独自走后又害怕你有危险

译文: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地位低微时嫁给了柴绍。唐高祖率兵起义,柴绍和妻子商量说:“你父亲想平定混乱的天下,我想投奔起义军,一起离开不可行,我独自走后又害怕你有危险,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妻子说:“你应该速速离开。我一个妇女,到那时自己会有办法的。”柴绍立刻抄小路赶往太原投奔唐高祖(李渊)。他的妻子则回到酃县,拿出家里的积蓄,组建一支军队来响应唐高祖(李渊),招募到的士兵有七万人,很多都是女子,和唐太宗(李世民)一齐包围了京城,号称“娘子军”。京城被攻下以后,她被封为平阳公主。

【思考】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英雄美名扬。

106、多多益善


(皇上,此指汉高祖刘邦)尝从容(闲暇时随意)与(韩信)言诸将能否,各有(等第)。上问“如找,能将几何?”信陛下(您皇上)不过能将十万。”上千君(对您来说)何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多多益善,何为为我(同“擒”)?”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

【文言知识】

将。上文多次出现“将”字。“言诸将能否”中的“将”,作名词用,指“将领”、“将官”。“能将几何”、“不过能将十万”中的“将”,作动词用,指“带领”、“指挥”。在“而善将将”中,前一个“将”作动词用,指“指挥”,后一个“将”作名词用,指“将官”,全句意为皇上您不善于指挥军队,但善于指挥将官。

【文化常识】

秦国灭亡后,刘邦被分封在汉(今陕西汉中市),不久便打出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军仅数千人,且为乌合之众,由韩信指挥。韩信第一仗在井陉( xíng)与二十万赵军对阵。他“背水一战”,大败赵军,于是士气大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井陉之战”。此后,也是韩信指挥的汉军击败了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故成语有“韩信领兵,多多益善”。

【练习】

1.“将兵”与“将将”有什么不同?

2.翻译: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 刘邦和韩信谈话的话题是:            (用原文回答)

答案:

1.韩信刘邦是带大将的将韩信是带兵的将也就是刘邦是政治领导的才能带兵打仗未必行只要管好带兵的大将就可以了韩信有打仗的才能但是未必有政治领导的才能只管打他的仗就行

2.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

3.“诸将能不,各有差。”

文:

皇上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

【思考】

人才是有区别的,现在有人事管理部门,古代是没有的,只能靠自己,所以有劳动力管理和人才管理的区别。

为将者都是人尖,头脑灵活知识面广,必须因势利导才能管好人才用好人才。

而士兵属于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种(当然这是旧时代的说法),做到令行禁止就够了。

107、歧路亡羊


杨子(即杨朱,战国时人)之邻人亡羊,既率其(亲属),又请杨子之(僮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奚亡之?”“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选自《列子》)

文言知识】

“奚”与“何”。这两个字在作疑问词用时含义相同,都相当于“为什么”。“何追者之众”,意为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追,也可说成“奚追者之众”。“奚亡之”,意为为什么羊丢了,也可说成“何亡之”。

【练习】

1.解释下面划线的“之”字。

①杨子邻人亡羊  )    ②又请杨子之竖追 (  ) 

2.翻译: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成语填空:①与     不同;②天     之别;

③狼     虎咽;④落落     方。

4.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5“歧路亡羊”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

1.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羊 

2我们不知道它到底跑哪儿去了,所以只好回来了。

3  ③吞 ④大

4.杨子;邻人 5.示例: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意对即可)

译文:

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带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嘻,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

【思考】

成语“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08、宋濂苦学


(宋濂自称。宋濂是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无法)(买)书以观,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放松)。录毕,(快跑)送还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观群书。

(据《送东阳马生序》改写)

【文言知识】

1.得。

“得”除解释“获得”外,常用作“能”、“能够”。上文“因得观群书”中的“得”,就解释为“能够”,意为因此能够看到很多书。又,“不得”、“未得”均指不能够。

2.“弗之怠”要按“弗怠之”理解,即不放松抄录的事。

这是文言中的一个倒置句,把宾语“之”提到了动词谓语“怠”之前。如“弗之恨”,应按“弗恨之”理解;“弗之爱”,应按“弗爱之”理解。

【文化常识】

笔。古人用毛笔醮墨汁写字。我国从两千年前的战国时代起就开始使用毛笔。在这之前最早的是用刀把文字刻在牛骨或龟壳上,叫甲骨文,以后用刀刻在木片或竹片上。有了毛笔,便写在木片、竹片或丝绸上。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后,书写方便多了。但跟今人用钢笔、圆珠笔写字,还远远比不上。

【练习】

1.解释:①嗜     ②假     ③毕     ④以是     

2.翻译:不敢稍逾约。

答案:

1.①喜欢  ③完 ④因为此(这件事)

2.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译文:

    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

【思考】

逆境之中出人才,成材靠自己。

109、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物);人不学,不知道。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固有的好本质),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之性,因物则迁(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

(据《诲学说》改写)

【文言知识】

1.知道。

文言中的“知道”,不是一个词语,而是两个词语,由“知”与“道”组成,应理解为“懂得道理”。

2.虽。文言中的“虽”,在很多场合解释为“即使”。

“虽不琢以为器”,应理解为“即使不雕琢成器物”。

【文化常识】

“君子”与“小人”。古代“君子”与“小人”是两个对立的群体,最早是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后来指“有道德的人”与“缺乏道德的人”。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猜测)君子之腹”。

【练习】

1.解释:①琢     ②舍     ③慎     

2.翻译:犹不害为玉也。

答案:

1.①雕琢 舍弃,失去 ③忧虑,深思

2.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固然有好的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从品德高尚的君子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思考】

有了知识,懂得道理,就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经历磨难,难以成才。

110、狗亦有灵


杨生养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于涸井中。狗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日:“以此犬见与,便当出尔。”生日:“此犬曾数次活我,不得见与,其余一切均可。”行人日:“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据《搜神后记》改写)

【文言知识】

1.见。

文言中的“见”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它可以指代人、事、物。上文“以此犬见与”中的“见”,指代“我”,意为把这条狗送给我;“不得见与”中的“见”,指代“你”,意为不能给你。

2.走。

“走”的意思古今大不相同。文言中的“走”指“奔”、“跑”,而不是“慢慢地行”。上文“犬夜走归”,意为那条狗在夜里奔回家。成语“走马观花”,即“跑马看花”,形容观察得不仔细。

【练习】

1.解释:①涸     ②彻夜     

③怪之     ④引     ⑤系     

2.翻译:君若出我,当厚报。

答案:

1.①干枯 一整夜 ③意动,对…感到奇怪 ④伸长 ⑤带着

2.你如果让我出来,我要重重报答您。

译文:

杨生养了一只狗,他十分喜欢它。一天,杨生夜晚出行,落入一个干枯的井中。狗大叫了一整个晚上。第二天,有行人路过,看见狗对着井叫,对此感到奇怪。他走过去一看,看见井中有一个人。杨生说:“你如果让我出来,我要重重报答您。”行人说:“如果你把这只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救了我好几次,不能送给你,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行人说:“如果你不把它送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那时,狗伸长脖子探下井去看杨生,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他了。杨生被救出来了,行人带着狗离开了,狗总是回头看杨生。五天后,狗在夜里跑回了杨生家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加油、努力
长按关注我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