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个狠人?看看他颁布的《大诰》就知道了

 沐先生笔记 2020-04-06
1385年11月3日,离朱元璋开创明朝已经过去18年,离《大明律》颁布也已经过去了12年,这位明朝开国皇帝亲自编纂一部刑典,颁布天下,这就是以残酷著称于史的《大诰》。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大诰》先后发布了四篇,涉及部分内容,这是朱元璋在明朝律法《大明律》之外,又制定的一份具备法律性质的文本。

《大诰》有哪些内容呢?

一、重大案件。例如诽谤皇帝、结党乱政、抗粮抗差、抗租等等。

二、朱元璋的“训导”。所谓训导,就是朱元璋对于臣下和民众的一些行为和道德期待。

三、特别法令。也就是说,有些罪名要根据《大诰》,而不是《大明律》的规定进行处罚。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明初如何使用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相关内容多达74个条目,其中列举了各种酷刑,包括“凌迟、枭示"等等。

总而言之,我们所能想到的古代最残酷的刑罚,这里面全包括了。而且,为了推行《大诰》,朱元璋真可以说得上不遗余力。首先是语言上,《大诰》既没有用官府通常使用的公文,也没有用当时雅正的文风,而是采用了接近口语的浅近古文,也就是当时的大白话。

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大的小的都要知道”。其次,朱元璋动用了大量的行政和教育资源推广《大诰》。他要求不管什么家庭,家家户户都要有本《大诰》,按照上面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民间百姓、各级官吏犯罪时,如果持有《大诰》就能够减轻刑罚,如果没有,那就罪加一等不止如此,朱元璋还把它们列为全国各级学术机构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也从中出题。

一句话,在行动上,为了推广《大诰》,朱元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而在朱元璋心里,对于《大诰》的重视程度,可谓是有过之而不及。

大家都知道,大诰二字,典出《尚书》,记载的是周公对臣民的训示,要求臣民要老实做人。在过去的帝制时代,《尚书》是最核心的儒家经典之是帝制时代历代帝王治国的根本,而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师,中国几干年来的典章制度,都是由周公创建的,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修修补补,但是实质的内核变化并不大。

朱元璋把他颁布的法令取名《大诰》,其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可是,在此之前,作为明朝主要法典的《大明律》已经颁布,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如此煞费苦心地颁布套《大诰》呢?

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的父母是被元朝官员害死的,对于贪官污吏,朱元璋有一种天然的心理阴影。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要把朱元璋如此费心费力的颁布《大诰》归结到这个原因上,就未免过于简单了。

朱元璋颁布《大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立威。朱元璋出身贫寒,虽然做了皇帝,但是由于出身带来卑微感却难以消除,需要借助非常手段为自己树立威望。

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过去的帝王,都是人间秩序的建立者,我们看,在秦朝建立之初秦始皇就急着统一文章和度量衡,这和朱元璋颁布《大诰》其实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前者是物质世界的统一,后者则是社会行为规范和心理的统养成驯服的官员。

出身草莽,在乱世中取得天下的朱元璋深深明白,强悍有势力的臣下,远远不如驯服的官员好统治。他朱元璋雄才大略,可以用铁的手腕驾驭群臣,但他的子孙未必个个如他这般。

这个思路,和他后来诛杀功臣的思路如出一辙,当生性仁慈的太子朱标恳请他对大臣网开一面的时候,他オ对儿子说出真相:我这是为你扫清障碍啊。

我们看,在历史上,和朱元璋出身相似的刘邦,在坐上龙椅之后,对于功臣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段。《大诰》颁布之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震慑了贪官和不法臣民,也最大限度地维持社会的公平,让明朝的统治持续了两百七十多年。

而且,与《大明律》相比,《大诰》中的许多案例都属法外用刑,对罪犯的刑罚没有固定的量刑原则,全凭朱元璋自己的是非好恶,等于是公开的“法外用刑”,只不过,朱元璋是九五之尊,谁拿他也没有办法。但是《大诰》实在是太过于残酷,朱元璋去世不久,《大诰》四编就被废除了。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在编纂明史的时候,在朱元璋时代曾经家家户户人手一册的《大诰》,已经是民间奇书,难以搜寻。

故事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还可以继续,从朱元璋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通过强力推行的事物,尽管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但是实际上,却很难做到长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