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

 逸心茶舍 2020-04-07

(作者:屠龙  整理:留剑南)

写在前面的话:

       关于易筋经的阐述文章,已经很多了,本来不需要再有人置喙,但偏偏大多数人不怎么看易筋经论的原文,即便看了,也是走马观花,一览而过,而且还有各个版本之间内容差异的问题,也给很多人造成了困惑,这对易筋经爱好者的锻炼和理论的学习深入都是一个暗伤。故本人不揣冒昧,试作简单评述,主要用于易筋经义堂诸位同仁研讨,不做他用。易筋经的原正文部分都是本人亲自敲打录入,采用周伟良教授的《易筋经四珍本校释》一书中早期述古堂版本,其中蓝色字体为后期来章氏版以及其他版本的内容,红色字体为本人评述内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以达后期逐步完善,使后来学者能有收获,不再彷徨迷惑为目的。

                                                                                                            屠龙顿首

易筋经卷上

西竺般刺密帝译

 易筋经序( 李靖药师撰)

       后魏孝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一日,谓其徒众曰:“盍各言所知,将以占乃诣”。众因各陈其进修。师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惟于慧可曰:尓得吾髓云云。后人谩解之,以为入道之浅深耳,盖不知其实有所指,非谩语也。

       迨九年功毕,示化,葬熊耳山,却乃携只履而去。去后,面壁处碑砌坏于风雨,寺僧修葺之,得一铁函,无封锁,有际会,百计不能开,一僧悟曰:“此必胶之固也,宜以火启之。”乃熔蜡满注而四著,得所藏经二帙:一曰《洗髓经》,一曰《易筋经》。《洗髓经》者,谓人之生感于爱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秽,欲修佛谛,动障真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涤净尽,纯见清虚.方可进修,入佛智地,不由此径进修,无益,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向者所谓“得髓者”,非譬喻也。《易筋经》者,谓髓骨之外,皮肉之内,莫非筋联络,周身通行血气。凡属后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襄赞,立见颓靡。视作泛常。易臻极至,舍是不为,进修不力,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所谓皮、肉、骨者,非譬喻,亦非谩语也。昔者一客问东方朔曰:先生有养生诀乎?答曰:无他术,吾能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已三洗髓三伐毛矣。客以为滑稽之语也,孰知果有是事哉。吾意达摩大师必得东方朔之诀者,《洗髓经》帙归于慧可,附之衣钵,共作秘传,后世罕见;惟《易筋经》留镇少林,以永师德。

       第其经字,皆天竺文,少林诸僧不能遍译,间亦译得十之二三。复无至人口传密秘,遂各逞己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技艺,遂失作佛真正法门。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擅场,是得此经之一斑也。众中一僧,具超绝识,念惟达摩大师既留圣经,宁惟小技?今不能译,当有译者。乃怀经远访,遍历山岳。一日,抵蜀,登峨嵋山,得晤西竺圣僧般剌密帝,言及此经,并陈来意。圣僧曰:“此佛祖心传,基先于此。然而经文不可译,佛语渊奥也;经文可译,通凡达圣也。”乃一一指陈,详译其义。且止僧于山,提挈进修,百日而凝固,再百日而充足,再百日而畅达,得所谓金刚坚固也。驯此入佛智慧地,洵为有基助也矣。而登圣域,僧志坚精,不落世务,乃随圣僧化行海岳,不知所之。   

       徐鸿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复授与予,尝试之,始信语真不虚。惜乎未得洗髓之秘,不能游观佛境。又惜立志不坚,不能如僧不落俗务,乃仅借六花小技,以勋伐终,中怀愧歉也。

       然而,此经妙义世所未闻,谨叙其由,俾知颠末。企望学者务期作佛,勿效区区作人间事业也。若各能作佛,乃不负达摩祖师留经至意。若曰勇足以名世,则古之以力闻者多矣,奚足录哉? 

                                                     贞观二年春三月三日

易筋经内外神勇序(大宋 鄂镇大元帅少保岳麾下弘毅将军汤阴牛皋鹤九谨撰)

       予,武人也,目不识一字,好弄长枪大剑.盘马弯弓以为乐。值中原沦丧,二帝北狩,泥马渡河。江南多事。予因应我少保岳元帅之募,署为裨将,屡上战功,遂为大将。

       忆昔年奉少保将令出征,后旋师还鄂。归途,忽见一游僧,状貌奇古,类阿罗汉相,手持一函入营,嘱予致少保,叩其故,僧曰:“将军知少保有神力乎?”予曰:“不知也,但见吾少保能挽百石强弓耳。”僧曰:“少保神力天赋之欤?”予曰:“然。”僧曰:“非也,余授之耳。少保少尝从学于余。神力成功,余嘱其相随入道,不之信,去而做人间勋业事。名虽成,志难竟,天也、运也、命也,奈若何?今将及矣!亟致此函,或能返省获免。”予闻言,不胜悚异。叩姓氏,不答;叩所之,曰:“西访达师。”予惧其神威,不敢挽留,竟飘然去。

      少保得函,读未竟,泣数行下,曰:“吾师神僧也,不吾待,吾其休矣。”因从襟袋中出一册付予,嘱曰:“好掌此册,择人而授,勿使进道法门斩焉中绝,负神僧也。”不数月,果为奸相所构。予心伤少保,冤愤莫伸,视功勋如尘土,固无复人间之想矣。念少保之嘱,不忍负恨。武人无巨眼,不知斯世谁具作佛之志,堪传此册者?择人既难,妄传无益。今将此册藏于嵩山石壁之中,听有道缘者自得之,以衍进道之法门,庶免予妄传之咎,可酬对少保于上天矣! 

绍兴十二年月日书

 评注:

      以上两篇序言,是凡易筋经各版本中都有的两篇序言,也是考证家论证《易筋经》系伪作的主要依据,文中唐朝李靖引以宋时著作《景德传灯录》中的对话故事内容为开始,来说明禅宗二祖慧可得到《洗髓经》的经过,从而引出《易筋经》流传的途径;而宋时的岳飞及其属下大将牛皋也未能幸免,牛皋序言中不光字号弄错,更将传奇故事中的'泥马渡河’也搬了上来,不过这也说明了真正易筋经的作者是位博览群书,文武双全的人物。

       有人根据书后面紫凝道人的跋言,断定《易筋经》一书为明末紫凝道人所为,可却缺乏证据,况且紫凝道人自己在跋言中说“予读易筋经义”一句,说明他仅仅为《易筋经》一书作了跋言,而非作者。

       今又有人以千载寺中《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来说《易筋经》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特引文如下:

       大唐贞观圣赐李氏名儒,字道子,号十力,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三教门第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塑,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业释、道、儒三教融论,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养生》,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练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圣菩,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通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塑艺传艺少林,晚秋黄叶,归故育弟。师曰:“千载养生,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三教互尊,养生共修,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

       奇传十力大师,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守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皆修,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

                                                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藏残碑译撰书普观题

       此段文字中,有学者说碑文中的《易筋经》不是指紫凝道人作跋言中提及的《易筋经义》一书,而是指另外达摩亲著的十二势易筋经练法,那么到底是不是呢,碑文中《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等以文传世之经书并列,说明《易筋经》也不例外,既以经命名,说的也正是紫凝道人所作跋言的这部书。

       那么,既然碑文中提到了唐代十力和尚以《大明度无极经》(即《大般若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等创无极功,那就说明唐代就已经有《易筋经》了呀,可作碑文者却是清康熙年间的僧人普观,如果普观是明朝之前的人,那也就不用疑问了,但康熙年间,易筋经已有版本刊印于世;另据其自说是破译原来唐代的碑文残片而写,可既然没看到原残片内容,那就不能不让人猜疑此碑文有多少是其自己揣摩而作的呢?所以说《易筋经》于唐代前就有的说法,仍然是个问号。

       我们引述问疑《易筋经》的作者问题,并非是闲情逸致,也并非要刨根问底,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易筋经》的真正作者是佛、道、武、医等诸般技艺兼通的大家,从而领略到他的整体思路是在医、武的基础上,以佛家之圆通究竟、道家之阴阳至理融会贯通而成,从而写出此书,我认为该书作者一生阅历甚多,甚至混迹过市井,方有此等经验!

 海岱游人序

      予少时惟耽诗书,暮年好与方外人交暇,则游吟于海岱之间。一日至太白山,偕友人掣磕携壶于海滨,藉草而饮,远眺霜林老叶红映水光,正在诗兴勃然,忽一西羌人自西而东经此憩息。予见其修雅可亲,乃止而饮。问所之?曰:胶崂访师。又问何长?曰:神勇。在座俱茫然,请问神勇之故?曰:吾并指可贯牛腹.侧掌可断牛头,努拳可碎虎脑,不信请试于腹。乃以木石铁锤,令壮仆击之,若罔知也。又以绳系其辜丸,缀以车之轮,压以巨石,曳轮而走若驰。又系其两足跟,令三四壮者曳之,屹立不移。众愕然曰:有是哉,天赋之欤亦人力欤?曰:人也,非夭也。

       叩其用?曰:却病一,永不生虚疾二,终身壮健三,饥寒不迫四,多男灵秀五,房战百胜六,泥水探珠七,御侮不惴八,功成不退九,此皆小用者也。基之成佛了道,乃其至耳。二问其所得?曰:吾师僧,僧师神,递有传授。乃出书一册,众阅之乃知神勇之由。筋可易而积力,生于积气也。酒已,羌人欲去,挽之不得。曰:观尔言,志异于众,愿以此书赠。吾访神师,频游佛地,不暇留此也。予再四思,惟读圣贤书五于余年,学圣贤不能至,落得一迂腐老儒。凡事斤斤论理之有无,不知理之外别有天地,非迂儒辈所能探索者。此书为药师序,药师岂妄语哉。盖思上古称有勇力者,殷王受荡舟,乔鸟获孟责,夏育、北宫黝、伍子肯、项籍、朱亥、东海壮士皆以力闻于世,惟孔子有神勇不以力闻。凡此岂皆天赋,亦出于人为,应亦载之经籍,或经秦火而失耳。经云;基之作佛,此则西竺古先生之超越处,非中原人所可藐观焉者隐。吾安能起卫公武穆与之,共访神僧于世外也哉。惜吾老矣不能用,且珍藏筒中,侯有佛骨者呈之,以为一助云尔。(大元中统元年,庚申秋九月,海岱游人题。)

傅金铨本宋光柞序言

       昔达摩大师著《洗髓》、《易筋》 两经,而传于少林者惟易筋经,此非徒夸神勇于绝技也。盖人之一身.重在元气,贵在精神,果能保护,岂特却病延年,宜可通凡达圣矣。余公余,喜刻善尝施药饵,沉菏赖起.四方皆啧啧称乎。日屏一切嗜好.节饮食,慎起居,神静息.攻研究其养生之方药,得是编,勃然兴欣,然喜过望,有得于黄帝内经之精,而直称为道术神仙之秘也。余好之,尤愿同志者共行之,非敢以是参撤乎大师之皆也。其亦为保身之一助云尔。(大清同治十三年季冬上洗六日北平宋光柞序)

