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半夏厚朴汤经验(好文值得仔细看)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4-07


第 1413 期

作者 / 吴英举 登封市中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赵馨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最先提出 《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六经来自八纲。在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冯世纶教授系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方研究,并考证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在临床中,其继承了胡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独特的辨证思维体系,且在胡老以方类证、以病位类证的基础上,对《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证进行了六经类证的探讨。冯老学验俱丰,擅用经方,疗效卓著。现将其与胡希恕先生应用半夏厚朴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千金要方》云:“胸满,心下坚,咽中贴贴,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赤水玄珠》首载“梅核气”为“咽中如有炙脔”之病名。《医宗金鉴》云:“所谓咽中如有炙脔也,俗名梅核气。”以上诸文论述了半夏厚朴汤的临床特性。关于以上诸条的论述,胡希恕云:“本方治七情郁结,痰凝气聚,逆而向上,贴于咽中,如有炙肉样,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后世医家多谓‘梅核气’。症见胸满喘息,咽干,咽部发热,疼痛。宋·陈无择《三因方》以本方减去生姜,名四七汤,又名七气汤,治情志不遂而形成的(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气滞痰阻,咽中如有异物。”冯世纶云:“咽中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觉的一种神经症,《千金要方》谓‘胸满,心下坚,咽中怗怗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多指咽喉部位病变,为里虚寒,痰气郁滞所致,故以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煎服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本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消胀行气之品。方中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味苦温、下气除满,助半夏以散结降逆,两药为伍,一行气滞、行气开郁,一化痰结、痰顺气消;茯苓为甘淡之品,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紫苏叶辛温芳香、发表散寒、理气和营。全方(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不仅行气散结,降逆化痰,还因有紫苏叶、生姜辛温之品,故可散寒解表。关于本方,胡希恕云:“小半夏加茯苓下气逐饮治呕,厚朴、苏叶消胀行气,治疗痰饮气结。”冯世纶认为以苏子代苏叶治疗寒性咳嗽更良。苏叶有解表作用,如《本草汇言》云:“紫苏,散寒气……宽中安胎,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寒邪在表者,紫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

2 临证经验

2.1 辨六经

《伤寒论》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是说病在里,胃虚饮聚,从而导致出现此一系列特征者,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半夏厚朴汤方中小半夏加茯苓汤化痰行水,厚朴、苏叶消胀行气,生姜、苏叶温中化饮解表,治外邪里饮,当属太阳太阴合病。

2.2 辨方证

所谓方证, 简言之, 就是方剂的适应证。方证辨证的“证”是用方用药的依据凭证。胡希恕先生指出:“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最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冯世纶教授在继承胡希恕先生“《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病位归类方证”学术思想基础上,率先采用六经分类方证,其价值在于为经方应用开辟了一条严谨而又快捷的道路,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思路。他认为:“经方治疗的(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特点是非辨病论治,也非专方论治,而是方证对应论治,即根据症状反应进行辨证,用八纲分析症状,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以及“辨方证不同于一般的辨证,是一种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不仅指方药与证的对应,还体现在方药用量、煎服法的对应。”正如柯韵伯先生所言:“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 是仲景活法。”可见,辨识方证是辨证施治的核心内容与首要环节。

关于半夏厚朴汤方证,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又称之为“四七汤”,主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并宜服之”。《医宗金鉴》云:“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人亦有,不独妇人也”,亦云“盖因内伤七情,外伤寒冷所致,宜用金匮半夏厚朴汤主之”。

2.3 注重经方联用

经方联用是方剂应用的特殊形式,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经方相合为用,具有拓展主治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功效叠加以及产生新疗效等优势。目前,临床上寻求中医诊治的患者,其病情往往错综复杂,不只呈现一方之证,若想面面俱到,则应多管齐下,经方联用不失为一良法。经方合方之法系仲景首创,胡老师和冯老师遵仲景之意,临证颇重视经方合用,一般依据方证联2~3 首经方,临床上认为单纯太阳太阴合病的半夏厚朴汤证较少见,往往与他经合病较多,或虽然无他经合病,但由于太阳病或太阴病较重,单纯半夏厚朴汤力不能逮,需联合其他方剂治疗。如平素恶风寒,易汗出、受凉及咳嗽,同时伴有咽部不适、异物感,说明在太阴太阳合病基础上太阳病较重,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如在半夏厚朴汤证基础上有口苦、咽干、目眩、纳差等少阳病证存在,则往往以本方合小柴胡汤;若合并咳嗽、咯黄痰、发热等阳明热盛等症,则往往合麻杏甘石汤;若合并纳少、腹胀、便溏、面色卡白等太阴病甚则往往合四君子汤或者肾着汤;腹胀重、打呃、时有肠鸣则可合《外台》茯苓饮;若咽部异物感、咳嗽、痰多、痰白清稀,遇冷易加重,往往以本方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胃炎、胃下垂、胃扩张无力、胃中停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而同时表现有咽部异物感者,常以本方合吴茱萸汤;因七情失调所致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耳鸣、抑郁症、性功能障碍,又有咽部异物感、手足发凉、大便稀、舌质淡苔白、气郁之象,常以本方合四逆散。

2.4 随证增加药物

3 验案举例

3.1 咳嗽案(冯世纶医案)

按:反复咳嗽及咯白黏痰,舌质淡苔薄白稍水滑,脉沉为太阴里虚寒挟饮证;受凉诱发及咽痒为痰饮、气机郁滞于喉部所致;有时有黄痰,舌尖红为痰气郁结致郁热内生,故辨六经为外邪里饮的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半夏厚朴汤加桔梗薏苡仁甘草杏仁杷叶方证。方中半夏、茯苓祛湿化痰,厚朴、苏子降气化痰,生姜解表,加杏仁、炙枇杷叶加强止咳化痰之力,桔梗、炙甘草、薏苡仁清热祛痰、利咽,全方共奏降逆止咳化痰、清热利咽之功。

3.2 胃脘痛、头痛案(胡希恕医案)

按:胃中有振水声,饮食减少,疲乏无力,白天口水多,大便稀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湿滑,为太阴里虚寒致痰饮内停之证;咽中难受有异物感,胃胀痛难受,打呃则舒,示痰气郁滞,为外邪里饮之半夏厚朴汤方证。头痛、时有恶心,胃中有振水声,为太阴病之吴茱萸汤方证,胡老常以吴茱萸汤治疗因寒饮冲逆所致恶心、呕吐涎沫及头痛者,综合本病为半夏厚朴汤合吴茱萸汤方证,六经及方证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3.3 性功能减退案(胡希恕医案)

按:患者头晕、耳鸣、疲乏,腰酸腿凉、睡眠差、胃中痞为太阴里虚寒所致痰饮内停;家中不和,情绪差,少阳气机不利,痰气郁滞,致性功能减退,辨六经为太阴少阳合病,辨方证为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方证,加炒白术,旨在增强健脾祛湿之功,六经辨证准确,方证应用对应,故疗效卓著。

4 结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