 傅金铨本傅金铨序言

       顺施则凡,逆施则道,亘古及今,万仙万佛不能外此而别有造化。顺逆者阴阳也,阴阳交而万物生,阴阳隔而天地否。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理之在天下。荐绅先生或有能一言之者,慨自释迎把断,要津金钵孟遂沉海底,释部谈空,真机罕露,彼人只知权顿渐三法,不知精气神三宝,人皆知三教一原,又敦知三教一法乎。祖祖相传,同是这个,惟此圣神功用,运之于内则成道,运之于外则成力,运之以求嗣则中的,运之于御女则无敌。祖师慈悲,但愿举世尽成仙佛,读者其知所轻重矣。吾闻有道之士,神威慑人,揭地掀天,排山倒海,叱逐风雷,斡旋造化,意之所至无不披靡,力云乎哉小矣。是书无刻本,传写甚讹,兹得黄舆山人秘本用校,鲁鱼付梓公世。(大清道光三年岁次癸未,花朝日济一道人傅金铨,题于合阳丹室) 

评注:

      以上几篇序言采自道光年间傅金铨版《易筋经》的序言,海岱游人之序言,在很多版本上都有,且内容稍有区别,今仅录入,供参考用,但要知道所谓的元中统元年白衣海岱游人云云,到底存不存在,仍是存疑,不可尽信。另从宋光柞、傅金铨等人的序言中可以看到后期人们对易筋经的期望和着重点,以及过多的神化和道门丹道相结合之处。 

易筋经目录

 卷上

易筋经总论  膜论  内壮论  揉法  日精月华  服药法  内壮丸药方  烫洗药水方  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  三月行功法  四月行功法  行功轻重  用功深浅  两肋分内外工夫

卷下

木杵  木槌式  石袋式  五六七八月行功法  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  阴阳配合论  下部行功法  行功禁忌  下部洗药方  用战  内壮神勇  炼手余功   外壮神勇   八段锦  神勇余功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二)

(作者:屠龙  整理:留剑南)

易筋经总论

       般次密帝译曰:世尊大意,谓学佛乘者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勇往,清虚无障;勇往无懈,不先辩此,进道无基。清虚为何,洗髓是也;勇往为何,易筋是也,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身髓骨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赅,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劲非筋,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精神,提携动用。试观筋驰则痪,筋挛则瘈,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绝则亡。再观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者康。以上因内赋于天,外感于物,或盛或衰,匪由躬修,自成诸状。

       今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我命在我,此其一端。然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以至药物器制,节候岁年,及夫饮食起居,征验始终。务宜先辨信心,次立肯心,奋勇往心,坚精进心,如法行持,进退不懈,无不立跻圣境也。

评注:

      我之所以录入述古堂版《易筋经》,是因为述古堂版以及更早版本的文字更为凝练,而后期傅金铨版、来章氏版等内容都已经有所变化,甚至有些内容含混不清,另外从前面的李靖序言中“《易筋经》者,谓髓骨之外,皮肉之内,莫非筋联络,周身通行血气。凡属后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襄赞,立见颓靡。视作泛常。易臻极至,舍是不为,进修不力,无有是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早期的《易筋经》版本更为贴近原旨,那么后面就让我们探讨一下易筋经总论所阐述的内容吧。

     谓学佛乘者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勇往,清虚无障;勇往无懈,不先辩此,进道无基。清虚为何,洗髓是也;勇往为何,易筋是也,易者,变也;筋者,劲也。”这段话中,讲明易筋、洗髓的功用目的,后期《易筋经》版本中将'勇往’改换成了'脱换’,以求更符合佛典用词,倒不如'勇往’来的直接明白,“筋者,劲也。”此句直指核心,筋中生劲,后面则讲为何,“原夫人身髓骨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赅,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劲非筋,”身体骨肉之间,没有地方没筋的,没有地方不用到筋的,更没有用劲的地方不是用筋来完成的。我记得以前有人把《易筋经》的名字这么解释:易:改变;筋:肌肉;经:方法。这种说法也不能说错,因为有些古籍中就是筋肉不分的,日语中筋就是肉的意思,另外筋的属性也确实是肉的一种,但《易筋经》上注明皮肉以内,看来古人还是把筋和肉分开来讲的,后面的膜论里面对于这点更是说的明白。“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精神,提携动用。……..”后面的话,很好理解,是说筋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筋”呢,先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说的吧,《灵枢·经脉篇》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这几段意思大约是:人出生,精成脑髓生,以骨为主干支柱;以脉道营造气血;以筋的刚性来约束骨骼、关节;以肌肉作为保护血脉、筋骨脏腑等各处的墙壁;皮肤坚韧而毛发生长。看完这段,大家大概有些明白了,感情人体和盖房子一样,要不怎么老祖宗这么比喻呢,可那会没钢筋呀?哦,可能木条、木块什么的也许就算古代的钢筋了。又明末大医张景岳先生在《类经》七卷'十二经筋结支别’中写到: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 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後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面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但手足十二经之筋又各有不同者,如手足三阳行于外,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其筋多柔;而足三阴,阳明之筋皆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此又宗筋之所会也。然一身之筋,又皆肝之所生,故惟足厥阴筋络诸筋,而肝曰罢极之本,此经脉经筋之所以异也。呵呵,看看张老先生所写的,和《易筋经》上的文字之意很像吧,老先生这段话里不光把经筋和经脉的分别说的很清楚,可总有些自以为中医高手的人怎么就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呢?大概还是没好好学习吧。注:罢极,耐疲劳之意。

另外在来章氏版《易筋经》总论中尚有这段:然筋,人身之经络(纬)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使之然者也。这段话涉及到了中医中关于'肝主筋’的理论,《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其充在筋。《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之气血亏虚,筋膜失养,则筋力不健,运动不利。《素问·上古天真论》:肝气衰,筋不能动。古人认为肝藏血,且主筋,《素问·五脏生成论》:眼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脏受损,人就使不出力,肝病医院里的病人都是这样,肝血充足,就会使得筋、膜得到滋养,自然有如上之论,人体的提挈动用,筋之使然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那么现代中,我们对于经筋的概念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对照后面的《膜论》:“筋则分缕,半附骨肉。”我们可以得到古时候的'筋’就是骨骼肌的辅助系统,功能束骨利节的肌腱、韧带、结缔组织以及神经系统的总和。有人可能不明白,怎么筋里面还包含有神经呢?其实从现代医学里可以看出内经里十二经筋的分布和现代解剖学神经系统的分布极为接近,那么在古代,没有显微手段的情况下,这种说法并没有错,我们知道,经脉、经筋的'得气’反应,难度不正是神经系统告诉我们大脑的吗?古人在研究筋、肉、骨骼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活人为对象,则神经系统的分布自然会是研究对象了。

       总论中第二段告诉修者要建立信心、勇心,以下面的步骤逐渐实行,就可以实现立圣基、跻圣境的目的。那么到底能否达成,我认为除了明确理论之外,尚需明白师傅亲自指导方可成功,经论中的文字虽有一些具体修习方法,但失之简单,且有些部分也没有写出,例如具体锻炼筋膜的内容有,而具体锻炼经筋的方法就没有,来章氏版本中虽然加入了贾力运力势法和十二势练法图,但并未详细解说,到底如何,尚需后人认真钻研。

从经文以及上述分析中,我们可知'筋’为肉性组织,且比肌肉有刚性,符合致密结缔组织的特性,有伸缩之弹性,在各关节处尤其聚集,包含神经系统等。那么在锻炼经筋的过程中,凡是能锻炼这些特性的,使之增强的方法,都可称为易筋之法。如下一段是讲人体各关节的,《贯气决》中有云:“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盖骨节之空隙乃一人之经脉、神明之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伸之不能曲,曲之不能伸,气贯方全。起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胯、膝、足三节,左右相并共计十二节。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于此。如百沙袋逐层填实,虽软物可使之坚硬,此雷同气贯筋经之理也。”写贯气决的人,是真正实践出来的,否则断不会如此言说的。那么还有很多易筋之法,需要我们总结和体悟。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三)

(作者:屠龙  整理:留剑南)

膜   论

       髓骨之外,皮肉之内,以至五脏六腑,无处非筋,亦无处非膜。膜较于筋,膜为稍软;膜较于肉,膜为稍劲。筋则分缕,半附骨肉;膜则周遍,附着骨肉,与筋有分,其状若此。

       炼筋则易,炼膜则难。盖修炼之功,以气为主。天地生物,气之所至,百物生长。修炼气至,筋膜齐坚。

       然而,筋体虚灵,气至则起;膜体沉浊,气不倍充,不能起发。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侯周身膜皆腾起,与筋齐坚。外著于皮,并坚其肉,始为气充,始为了当。否则,筋无助,譬犹植物无培无土,匪曰全功。

 评注:

       前面说的是《总论》,也可以叫《筋论》,这篇《膜论》同样是易筋经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早期的《易筋经》版本言简意赅,没半句废话,而稍后的版本中则掺杂了大量个人心得,但其中不无金玉之言,如来章氏版本在此论中有:“且夫精气神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无形者有形之本,此法必先练无形者为有形之培,有形者为无形之辅,有形者为无形之佐,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练有形而弃无形则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此段文字中,讲述了精气神和筋骨肉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早期版本中未能写出的六合关系阐发出来,其实不管何种功夫,若没有精神意感和筋骨锻炼的相互配合,终会事倍功半,在后期的武术界也是如此,技击家赵道新先生说过:“一些人讲求“形骸”成癖;一些人追寻“意念”成疯。前者被三节、四梢、五行、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绑,后者则躲在幽处独享精神激战。”

       膜,也是在皮肉之内,髓骨之外,不同于筋,比筋软;也不是肉,比肉略硬。来章氏版《易筋经》中将膜与筋、肉的比较放在了后面,这大概是后期整理者认为此段话放在禅宗初祖的经文中,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故借般刺密帝之语说出,与早期经文相比,略有更改处:“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练膜为先,练膜以练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乃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那么在现代医学中,这层膜是指什么呢?筋膜(fascia)可分为浅、深两层。浅筋膜(superficialfascia)为分布于全身皮下层深部的纤维层,有人将皮下组织全层均列属于浅筋膜,它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动、静脉、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皮神经等,有些部位如面部、颈部生有皮肌,胸部的乳腺也在此层内。深筋膜(profundal fascia)又叫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包裹肌肉、血管神经束和内脏器官。深筋膜除包被于肌肉的表面外,当肌肉分层时,固有筋膜也分层。在四肢,由于运动较剧烈,固有筋膜特别发达、厚而坚韧,并向内伸入直抵骨膜,形成筋膜鞘将作用不同的肌群分隔开,叫做肌间隔。在体腔肌肉的内面,也衬以固有筋膜,如胸内、腹内和盆内筋膜等,甚而包在一些器官的周围,构成脏器筋膜。一些大的血管和神经干在肌肉间穿行时,深筋膜也包绕它们,形成血管鞘。筋膜的发育与肌肉的发达程度相伴行,肌肉越发达,筋膜的发育也愈好,如大腿部股四头肌表面的阔筋膜,厚而坚韧。筋膜除对肌肉和其它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对肌肉起约束作用,保证肌群或单块肌的独立活动。在手腕及足踝部,固有筋膜增厚形成韧带并伸入深部分隔成若干隧道,以约束深面通过的肌腱。在筋膜分层的部位,筋膜之间的间隙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叫做筋膜间隙,正常情况下这种疏松的联系保证肌肉的运动。

小腿骨横切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骨肉之间的正是深筋膜,而浅筋膜则是皮肤和肌肉之间。易筋经《膜论》中所讲的就是深筋膜,但在后面的练法中,锻炼的则不光是深筋膜,也包含浅筋膜,著名学者庞明先生在其著作中有过阐述,今引如下:“...般刺密谛讲的筋膜特点和现代解剖学讲的四肢的筋膜特点基本是一致的。但是《易筋经》中的揉腹是揉肚子的,你说肉下骨上,腹中哪儿有骨头呢?若说是脊柱上的骨头,当中的内脏怎么算呢?所以我们要灵活地看待他们这些理论...。” “腹腔的筋膜有它的特殊性,你看皮下筋膜,前面有,后面也有;浅筋膜、深筋膜,有;再深一层,腹横筋膜上下左右前后一圈圈地围着腹腔内脏,把内脏包裹起来了,而且腹腔的筋膜和胸腔的筋膜有过渡,和下肢的筋膜也有过渡。四肢的深筋膜叫固有筋膜,腹腔的深筋膜叫腹横筋膜。四肢的血管、神经都是从筋膜缝隙当中走的,腹腔里面的血管、神经进入内脏也都是从系膜里面走的...。”庞先生这段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经云:“炼筋则易,炼膜则难。盖修炼之功,以气为主。天地生物,气之所至,百物生长。修炼气至,筋膜齐坚。然而,筋体虚灵,气至则起;膜体沉浊,气不倍充,不能起发。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侯周身膜皆腾起,与筋齐坚。否则,筋无助,譬犹植物无培无土,匪曰全功。”这一段讲要不光炼筋,也要练膜,修炼的方法是让用“气”,以炼气以达腾膜之效,但膜如何能辅助筋的工作?经文中并没有进一步说明,那么文中所述'气’是什么呢?《灵枢·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栗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醺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可见,经文中所述之炼筋膜之气是为卫气,在现代医学中讲就是免疫、护卫人体的功能系统,《灵枢·本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可见,经论中以气炼膜,说的就是人体卫气。而如何锻炼、充实人体卫气,内容在下一篇中开始,对于现代人的眼光中,其实很好理解,那就是人体的整体气血旺盛,滋养筋腱、筋膜,自然“筋膜齐坚”了,后一句讲是要靠膜来维护筋。庞明先生在其著作中也讲:“关于膜的问题是武术的重要课题。因为《易筋经》讲了,练筋易而练膜难。好多练武术的抻筋拔骨练筋,为什么功夫出不来?因为没练筋膜。中医虽有十二经筋之说,但对它研究得不够,阐述得太简单,太笼统。”

       又:来章氏版《易筋经》中有如下一段:“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这段较为重要,是后代的前辈经验总结,文中说明了练筋、练膜和练气血的关系,揭示了易筋经各阶段锻炼中的不同练法,那么学者注意,如果系统学习易筋经功夫,是要按照阶段次序的,而不是练筋、练膜、练气没有主导,毫无头绪,更不是混为一体,杂烩一炉。所以我们来看来章氏版本中这段:“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又“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练膜为先,练膜以练气为主…”这两句就我个人认为这不过是某个后来者自己的体验,同早期版本比较来看,可知练筋、练膜,需要有锻炼气血之法以辅助、润养,而练筋、练膜各有各法,并不是筋、膜、气并练,须有主次之分,这样才行。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四)

(作者:屠龙  整理:留剑南)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歆也;内与外较,外可略也。盖内壮言道,外壮言勇。道植圣基,勇仅俗务,隔霄壤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

       一曰:守中。此道炼法,专于积气,其下手之要,妙在于揉。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之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须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舌气,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存想中处,先存后忘,渐渐至于如如不动,是名曰“守”,是云合式。盖揉在于是,守在于是,则一身精气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无量无边功德。设有杂念纷纭,弛情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注,虚所揉矣,无有是处。

       二曰:万勿及他。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从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一意掌下,是为合式。设若驰念一掌之外,又或持念于各肢体,其所积精神,随即走散至于肢体,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虚所揉矣,无有是处。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故精神、血脉悉附之。守而不驰,揉而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真积日久,自然充满周遍,即孟子所云“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为浩然之气也。设未充周,驰意于外,走散于四肢,则外勇亦不全,内壮亦不坚亦。 

评注:如果说前面的经论都是理论探讨的话,则这篇是真正开始实修的篇章,而且这篇《内壮论》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武学的特色精髓之一,但凡有所成就的流派无不追求内壮,内部气血充盈,才能达到易筋骨的要求,这也是把内壮论放在这里的原意,很多人曲解易筋经的含义,以为只要抻拔筋骨就可算易筋了,却不知易筋经是一套完整的炼法,经筋的抻拔锻炼不过是整个修炼体系中的开始,只有筋与膜一起腾起,内壮其身,才是步入殿堂,有了练习真武的基础。

       一般人看《内壮论》只看到其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其实经论中“一曰:守中。” “二曰:万勿及他。” “三曰:待其充周。”这三条是所有内壮炼法中都应有的步骤,站各种养生桩;太极拳架等等,这三条绝对是原则,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说过:“离开已身无物可求;持着已身永无是处。”这是练功的两个步骤,但能'守中’而于身中求出'物’来的又有多少人呢?大多数人开始便已经飘忽于身外去了。

       孙禄堂先生在《论内外家之别》里引述: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夫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阳刚。’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乎。羲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以上之论与《内壮论》中最后一段深为契合,望学者两相参研,就可以明白内壮之真正含义,《内壮论》所述为形体上的充周,而宋世荣先生所述更进一步,是从心性、境界上来理解的内壮之言,这才是真正后期内家拳的发展轨迹。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理解内家拳之'内’,以及如何炼内,以为只要锻炼五脏六腑,炼炼气,就是'内’了,其实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内炼而外显,人的气质甚至都由此改变,这才是内炼有成。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五)—揉法

揉  法

       谚语有云:“筋骨磨厉,而后能壮。”唯此揉法,磨厉之义也。其则有三。

       一曰春月起功。盖此炼法大约三段,每段百日。初行功时,必解襟;次段功,必须现身宜取二月中旬;下功为始,向后渐暖,乃为通变。

       一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向右边推向于左,是谓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而又取揉者右掌有力,便用不劳。

       一曰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者法之。但取推荡,徐徐往来,勿重勿轻,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癍疿;太深,则伤于肌肉,筋膜必生肿热,两无是出。

评注:

      在网上看到一段对话,一位易筋经名家的学生在看到易筋经原文后,勃然道:“怎么连按摩都成易筋经了?”这位学生跟随其师练习开砖打石、头断钢板等内容,自然会认为铁拳钢掌的硬功夫才是真正的易筋功夫,揉揉身体怎么倒成易筋经了呢?肯定是假的了。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人大有人在,而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正是连易筋经的原文都没有读过,更遑论理解了。

       揉法即是按摩的一种,筋骨相互磨砺、摩擦,从而产生热能、生物电能等等,刺激和激发神经,血管,淋巴等各系统气血的新陈代谢,使得人体各部位产生自我修复,自动增强各部位的相应功能;而在揉法按摩中,又有补泻平调的说法,《易筋经》的揉法,用的是按摩中的补法,也就是中医里向心为补;逆离心为泻的说法。

       除了用手按揉外,凡是能刺激筋膜,且能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方法都可以当做揉法,比如绵拳、通背拳中的抻肩、摇肩、旋腰等功法,同样会出现腹、肋部筋膜鼓荡的效果,这是由于肩、腰部等大关节的往复规律运动,从而在内部揉运了筋膜。

       《易筋经》的揉法中,揉运的是中脘部,也就是上腹部,里面是人体的胃部,也就是经文中所言:“又取胃居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脾胃通过按摩后,水谷运化能力加强,自然人体卫气也会增强,肌肤、筋膜的营养也就上去了,慢慢揉运,精神意念灌注这里,气血集中刺激,则腹直肌外筋膜和皮层下的深、浅筋膜得到养分充足,逐渐变得丰厚,腹直沟逐渐填平,原有的田型腹肌消失,庞明先生有过描述如下:...肚子象一个饼铛或大饼子。随着气越来越深入,手上要加点劲,以后两只手横着拉开一点儿,面积大点,再以后往下放到肚脐那儿去揉,揉完后还可以用拳头敲打敲打腹部。揉腹关键是精神集中。揉得腹腔里面有气感了,把腹腔里面的气放开,就揉皮肤这一层,一揉整个腹壁到背部的皮下都会有感觉,再以后大腿内部也有感觉。当你还没练到四肢的时候,大腿外部不容易有感觉。揉腹揉得膜气充足后,气不仅能够充到大腿内部的皮下,而且可以充到会阴。因为皮肤下面的浅筋膜和深筋膜有三个小隙室,其中有一个隙室带从腹壁的膜连到会阴,所以揉腹的时候能感觉到这个情况有它的解剖学的基础,不是光凭意念想的....。”中国古代的力士画像中,膀大腰圆,腰腹部圆满而非赘肉,也是这种功夫的写照。

       武当一脉另有揉运玉环穴作为内功的基础,如宋唯一著《武当剑谱.养精蓄锐解》中有“揉转玉环,阴霾解散,回光返照,灵明自现。此皆练气化神之现象也。凡练此二者,每夜半采气归来,即仰卧床上,以手顺揉此玉环,手势灵活,旋转自若,勿使手重、手轻、不均为要。揉时以二目反观玉环,使神光遂手旋转不定,如能正揉之间,不觉睡去方为合法。久而神气积满于中,自能开关透窍也。”后面还有凝神毅勇等练法,而揉转玉环穴,无疑也是从《易筋经》炼法中实践而得来的,正如其云:“此乃鹤息归脐,积气开关之术也。”但后面与易筋经练法又有所不同,是以内丹炼法运转周天来进阶内勇。另,来章版《易筋经》下卷中,附录有“玉环穴说”一篇,引述了宋.张紫阳的《悟真篇》内容,阅者可自查。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六)—采精华、服药

(作者:屠龙  整理:留剑南)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一气交融,是生万物。古人知之而善咽之,久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况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也。行内练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时候,而凡采咽精华之功,不可间断。盖取阴阳精英,益我神智,愚昧渐消,清灵日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采咽之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交,其气新也;月取于望,谓金水满盈,其气旺也。设朔望日值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初二三、十六七,过此六日,虚而不取也。取于日朔,宜初出时登高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令满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望取月华,亦如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者,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乃能取之。

       评注:无论佛道两家,都有大量的采集日月精华的篇章,随处可见,就连祈祷祝文中也有其踪迹,如毕坤《混元剑经·飞罡文》中就有:“...日精月华,吞入丹舍。探取天根,真息生春。玄黄浑合,遍体更新。筋骨皮肉,来复乾坤。助道助法,赐我灵真。绵绵大力,默默通神。北七南六,随在护临。急早送灵来,急早送灵来。哔吽吽,嘿哈臻。等等。《易筋经》中的采精华法,不过是延续了古代典籍中的炼法,来章氏版《易筋经》在下卷附录中也引述了《遵生八笺》中的摄取日精月华法,学者可自行参看。

       另在黄元吉《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中有云:“世之吞日精月华以求长生者,是欲速死于外感,其愚更可笑也,不论吞其炁,即使纳日月于腹中,试问能长生乎?世人左道多矣!服粒餐霞辟谷诸说,俱无关于性命,不惟无益,而又害之矣。”黄裳先生所言,是让世人不可仅以此术来求长生之法,这不过是一种辅助工夫,如经文中所言:惟有恒者,方能用之、取之。

 服药法

       练壮法外资于揉,内资于药。行功之始,先服一丸,约药入胃将化之时,即行揉功。夫揉与药力两相迎凑,乃为得法;过与不及,皆无益也。每功三日,服药一次,照此为常。

内壮丸药方

          野蒺藜(炒去刺)、白茯苓(去皮)、白芍药(火偎酒炒)、朱砂(水飞)、甘草(蜜炙)、熟地黄(酒制)以上各十分;人参(去芦)、白术(土炒)、全当归(酒制)、川芎,以上各二分。皆作细末,炼蜜为丸,约重一钱,每服一丸,或汤或酒,皆可导送。或恐多品合丸,其力不专。另立三方,只取一品,任用可也。

       一方:野蒺藜炒去刺,蜜作丸,一钱或二钱服之。

       一方:白茯苓,去皮为末。蜜丸或蜜水调服,或作块浸,愈佳,约服一钱。

       一方:朱砂,水飞过,每服三分,蜜水调下。 

烫洗药水方

       行功之时,频宜烫洗.盖取碱能软坚.功力易入;凉能散火,不致聚热。或一日一洗,或二日一洗,以此为常,功成乃已。

       法用地骨皮、食盐各宜量,用煎水乘热汤洗,则气血融和,肌肤舒畅。

       评注:以药力来增强炼功的效果,从古至今,都有这种美好愿望,《易筋经》的作者也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效果,那么这个内壮药丸的方子怎么样呢?先让我们看看明代大医薛己著的《正体类要》中的一个方子: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这个方子被称为'八珍汤’和上面的'内壮药丸方’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易筋经》内壮药丸方多了野蒺藜、朱砂两味药,野蒺藜功用:入肝经,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朱砂功用:入心经,清心镇惊,安神解毒,而'八珍汤’则是气血双补的方子,有气血两虚的人方可服用。那么有人问了,'八珍汤’是明代才出现的方子呀,难道《易筋经》真是明代的作品?那谁知道呢,'八珍汤’是由'四君子汤’和'四物汤’总合而成,而'四物汤’在唐初的《外台秘要》以及唐武宗时期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都有记载,而'四君子汤’则是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记载,或许有更早的记载,不过大家明白就行,不必非要搞个清楚。

       地骨皮和食盐(大青盐),都是凉血、润燥的药物,对于气血融通,效果很好。后期的铁砂掌功夫多用此方外洗。来章氏版的《易筋经》下卷中有附录有'状元丹’等方子,当为后人收集整理而来,亦可供参考为用。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七)—行功法

(作者:屠龙  整理:留剑南)

初月行功法

       初揉之时,要选童子数人,更番揉之。一取力小,揉推不重,一取其少年血气壮盛。未揉之先,服药一丸,约将化时,即揉起。揉与药力一齐运行,乃得其妙。揉时,解衣仰卧,心下脐上,适当其中。按一掌自右向左,推而揉之,徐徐往来,均匀勿乱,掌勿离皮,亦勿游动,是为合式。

       当揉之时,冥心内观,守中存想,勿忘勿助,意不他驰,即精、气、神皆附注一掌之下,是为真正火候。若守中纯熟,揉推匀静,正揉之际,竟能睡熟,是为得法,胜于醒守。如此行持,约略一时,时不能定,则以大香二炷为则。早、午、晚共行三次,日以为常。如少年火盛,只宜早、晚共行二次,恐其太骤,或致他虞。行功即毕,静睡片时,清醒而起,不妨应酬。

 二月行功法

       初功一月,已觉凝聚,胃觉宽大,其腹两旁,筋皆腾起,各宽寸余,用气努之,硬如木片,是其验也。两筋之间,自心至脐,软而有陷,此则是膜较深于筋,掌揉不能腾起也。至于此时,于前所揉一掌之旁,各开一掌,仍如前法,徐徐揉之。其中软处,用木槌深深捣之。久则膜起,浮至于皮,与筋齐坚,全无软陷,始为全功。此揉捣,亦准二香,日行三次,以为常则。

三月行功法

       功满两月,其间陷处至此略起,乃用木槌轻轻打之。两旁所揉各一掌处,却用木槌如法捣之。又于其两旁至两肋梢,各开一掌,如法揉之,准以二香,日行三次。

 四月行功法

       功满三月,其中三掌,皆用槌打;其外二掌,先捣后打。日行三次,功逾百日,则气满筋坚,膜亦腾起,是为有验。

 评注:经云:当揉之时,冥心内观,守中存想,勿忘勿助,意不他驰,即精、气、神皆附注一掌之下,是为真正火候。这是揉法的真正心法。既要意念集中,透里入内;又要勿忘勿助,是个拿捏精细的地方,至少得耐的住寂寞枯燥,古代一炷香大约一个小时,二香就是两个小时,现代人能慢慢自己按摩个三十分钟的都少。不过如果现代咱们锻炼时候,不必拘于时候,揉运到发困睡去就是了。

     “心下脐上”说的是人体胃脘这个部位,有的版本写的是“心上脐下”那是排版时候的错谬了;揉运的时候要粘着肉皮,用内观的方法注视着里面一块转,平心静气忍得住才行。

 行功轻重法

      初行功时,以轻为主,必宜童子,其力平也。一月之后,其气渐坚,须有力者渐渐加重,乃为合宜,切勿太重,或致动火;切勿游移,或致伤皮。慎之!

 评注:其实这点很重要,搁在现代,就算是运动疾病了,不光是揉运筋膜时候会出现问题,就是再锻炼经筋的时候,一样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关节处的问题,如过度抻拉上肢会让韧带老化而失去弹性,从而使关节变形,所以不慎重是不行的!

 用功浅深法

      初功用揉,取其浅也。渐次加力,是因气坚而增,仍其浅也。次功用捣,取其深也。以次三用打,打外属浅,震内属深。内外皆坚,方为有得。

 评注:行功时候,要由浅入深,捣,就是用木杵代替手掌揉动。掌揉、杵捣都要切勿游移,也就是不要再皮肤上滑动,要粘带着皮肤运动,否则皮肤会受损失,同时也不会锻炼内膜。

      木槌用于敲打,震动骨骼,使得骨骼内里得到锻炼,这个炼法来源于武功的排打法,使内部骨质受到刺激,骨小板之间变得更为紧密细致。'骨重筋灵’一直是武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让里面受到刺激,是不能产生变化的,根据现代的理论,骨骼受到刺激,一样会生长,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

 两肋分内外功夫

       功逾百日,气已盈满天地之间,充塞周遍。譬之涧水拍岸,浮堤稍加决导,则奔放他之。无处不到,不复在涧矣。当此之时,切弗用意引入四肢;所揉之处,切勿轻用槌、杵捣打。略有引导,则入四肢,即成外勇,不复归来行于骨里,不成内壮矣。

      入内之法,乃用石袋。自从心口至于肋梢、骨肉之间密密捣之,兼用揉法,并用打法。如是久久,则其所积盈满之处循循入骨。入骨有路,则不外溢,始成内壮矣。内、外两歧于此分界,极宜审辨。不令中间稍有夹杂。若轻用引弓弩拳敲打等势,则开其路,导令旁溢,纵加多功,亦不入内,慎之!慎之!

 评注:经云:“入内之法,乃用石袋。”前面用木质器材,后面则用石质器材,石质东西的透皮震内的效果要强于木槌,而且由于石袋中的间隙大,则甩动起来,震内效果更为显著,且打击为短劲,对于骨骼缝隙等处能深入里面,而不会伤到内腑。那么其余的捣揉,使力等等都不能再用,否则如经所云:“则开其路,导令旁溢,纵加多功,亦不入内,慎之!慎之!”

       那么,此处所讲有两个目的,一处是腾膜,以木杵等捣揉,让筋膜受到刺激,变得肥厚,同时消除与骨骼间的粘连,以达'筋灵’;另一处则是震外透内,刺激骨骼,密度加大而获得'骨重’的内壮效果。

      另附录宝鼎宝显廷先生所著《形意内功十三段》中相关内容,由其弟子林喧释义:

       揉打各法程序说  初功以轻轻揉为主,一个月后渐渐可以增加力气,切不可以太重,也不要推移,恐怕伤了皮肤。初功使用揉法,取的是在浅层,渐渐增加力量,兼用散竹棒轻轻打,这是因为气已坚实,所以增加揉的力量,和用散竹棒打棒,虽重但作用仍较浅,然后用木棒打取,其又是深入一层的作用,再其次用散铁丝棒打打外面,虽属于浅的区域,但震动了内部就可属深的区域了,等到内外都坚实了,才可算为全功。散竹棒用小竹二十五根,圆径约三分,直径1厘米,一端用麻蝇捆紧,一端散开,手握有绳之处,依法打之。散铁丝棒用粗豆条铁丝或电线铁丝,二十五根,长一尺五寸,半米长,一端用火烧熔团结为一,一端散开,手握烧炼之处如法打之。砂袋棒用细布缝就,圆筒如木棒形,长约一尺,30厘米,河砂装满用线缝好依法打之。木棒用柏木为佳,长一尺,约30厘米,圆围三寸,直径约3厘米,把细头粗其粗处之,中间略高少许,用时高处着肉,棒之两头不着肉。 

       第一段丹田练法――根本固焉练丹田是为了坚固根本,丹田在脐下三寸,为气之海。如果丹田之气不充满,要练好它处之功都不能成功。练丹田内功的方法是,身体要端正立着,两足踏平,距离大约为四寸约14厘米,与两肩一样宽,右手把左手握着,两臂要伸直,要紧贴丹田,然后闭口蓄气,这个气乃是自身口内的气,把嘴鼓起如像一个包裹一样,内装着这一口气,心意不可外用,一心注意着这个包裹,呼吸自然,这样大约有两分钟的时间,才抬头伸颈,如同咽硬物一样把这口气吞下,用意念把这口气送至丹田,接着埋头注意丹田,头稍微往下埋,一双眼睛注视着丹田,同时两只腿稍微向前弯,这时气下辘辘有声。当气往下行的时候,左手贴在丹田之下,右手以五指尖轻轻从颈下起,一直往下拍到丹田,并且把丹田扣三下,这样轻拍脐腹和丹田,这叫作唤气。拍完后两手还是右掌握左掌,紧贴丹田,再照前面的方法闭口蓄气,照前样吞下并唤气。这样把三口气吞完,把左手和右手交叉收回腰间,仍然回复到原来端正站立的姿势,又以右手握住左手靠着肚皮,从胸口往下推揉丹田至少三次,才把两手贴在丹田之下。然后把两足跟提起微踮三次,这时用左手握着右手,用右手掌照揉法摩擦丹田,缓步慢慢走着,右手累了换左手,单揉互换着边渡步边揉擦,擦得越多越好,要知道是三分功夫七分揉,擦擦得多,如五代杨上善所说,肠肚常摩能健身,流传至今。所以练功至少应擦八十一次,照这样练过七天,再添三口气,但是增到了九口气,就是限度,不可太多。

       第二段胃口练法――双手抱搂练胃口内功是坐着,把自己双足盘着,两只手交叉着,轻轻抱着两边肋腔,呼吸自然。然后如象练第一段丹田一样,先闭着嘴如囊袋一样蓄自身的气大约有两分钟的时间,才抬头伸颈如同咽硬物一样把这口气吞下,用意念把这口气送到胃口,同时低头用眼注视着胃口。顷刻之间吞下的气辘辘有声,并且用右手五根指头轻轻拍胃口,同前面练丹田一样叫作唤气。象这样吞气唤气吞完九口气之后,才算练完毕了,接着把两只手交叉着收回腰间,用揉擦的方法从右至左顺时针方向摩擦胃部,轻得不要离开皮肤但重得又不要触及骨,如同练第一段丹田一样,越多越好,至少要擦八十一次。

       第三段两肋练法――右行左接练左肋功,先坐端正,然后把右足打起盘足,左足向右方伸直,把头先向右方,嘴向着右肩,再用右手五根指头搬着左足的中指尖,左手半握手臂伸直。然后闭嘴蓄自身之气,大约有两分钟,嘴形如囊袋样,抬头伸劲,如同咽硬物一样吞下,用意念送至左肋,一会儿气往下行,有辘辘的响声直往左肋,两眼注视左肋。同时用左手五根指头轻轻拍打左肋三至五下,这叫作唤气,如象这样三次吞下,九口气吞完之后,用揉擦法以左右两个手掌换来换去,轻得不要离开皮肤,重又不要触及骨头,从右至左顺时针揉擦,越多越好,至少不得少于八十一次。练右肋功法是先坐端正,把左足抬起,右足向左方伸直,头和口向左肩,用左手五根指头搬着右足尖,右手半握手臂伸直,然后闭嘴蓄气约二分钟后,呼吸自然,然后抬头伸颈如咽硬物一样吞下,一会儿气往右行至右肋,有辘辘响声,接着头和眼注意右肋,并且右手五根指头轻轻拍打右肋三五下,名曰唤气,如象这样三次九口气吞完,用揉法同左肋揉法,越多越好,至少不得少于八十一次,右行左接的意思是,因为左右为阴阳之道路,左右气血是相通的,练左肋功必须从右肋引导,《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练两肋内功,做上面的架式,使气血相接。

      以上数段,可资参考,欲览全部,可参看宝鼎先生原作。另外,功法中的吞气法,也叫喉呼吸法,是传统功夫中增大进氧量的功夫,在武功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喉呼吸法在印度的瑜伽功夫中也有,可见这种呼吸方法的重要性。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八)—卷下

(作者:屠龙  整理:留剑南)

易筋经卷下

西竺般刺密帝译

木杵、木槌式

      木杵、木槌皆用坚木为主,其最降真,其次文楠、紫檀、花梨、铁栎、白檀,皆堪制用。杵长六寸,中径寸半,顶圆而尾尖,即为合式。槌长一尺,围圆四寸,把细顶粗,其粗之中处略高少许。取其高处着肉,而两头尚有闲空,是为合式。

 石袋式

       木杵、木槌用在肉处,骨缝之间悉宜石袋。石取圆净,全无棱角,大如葡萄,小如榴子,生于水中者,方堪入选。山中者燥,燥能生火;土中者郁,气不宣畅;棱角尖硬,恐伤筋骨,皆不取也。袋用细布,缝作圆筒,如木杵形。圆其头,长约八寸,其次六寸,再其次三五寸。石用半斤,其大一斤,其最二十两,分置袋中,以指挑之,挨次扑打。久久行之,骨缝之膜,皆坚壮也。

评注:木槌、木杵以及石袋等工具交代详细,另后期为方便所见,有炼家用散竹丝棒(用细小竹批二十五根,一端束系,一端散开)或者铁丝棒(用铁丝二十五根,长约半米,一段束系,一端散开)代替,不过不知效果如何了。

 五六七八月行功法

       功逾百日,心下两旁胁肋梢,已用石袋打而且揉,此处乃皮骨之交,内壮、外壮于此分界。既于此时不向外引,则其积气向骨中行矣。气循打处,逐路而行,则自心口打至于颈,又自肋梢打至于肩,周而复始,不可倒行。日行三次,共准六香,勿得间断。如此百日,则气满前怀,任脉充盈矣。

 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

      功至二百日,前怀气满,任脉充盈,则宜连入脊后以充督脉。从前之气,已上肩头,今则自肩至颈,照前打法,兼用揉法。上循玉枕,中至夹脊,下至尾间,处处打之,周而复始,不可倒行。脊旁软处,以掌揉之,或用杵、槌随便打捣。日准六香,共行三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揉打周遍,用手遍搓,令其匀润,功成行满矣。

 评注:以上论述中,是心口上部到肩颈,以及后背部的揉捣,敲打炼法,揉后用搓,以使皮肤感觉能保持一致,兹不赘述,特转宝鼎先生所著《形意内功十三段》中的相似练法如下:

       第四段方寸练法――周身提劲   方寸指心窝,俗称心口儿,练心窝是睡着练,首先把身躯仰着半睡在床上,呼吸自然,把身睡直,两只手伸直紧贴腹旁,接着闭口蓄自身之气,嘴形如一个囊袋,内装这一口气含着约有二分钟后,才抬头伸颈如同咽硬物一样把气吞下,气往下行走,辘辘有声,一心一意注意心窝,这时把两只手和两只足一同举起,这时全身的力量都集中于心窝了,接着用右手五指轻轻拍心窝三至五次,大约两分钟久,就把手和足一齐放下来,再闭口蓄气,按照前面的方法咽气,吞完了九口气后,用揉法揉擦心窝,越多越好,至少八十一次。

       第五段腔子练法――双手叠起  腔子指胸腔,练法是坐端正,打双盘足,把双手掌叠起,掌心向天,呼吸自然,闭嘴像一个囊袋样,包着自身之气,含着约二分钟后,才抬头伸颈,如咽硬物一样把气吞下,同时埋头用双眼注视腔子,当气下行有辘辘地响声时,自己用意念把气送至腔子,用手指尖轻轻叩胸腔,如像这样三次把九口气吞完了,双手交叉收回腰间,用揉擦法擦胸腔,越多越好,至少八十一次。

       第六段背脊练法――全身用力  背脊功是全身用力,因身躯俯卧着,所以全身的力气都聚积在背脊上了。平身俯卧在床上,下颏和一双足尖平放在床上,接着闭嘴蓄自身之气,如口袋样含着约二分钟后,才抬头伸颈如同咽硬物一样把气吞下,刹时气下行,有声音辘辘地响,用意念把气送到背脊上,默念背脊,同时两只手和足一齐悬在空间,只有腹部才挨着席子,这样约二分钟之后,才放下手足,象这样三次把九口气吞完毕了,站起来用白布三尺,双手各握住一个头,照前法摩擦背脊,越多越好,至少八十一次。

以上数段,可资参考,欲览全部,可参看宝鼎先生原作。揉搓、捣打、敲击都是为了刺激筋膜和骨骼,以让其生长变化,以吞气法充实体腔,从里面充实。这是练家长期琢磨出来的实践。

 配合阴阳论

       天地,一阴阳也,阴阳相交,而后生万物;人身,一阴阳也,阴阳相交,而后能无百病。此功乃是阴阳互用之妙。气血交融,自然无病,无病则壮.其理分明。

       然而,行此功亦借阴阳交互之义,是亦外助,盗天地万物之元机也。凡行此功,始自却病。凡人之身,其阳衰,则多患痪弱虚惫等疾,宜用童女少妇依法揉之。盖以女子外阴而内阳,借取其阳,以助其衰,是为至理。若阳盛阴衰者,多患火症,宜用童男子或少男揉之,盖童子外阳而内阴,借其阴以制其阳盛,亦是玄机。至于无病之人行此功者,则从其便。若用童男、少女相间行功,令其阴阳和畅,更属妙事也。

评注:阴阳如何配合,有人认为这是很玄秘的东西,我不这么认为,自古阴阳相吸,如磁石吸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况且阴阳相互吸引,并非单指男女之间而已,更不是纯粹的化学物理反应,如果认为仅此,则看法过于简单了。善于把握者,与天地、节气、环境、心性等等皆可匹配。由此激发人体潜能,这才是真正的阴阳配合。前辈有云:如同水泼在火炉子上,'刺啦’那一下子。常有人讲,遇到心上人,碰一下肌肤,都犹若过电,便是如此。那么您用别的法子,只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可以了。这也是明理而知其法,否则就是拘泥不化,不知变通了。

=========================================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九)

  易筋经下部行功法

  古传易筋经下部行功一般分为两部十法,两部为睾丸和玉茎,在睾丸为攒、挣、搓、拍四法,在玉茎为咽、摔、握、洗、束、养六法。行功时必须正念清心,由轻至重,循循而进。严禁操之过猛,反致受伤。实际上这种下部行功是一种顿法,据《古本易筋经》载:百日即可见奇效。《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积气至三百余日,前后任督二脉悉皆充满。再行此下部功夫令其通贯。”也就是说,内功必得有相当的根基,补足亏损回复乾男之体,才能操作下部行功,这样效果方能显著。称之为顿法才有根据。观功法内容,下部行功与世传铁裆功基本相似。

  一、预备式(兜肾摩腹)

  习者平卧于床,以左手掌心覆于小腹之上,右手拇指和食指环握玉茎,其余三指托住睾丸,然后左手逆时针绕脐摩动81次,同时右手逆时针揉动睾丸亦81次。再左右换手,顺时针摩腹、揉睾丸各81次。

  要点解析:道家内丹学派称外肾为外鼎,丹田为气海,生精生气皆赖于此,故此式又称“吕祖煮海诀”,是内丹修炼者终身不离的按摩导引要术,《内功图说》云: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数之,真阳不走。学者不可因其简单而轻视之!

  二、捻精索

  习者平卧于床,以双手之拇指、食指和中指,在肾囊根部捏住精索,如捻线般捻动精索81次。以酸胀微热为度,不可有痛感。

  要点解析:精索是一条柔软的条索,从腹股沟管腹环起,延至睾丸上端,由输精管、精索内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腹膜鞘突韧带等组成,是精子输送的重要通道。捻动精索可以积极预防其病变。如精索炎、精索曲张等。我们观察婴儿及少年肾囊紧缩。而年老体弱的人则肾囊松弛低垂,皆因精索强弱之作用。

  三、捻睾丸

  习者平卧于床,用双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托住两个睾丸。然后用两手的拇指配合其他三指捻动两个睾丸。次数不限,以酸胀微热为度,不可有痛感。

  要点解析:睾丸是精子形成和分泌的基地。也是决定男子第二性征的重要器官。睾丸所分泌的睾丸素等激素对于人体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成年男子的这种内分泌功能可以增强身体的活力、精神上的主动性和能力以及性欲等,这种作用在性成熟的最初几年内尤其明显。但到了一定年龄之后,睾丸开始萎缩,内部和外部的分泌物逐渐减少,这就是衰老的征兆之一,睾丸的内部激素对生殖器官的刺激作用就不那么强大,性功能也随之降低,进一步加重了全身各系统的虚弱以及精神的老化。尽管近年来l临床使用人造激素等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但都不如下部行功以自我按摩睾丸来恢复和提高功能,延缓衰老更具现实意义。

  四、揉睾丸

  习者平卧于床,先用左手握住肾囊和玉茎的根部,使两个睾丸露于左手虎口处,然后以右手掌心按压在睾丸上,顺时针揉动81次,再左右换手,逆时针揉动81次,以酸胀微热为度,不可有痛感。

  要点解析:同于“捻睾丸”一式,兹不赘述。

  五、搓玉茎

  习者平卧于床,两手掌相对夹住玉茎。如搓绳子状来回搓动玉茎,次数不限。以酸胀微热为度,不可有痛感。

  要点解析:玉茎由一条尿道海绵体和二条阴茎海绵体组成,海绵体外包有力量的肌肉纤维和筋膜。对于玉茎的锻炼,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降低玉茎对于外界刺激的敏感度。预防功能性障碍和器质性疾病的发生。

  六、拔玉茎

  习者平卧于床,先以左手心贴于脐心,以右手握住玉茎进行提拉,每一提拉便握紧一次,然后左右换手。各行81次。以玉茎根部酸胀微热为度,不可有痛感。

  要点解析:同于“搓玉茎”一式,兹不赘述。另有“摔”法。有时间的习者可以加练。

  七、吞阴术

  习者平卧于床或取坐式,冥心静气,意注肾囊使气沉于肾囊之中,然后十指交叉并拢,掌心向内,覆于丹田之上,吸气,意念将睾丸提缩入腹中,闭气,牙齿咬紧,略停,然后呼气,意念睾丸降于肾囊中,全身随之放松。如此一吸一提,一呼一降为一次,初行9次,渐以9的倍数增加,但不可超过81次。

  要点解析:吞阴术是易筋经下部行功中最重要的一部功法!包括世传的铁裆功在内。无论多高明的方法也不可能把睾丸练得如钢似铁,只有建立在吞阴术修之有成,把睾丸缩入腹中,才可以达到“虽日隐处,亦不畏椎梃”的如此骇人的武学境界!世传“闭锁阳关功”、“鹿功”以及道家最著名的“十六锭金功”,皆以此为修炼主干,只是后者并不要求把睾丸缩入腹中,而诀日:“把握春汛,不放龙飞”,也几乎概括了道家南宗丹派和房中养生术的修炼主线。但吞阴术未破身之童男易于练成,故此下部行功和铁裆功古称“童子功”,道理即在此处。有家室之成人,若非断欲而绝难成功!但对于有家室的人来说,吞阴术却另有妙处,如我一友人,患早泄多年,苦恼不已,我单教其吞阴术,只练了十多日,痼疾即愈!“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俗传敛阴之法多以循经走脉,意守搬运为能事,繁琐无当,绝不如下部行功之简洁而效宏!

[转载]易筋经下部行功法 - 商路通

https://www./news/show-5148483.html

===========================================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十)

(作者:屠龙  整理:留剑南)

行功禁忌

       自上部初功至此,三百余日,弗多近内。盖此功以积气为主.而精神随之。初功百日,全宜禁之;百日功毕,乃可进内一次,以疏通其留滞,多或二次,切不可三也。向后,皆同此意。至行下部功时,五十日疏放一次,以远其旧,令生其新。以后慎加保重,作壮之本,慎勿浪用,秘之!秘之!此后功成气坚,收放在吾,顺施则人,逆施则仙,固非凡宝所可论价值也。

评注:由此篇可以看出,《易筋经》作者必定不是出家之人,原因我想大家都明白,其所言必为真正的佛家、道门所斥,我在一些高僧大德的著作中常有所见。

 下部洗药方

      行下部功,常宜药水日日烫洗,不可间断。盖取药力通和气血,苍老皮肤.又且解热退火,不致他虞也。

法用:地骨皮、蛇床子、甘草各量,煎汤,先温后热,缓缓烫之,日洗二、三次。

评注:地骨皮功能:凉血除蒸,清热降火;蛇床子功能:解毒杀虫,燥湿祛风;甘草温和调养,即便没有用这三种中药,热水也可,或单用地骨皮亦可,不必拘泥。

 用  战

       精气与神,炼至坚固,本期用作根基,希仙作佛,能勇往精进也。设人缘未了,用之临敌,当对垒时,其切要在于意有所寄,气不外驰,则精自不狂,守而不走。设欲延嗣,则按时审候,应机而射,一发中的,无不孕者。设欲鏖战,则闭气存神,按队行兵,自能无敌。若于下炼之时,加吞剑、吹吸等相间行熟,则为泥水采补最上神锋也。

评注:看到这一段,我们大概又会想到《易筋经》的作者了,因为这一段以及前面的几篇内容都涉及到了道家阴阳采补一脉的观点,此由房中术发展而来。著名者有朴阳子张三峰著《三峰丹诀》,即后之三峰派,曾盛极于明代。此派修炼主御女采战,行采人精气之泥水丹法,向来被人认为是旁门邪术。神仙传中云:“刘宋时有张三峰者,号朴阳子,未入道时,曾授人以房中御女方,天帝恶之,终于草岛游仙。何一阳仙姑游华山,曾见其金丹秘诀,悉备于身,因无天诏,难升天阙,深慨惜焉。”

三峰又为旁门之名,阴道中有三峰采战之术,起源于汉魏伯阳真人以前。参同契即有阴道厌九一之辞,九一之诀,即卸女之方,分上中下三峰,采人精气,托号泥水金丹。明代张三丰真人玄要篇曾力开其谬,谓“有为者,非采战提吸之术,九一动摇之法。”又金丹论亦云:“行御女之术者,是犹披麻救火,飞蛾扑灯。”

周述官在编著《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并未录入这篇文字,因为从正统儒家来看这篇,确属淫猥之作。我们今天来看,则不必拘泥于什么丹道采补,了解明白就可以了。真身体力行,还是不提倡的。

 内壮神勇

      壮有内外,前虽言分两段,尚未究竟,此再明之,自行胁肋打揉之功,气入骨分至,令任督二脉一气充满。前后交接矣。尚未见力,何以言勇?盖以气未到手也。

      法用石袋照前打之。先从右肩以次打下,至于右手中指之背,又从肩前打至大指、食指之背,又从肩后打至无名指之背,又从肩里打至掌内大指、食指之梢,又从肩外打至掌内大指、小指之梢。打毕,用手处处搓揉,令其匀和。日限六香,分行三次,时常烫洗.以疏气血。功满百日,其气始透。乃行于左手,仍准前法,功亦百日。至此,则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领;努其拳,可碎虎脑,皆小用之技也。

 评注:此段中,则加入上肢捣打,文中说依法行之,则可'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领;努其拳,可碎虎脑。’那么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现在看有夸张之嫌,毕竟现今很少有人能做到,也许古人有此能耐吧。有人据此说易筋经的功效就是开砖碎石,其实这和文中所称完全不同,因为能开砖碎石,能打断钢条,仍旧不能如经文中所言贯牛腹、碎虎头,因为人体组织特殊,并不是砖石硬物所能比拟,开砖碎石仅仅能表演,真正实战不值一提,而洞开血肉骨骼,则内功劲力非同小可。

上面文中以及下篇都没有提及下肢的炼法,这点实在是有缺憾。说是导于四肢,但只有上肢而无下肢,我想这大概是著者的遗漏,或许著者认为下肢的炼法仿照前面的说明就可以了,另附录宝鼎先生的《形意内功十三段》所载后面几段炼法,其中有下肢的锻炼法:

       第十段  两臂练法――左降右行附两手练法  左降右行的意思是,如果练右臂功,左边的气沉降着,把气推向右边膀臂上去,右臂功练法是,端坐把双足盘起,把头转向左方,右边膀臂向右方伸直,五根手指尖向上,将左手手掌放在右臂侧边稍靠近些,然后闭口蓄自身之气,嘴象一个囊袋含着大约二分钟后,才抬头伸颈顶如同咽硬物一样把气吞下,刹时气往下行,觉得象有蚂蚁在爬一样,并辘辘地响,同时把气用意念送至右臂,两眼注视右臂,约一分钟后,再照前法闭口蓄气,同样吞下,象这样三次把九口吞完毕,左手收回握拳放在腰间,把右手移至前方,用力提起后,用左掌揉法擦右臂,越多越好,但不少于八十一次。左臂功练法与练右臂功法一样,不过是右降左行,姿势变向左方,咽气与揉法和练右臂功相同,两手手指练法是,如练右则左降右行,练左指则右降左行,姿势与练两臂功相似,只不过要指尖伸直,咽气与揉法相同。

       第十一段  两足练法――足部直伸如干  两足练法直伸如干意思是,练哪只足时就把哪只足伸直如同直树干一样,足部练法,如练左足功就先平坐在床边上,身体稍微朝后仰着,把头向右方,口朝右肩头,把左腿斜伸起,足尖向前方,足跟着地,足面象水面一样平,左手反叉在左腿背面,右腿弯曲着放在床边上,把右手叉在腿上,接着闭口蓄气,嘴如囊袋样含着自身之气,含着约二分钟后才抬头伸颈项,如同咽硬物一样吞下,刹时气往下行,用意念把气送至足面,双目即注视足面约一分钟后,再照前法闭口蓄气如法吞下,象这样三次把九口气吞完毕,才把双手收回交叉后放在腰间,用揉法擦足背,越多越好,但不少于八十一次。练右足功仍是坐在床边上,把右腿伸直如干,足尖向前,足跟着地,足面与水一样平,右手反叉在右腿上,左腿弯曲放在床沿上,左手反叉在左股上,咽气和揉法同练左腿一样,如果单练左右两腿,只是在姿势上把足稍伸向前方,咽气与揉法与足功相同。

      第十二段全体练法――气行全体四肢平起   四肢平起又叫铁板桥,意思是练气行全体功要把四肢平起,睡在床上。当气运到全身时只有头和足放在床上而身体悬在空间,象一座桥坚硬,如同铁一样,所以名叫铁板桥功。铁板桥功练法是把身体平睡在床上,两手放在腰的两旁,然后闭嘴蓄自身之气,嘴如一个囊袋样含着气约二分钟后,才抬头伸颈项,如同咽下一个硬物体一样把气吞下,气往下运行时辘辘有声响,用意念把气送到全身,同时气运行在何处,意念也至何处,约一二分钟后再蓄气一口,依照上面方法吞下,象这样吞完八十一口气之后,气就运行到周身,力气就倍增,把头和足放在席上身体悬在空间象一座铁桥,这样做气就能走到全身,大约三至四分钟后才起来,坐着摩擦周身。总之应到处擦遍为妙,另外还有全功摩擦方法在后面说得很详细,读者可参阅后面,此外有八处小部位如眼鼻耳腮咽喉两腋足心手心等均在摩擦之列。

       第十三段――全功摩擦法  首先是安静地坐着,呼吸均匀,用左右两只手摩擦丹田各一百零八次,揉法是从右至左顺时针,轻得不离开皮肤,重又不触及骨头地揉擦,又用中指顺时针揉肚脐二十七次,再用左手捏右手背,用右掌擦左肋,又用右手捏左手背,以左手掌揉右肋,然后揉擦胃口心窝下部,各擦二十七次,用鱼际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突起处揉心窝四十九次,然后再至胸腔,直至颈项,过玉枕枕骨至泥丸头顶百会穴,倒下鹊桥额骨至鼻梁处等处,均要摩擦各擦四十九次,再将鱼际擦热摩擦揉两眼二十七次,可以除去眼病,用手心揉鼻尖三十六次,可以润肺,两手擦耳朵二十七次,可以健肾,两手擦面二十七次,可以减少皱纹和黑斑,使容光焕发,用双手手掌掩在耳上,把食指放在中指上,弹枕骨凹处二十七次,这叫作鸣天鼓,可除去头部疾病,叩齿二十七次,可以除去牙病,双手抱着后脑及颈项用力向后面仰,默念着手与颈项,颈项用力向后,手用力向前,相互用力十四次,可除去肩疼,摩擦两腮至咽喉捏气管各四十九次,捏左右项筋各一百零八次,头向左右反视,同时肩膊随着也转动二十四次,可以除去脾胃积滞的邪气,再至两腋筋各一百零八次,手背手心及寸口中医诊脉处均要摩擦各一百零八次,背脊用干净白布三尺一米左右上下摩擦,下至腰间擦一百零八次,两手擦热擦腰眼一百零八次,可除去腰疼并可去风邪,下至臀部均要擦遍,擦一百零八次,周密地擦至睾丸,把睾丸握一百零八次,外阳搓四十九次,睾丸的筋也捏一百零八次,这可以生精固阳,至腿弯筋及膝盖也各自捏揉一百零八次,再过腘至髁骨腿弯小腿以下阴跷阳跷内外踝骨周围包括左右两只腿的这些地方均要注意多擦,但不少于一百零八次,下至两只足足背足侧足心涌泉穴足掌心陷处等处各擦一百零八次,这可以除去风湿,足步健壮。全身揉擦完毕后休息一会儿,起立再练双手握拳一百零八次,又用双手掌向前推五十次,如象这样久练之后必定能强健身体而有奇特的效果。

宝鼎先生的练法,深契原传古《易筋经》炼法,但也更改不少,可供大家参考为是,文中所讲咽气法为武功炼法中的吞气法,是为重要之处,学者不可不重视;第十二段中,则为少林寺铁板桥炼法,对于强壮腰肾极有好处;而第十三段中,则是古经文中所言'搓之令遍润’之意和外功按摩的内容了。

练手余功

       炼手用功之后,常以药水频频烫洗。初温次热,最后大热,自掌及腕,皆令周遍。烫毕,勿拭,即乘热摆撒其掌,以至自干。摆撒之际,以意努气,至于大指稍,是其生力之法。

       又以黑绿二豆拌置斗中,以手插豆,不计遍数。一取烫洗和其气血,一取二豆能解火毒,一取磨厉坚其皮肤。行至于手而力充矣。其皮肉、筋膜与骨相着而不软弱。不用之时,与常人无异;用时,注意一努,则坚如铁石,以之击挞,物莫能当。

       盖此力自骨中生出,与世俗所云外壮,迥不相同。内外之分,看筋可辨。内壮者,其筋条畅,其皮细腻,而力极重;若外壮者,其皮粗老,其掌与腕,处处之筋悉皆蟠结,状如蚯蚓浮于皮外,而其力多,此内外之辨,灼然可见者也。

 评注:以上两段,讲述如何将内壮之骨力导于双手,而世传少林铁砂掌的炼法也是如此,这也是前面李靖序言中所言:“遂各逞己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技艺,遂失作佛真正法门。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擅场,是得此经之一斑也。”按照经文的说法,炼手须在身体内壮后方可导引于外,而不是上来就炼的,否则流于外壮,不能入内。铁砂掌功夫为少林七十二艺中的经典工夫,即便不由内而外,练习日久,也是真功夫。另外经文中:“烫毕,勿拭,即乘热摆撒其掌,以至自干。摆撒之际,以意努气,至于大指稍,是其生力之法。”这里要注意,以意努气,达于指稍的炼法配合上呼吸即为内家龙探爪的炼法,可惜炼者多不注意。

 外壮神勇八段锦

      内壮既熟,骨力坚凝,然后方可引达于外。盖以其根在内,由中达外,有本之学也。

      炼外之功,概以八法:曰提,曰举,曰推,曰拉,曰揪,曰按,曰抓,曰坠。依此八法,努气行之,各行一遍,周而复始,不计遍数。亦准六香,日行三次,久久功成,则力充于周身矣。用时,照法取力,无不响应,骇人听闻。古所谓手托城闸、力扛鼎、手格猛虎、曳舟于陆、挟辀而超、植氄于风、窃舟于壑,俱非异事。其八法,皆逐字单行,以次相及,更为精专,任从其便。

《易筋经义》原旨述微(十一)

(作者:屠龙  整理:留剑南)

神勇余功

      内外两全,方称神勇。其功毕矣,以后常宜演炼,勿轻放逸。一择园林诸树之中大且茂者,是得木土旺相之气。有暇之时,即至树所,任意行功,或捶或拓,或推拉踢拔,诸般技艺,任意为之。盖取得其生气,又取势以生我力,又取以暇成功也。一择山野挺立大石,秀润完好殊于众者,亦用推按种种字法时常演之,盖木与石实得天地之精英,我能取之,良为有用。稽古大舜,与木石居,匪谤语也。   

评注:内壮之后,可炼外勇,文中举了八种方法为例,提、举两法由下而上,锻炼腋力、臂力;推、拉两法,一来一往练习肩力和臂膀之力;揪、抓两法有捏、扭、练习指力、握力的意思;按、坠是由上而下,同提、举相对。另“坠”,在很多版本中有不同提法,有“拧”、有“盈”等等替代法,今依古本录出,此《外壮神勇八段锦》、《神勇余功》两篇,外壮的练法,后人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借用器械,如提、举、用杠铃来锻炼;推拉以石锁来练习;揪、抓以沙袋、木桩来获取;而按、坠等功各有方法;另一种看法则是外壮练法为空手练习,并非以器械来获取,如当代少林金刚门宗师李良根先生在其著作中认为,少林十二大劲即为外壮神勇八段锦的练法之一,以层层加力的方法来获得对筋肉的刺激,从而得到外壮大力的效果。此外另有学者认为外壮八段锦练法为内功练法等等。

我个人认为,十二大劲应该是后人编创出来的,在递次相传过程中有不同的演变之处,练法也有易筋肉和易经筋的不同,这是历代学人通过实践和体悟逐渐发掘出来的,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注释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传统著作《易筋经》的外壮练法,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属于器械上的练法,直接而有效。

贾力运力势法

      其法用意蓄气,周身处处初立运之。立必捉直,彻顶踵,无懈骨。卷肱,掌指稍屈,两足齐踵,相去数寸,立定;两手从上如按物难下状,凡至地转腕,从下托物难上,过其顶;两手则又攀物难下,而至肩际转腕,掌向外,微拳之,则卷肱,立如初。乃卷两肱开向后者三,欲令气不匿膺间也。却舒右肱拦之,欲右者以左逮于左子爪,相向矣。如将及之,则左手撑而极左,右手拉而却右。左射引满,引满右肱,卷如初矣;则舒左肱拦,右手撑,左手扯且满以右法。左右互者各三之,则卷两肱,立如初。左手下附左外踝,踝掌竟劲相切也,则以右手推物,使左倾。倾矣,顾曳之,使右倚肩际。如是者三之,则右手以下,以左法左推曳之。以右法者三之,则卷两肱,立如初,平股掇重者,举势极则拔,盖至乳旁而攀矣。握固腹侧,左右间不附腹也。高下视脐之轮,则劈右拳,据右肩旁。一强物至左足外踵,转腕托上,托尽而肱且右则扳,而下至右肩际,拳之右拳,据右腰眼。左右互者各三之,徐张后两拳而前交,又指上举,势极则转腕。举者,掌下十指端上也;扳者,掌上十指端下也。又,掌上拱,首项负筐,腋下皆为举扳焉。

       就其势倒而左,几左,足外地,以前势起,倒而左右互者各三之。凡人倒左者,左膝微诎也。不诎者,法也。乃取盐汤壮温者,擢右手背,指濡之,平直右肱横挥之而燥,则擢左。左挥右燥,复左右互者各三之,挥且数十矣,自是两肱不复卷矣。乃蹬右足数十次,乃其期蹬以其踵,则抵之颈,以其趾或绊之也,则屹立敛足,举前踵顿地数十。已而,两足蹲立,相去以尺,乃挥右拳前击数十,左之,乃仰卧,复卷肱如立时然,作振脊欲起者数十,而工竣焉。

      凡用势左右,必以其脊,但凡蓄气,必迄其功。凡工日二三,必微饮后及食后一时行之。行之时,则以拳遍自捶,勿使气有所不行。时揸五指头捣户壁,凡按久,而作木石声。为作屈肘前上之,屈拳前上之。卧必侧面,上手拳而杵席作卧,因其左右,其拳指握固。  

 评注:这套功夫最早出现在来章氏版《易筋经》中,之前的版本没有,它和十二势共同出现,说明是再版者精心选择了这两套功夫炼法来充实易筋经中没有专门易筋的炼法内容,而《贾力运力势法》有文无图,文字说明晦涩,更不好掌握,故没有十二势图文并茂来的便利,流传不广,今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之《甘凤池易筋经阐秘》一书中,介绍详细,特转录如下:

       贾力法的“贾”字,应读“GU”,卖的意思,比喻还有多余的力量可以使出的意思。“贾力”,在易筋经中就是积蓄元气通达全身,使之无处不到,无处不充,运行不息,达到力劲强健,功力深厚的方法。

习练方法:

      1、两腿并立,挺膝聚力,全身不能有松懈,两臂下伸,十指伸直。调匀呼吸后,两足尖外摆成八字之际,两足跟继外摆呈两足平行状;随吸气的同时,两掌聚力翻掌成掌心向下,有如按住两根木桩,运劲将之按入泥土中,缓缓按至脚前地面,上身下俯,两腿尽力挺直,待两掌按住地面,用鼻将吸满之气缓缓呼出,此时的两手不能松劲(图48、49)。

       然后,随鼻均匀细长吸气的同时,两手翻转成掌心向上,有如托住千斤重石缓缓托起至肩前时,指掌分别外旋转腕向上托起,有如托起下塌之天,直至两臂伸尽时,两掌将力守住,用鼻将吸满之气缓缓呼出(图50)。

随后,鼻吸气的同时,两掌有如吸住一铁环将千斤重物难以拉下之意,将两手拉直两肩际后。扣指握拳转腕向下弧形收至两腰侧;然后用鼻将吸满之气缓缓呼出(图51、52)。

      2、两腿挺立动作不变,两手向臀后下伸至尾闾部时成十指相交叉,手心朝上,大拇指贴尾闾。然后,配合鼻吸气的同时,两臂夹腋,手向后划动,使背脊内收,胸向前挺,含颌收咽,两胁腋生劲,直至气吸满后,前身放松收手,用鼻将其呼出。如此动作连续做三次(图53)。

       3、两腿展开站立比肩略宽成开裆式,随吸气的同时,两手用劲握拳,拳眼对大胯;然后用力缓缓屈臂抬起至胸前,拳心对胸。接着两腿下蹲成马步的同时,左拳内旋劲翻指使拇食二指呈八字,其余三指屈贴于掌根节呈手心向前,上体向左旋转的同时,左手朝左侧前方推出,右拳用力后拉,两臂之力有如拉弓的动作。直至左臂撑直时,右拳于右肩腋前守住,左手内旋腕扣指握拳随鼻呼气向内手拉至胸前,上体摆正呈两拳相对抱于胸前(图54、55、56、57、59、59)。

接着,做右侧动作,方法要领与左手相同,唯动作相反(图60、61、62、63、64)。

       4、接上动,左手呈掌随吸气下俯身,左手抓握左踝关节;同时,右手伸掌向右外展臂,立腕竖指,至臂伸直后,右手经胸前朝左侧方推出,至极而止(图65、66)。

       然后,右手握拳扣紧收落,继伸指握住右脚踝关节,左手握住右腕;将气呼出后,随吸气左手伸掌指向左侧外展至极限,则向内经胸前朝右侧方推出,至极而止。然后松体、松手,起立呼气,抱拳于腰际(图67、68、69、70、)。

       上述动作左右交替各行三遍,下俯身时,两膝始终保持挺直,在动作中全身用劲绷紧,直至行完一次动作呼气时才全身放松。

      5、按上式站立,两手垂臂于体侧;随吸气的同时,两手握拳自两侧如提千斤重物至肩前立臂时,则两拳臂向内下扳至两乳前停住。用唾沫将气吞咽人丹田后,两拳下收抱于腰际,徐徐将气呼出(图71、72)。

      接着,用鼻将气吸满,起右拳振臂发力向右脚背外侧击下;继伸张旋腕转掌向头顶上方托举至肘臂伸尽时,则扣指握拳运劲下收抱于腰际。然后行作左手,动作要领与右手相同,唯动作相反(图73、74、75、76、77、78、79)。

       6、放松身体,呼吸调匀后,两拳收至丹田前呈十指交叉,随吸气的同时,两掌翻起朝头顶上方如托塌下之天,面上仰,至两臂托尽时,双手伸臂朝左侧下俯身下撑,至上身与两腿呈直角时,左脚朝左侧一步,两膝仍挺直,交叉的双手按于左脚尖地面,下颏尽量下伸(图80、81、82)。

      然后起身如前之法向右侧行功,动作方法要领与前相同,左右各做三遍(图83、84、85、86)。

       7、上述练习后,必须行揉膝之法,这样才能使关节坚强,不至于留下弊病。每次行功之后,用盐汤温洗两膝,用手掌揉之,拳击之,左右膝交替行作,以四十九次为数(图87)。

        8、接着,立体提足跟作震足顿地四十九下,同时配合鼻喷气。下震足时,足跟只能是微着地,不可将足跟与地面直接硬撞。因为足跟与后脑相贯,用力过猛可伤及脑髓(图88、89)。

       9、接着,两足开立呈马步,抱拳于腰际,先出右拳,继出左拳,使两拳轮流冲拳,共计出拳击打一百零八拳(图90、91、92)。

       10、身体平卧于地,两手放在腰的两侧。然后闭嘴蓄自身之气,嘴如囊袋状,含着气约二分钟后,才抬头伸颈如同咽下一个硬物一样把气吞下,气往下运行时辘辘有声响,用意念把气送到全身,同时,气运行在何处,意念也至何处,约一二分钟后,再蓄气一口,依照上面方法吞下,像这样吞完八十一口气之后,气就运行到周身,力气就倍增,把头和足放在地面上,身体悬在空间,像一座桥。这样做,气就能走到全身。大约三至四分钟后,才起来坐着摩擦周身(图93、94)。

        11、接上式,吸气运周身后,用拳捶打全身,每一处都要捶到(图95、96、97、98、99、100)。

       12、揸开五指如龙爪,使出手有一种弹性地以指尖戳击墙壁或木板、或桌案面。开初以自己力量适度戳打,日久自能使壁上留下指痕,而且在每次戳击时,墙壁会发出沉闷声响(图101、102)。

       13、于平时坐卧之际,将两手握拳,以拳面拄地,两臂伸直,然后使全身悬离,或盘腿使臀部离悬(图103)。

       或者身体侧卧位,以一拳拄地,另一手上伸举,两腿相并,使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上。左右轮换。视体力而行(图104)。

此套功夫中,可以看到,有八段锦中的炼法,有吞咽气法,也有硬功以拳捣壁,七十二艺中的铁拳功炼法,可见其杂,说明清中后期武学基础功夫的融合演变甚多。

下文中的十二势炼法,亦取自来章氏版《易筋经》中,并将《内功图说》中的口诀以及周潜川前辈遗留的口诀一并附上,另做说明如下,以期炼者有参考之用。

十二势炼法图

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式

来章氏注: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

内功图说注: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二式(横担降魔杵)

内功图说注: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式:韦驮献杵第三式(掌托天门)

内功图说注: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肋浑如植,紧咬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式:摘星换斗

来章氏注:单手高举,掌需下覆,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

内功图说注:

单手擎天掌覆顶,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注:侔 意思为齐

第五式:出爪亮翅(依:来章氏。第五式为出爪亮翅。)

来章氏注:掌向上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脚立膀,鼻息调匀,目观天门。

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

内功图说注: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挺身兼怒目,推窗望月来,排山还海汐,随息七徘徊。

第六式:倒拽九牛尾

来章氏注: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

内功图说注(此式通行本为第五式):

两骽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 两腿前弓后箭,小腹运气空松,用意存于两膀,擒拿内视双瞳。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

来章氏注:单膀用力,夹抱头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匀,两膝立直,左右同之。

内功图说注:

侧首弯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力猛

左右相轮,身立气静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侧首屈肱,抱头拔耳,右腋开阳,左阴闭死,右撼昆仑,左贴胛膂,左右轮回,直身攀举。

第八式:三盘落地

 

来章氏注:目注牙呲,舌抵上腭,眼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觔(本衙藏版作:紫金),两腿收直。

内功图说注: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弩

                     双掌翻齐起,千筋重有如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腭抵尖舌,张眸又咬牙,开裆骑马式,双手按兼拿,两掌翻阳起,千斤仿佛加,口呼鼻吸气,蹲足莫稍斜。

第九式:青龙探爪

来章氏注: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

内功图说注: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两目注平,调息心谧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青龙探爪,左从右出,左掌纠行,踡傍胁部,右爪乘风,云门左露,气周肩背,扭腰转腹,调息微嘘,龙降虎伏。

第十式:卧虎扑食

来章氏注: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内功图说注: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骽相更

昂头胸做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

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两足分蹲身似倾,左弓右箭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翘尾朝天掉换行,呼吸调匀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还将腰背偃低下,顺势收身复立平。

第十一式:打躬势

来章氏注: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

内功图说注: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

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

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闭

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两掌持后脑,躬腰至膝前,头垂探胯下,口紧咬牙关,舌尖微抵腭,两肘对手弯,按耳鸣天鼓,八音奏管弦。

第十二式:掉尾势

来章氏注: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徐徐收入,脚跟顿地,二十一次,左右膀伸七次,盘膝静坐,口心相注,闭目调息,静定方起。

内功图说注: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

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更作起功,盘膝垂皆;口注于心,调息于鼻

定静乃起,厥功维备;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末;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侯,更为鉴识;祛病延年,功无兴类。

峨眉周潜川传口诀为: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摇头,宁神一志,直起顿足,伸肱直臂,左右七次,功课完毕,祛病延年,无上三昧。

此功昉自释门,以禅定为主。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法如式行之。必以神贯意注,勿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初炼动式,必心力兼到;静式,默数三十数,数日渐加,增至百数为止。日行三次,百二十日成功。气力兼得,则可日行二次;气力能凝且坚,则可日行一次。务至意念不兴乃成。 

评点:这段文字说明了初期十二势炼法的心法,为禅门止观之法,不同于《内功图说》中对于十二势的阐述,也是最早出现的十二势锻炼时候的内里要求,要求'神贯意注’,否则'徒具其形’,这也是当今十二势锻炼时候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很多人以为,有了姿态、形状,就可以当练习易筋经功法了,其实不然,没有神意的贯注,没有呼吸往复的配合,是达不到刺激内里,激发气血的效应的。

开始练功时候,首先要'静’,沉静、松静下来,以凝其神,松其骨,合于天地;其次是'敬’,不恭敬,不诚恳,则不能全神贯注,效不达验,这点很多人都未能做到,盖一次可以,次次都如是,则不能坚持;其次更要掌握'径’,路径之径,方法之径,无此'径’则事倍功半,彷徨不前。

       搓膀腕法  行功毕,先伸左膀,用人以两手合擎虎口,用力搓之,由渐而增。如初搓,以十数把,渐加至百把为度,右亦如之。务使两膀手腕发热透骨。无道伴者,两手更换搓之亦可,请有力者教之搓亦可,须轻重如一,不可闪气。  

       挞炼手足  初炼量力,缝做夹布口袋一个,装米砂五六十斤,悬挂架上。用功毕,常用掌推、拳击、足踢、脚蹬,务致动摇,仍用拳脚踢打,迎送日久,渐加砂袋斤重。  

       炼指法  量自力之大小,拣圆净一、二斤重石子一个,用五指抓拿,撒手掷下,不令落地,仍用手指赶抓。如是掷抓,初惟十数次。日久渐加次数暨石子斤数,则五指自觉有力矣。

      又法:每于坐时,不拘时刻,以左右五指着座,微欠身躯,指自出力。无论群居独坐,皆可行之,日久自能见效。

评点:    以上三篇皆来自来章氏版《易筋经》,说明易筋经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增加变化的,学者可以自行研习锻炼,不再赘述,唯“炼指法”中中第二段锻炼指头的方法,甚为简单便捷,希望学者坚持一二,则水滴石穿,久久见功。

后跋

       紫凝道人曰:予读《易筋经义》,因悟世之缁黄两家,学道者多如牛毛,成者稀如麟角,非道之难得,实因缺此一段工夫,内无基本耳。既无承受之地,又无勇往之力,或作或辍,或中道而返,或既得而失,或优柔不断,皆职此故也。如禅定则有入魔之虞,宗门有迷而不悟之虞,金丹有得而复失之虞,清净有几成而败之虞,泥水有迸鼎之虞,导引有倦废之虞,服食有燥渴之虞,是皆无此功夫,非受道器也。引而申之,即耕与读若有此功,富贵圣贤基之可得;治兵治民若有此功,上考殊勋基之必得。微至负贩经营能行此功,亦能任重致远;下至乞夫牧竖能行此功,亦不迫于饥寒。而况病者得之,即安;怯者得之,即强;外侮闻之,慑;乏嗣得之,延;老者得之,康;壮而寿少者得之,纯粹而精。是举天地间,人人宜用之功也。由是知达摩师所云“基此作佛”之语,岂不信哉!

       然此法不炼不成,一炼即成,小炼小成,大炼大成,久炼久成,永无退败。有益无咎,有利无弊。是易筋经一书,诚天地间之至宝,吾不知世间复有何利益,足以至此,复有何妙义,足以如此也?是在知之而好,而乐之,以求至乎其极,斯不负所知,斯不负古人留辞援引之意耳。或问行功之要,曰:智、仁、勇。不达,又问,曰:信、专、恒,如是而已!

评点:紫凝道人的这篇跋文,很多版本的《易筋经》中都有,唐豪断之曰紫凝道人就是《易筋经》作者,并为不少人所认同,不过跋文中所言'予读《易筋经义》一句,已经说明了道人当时看到的是成书了,而且篇名还叫易筋经义,而非现今流传的易筋经之名,说明考证有误,可现今却有人故意看不见,为了一己之利,断章取义,非把易筋经之创作权放到某山某观某人名下,是为下作行为,实非有出家修道之人的襟怀与气魄。

       紫凝道人之跋文中,最为重要者就在于后:或问行功之要,曰:智、仁、勇。不达,又问,曰:信、专、恒,如是而已!此六字,其实才是真正工夫之根基,不明白,什么也炼不成!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