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屈原》——兼论诗词中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4-07

金中  金中诗词

致屈原

                    金中

高山仰止复攀追,文藻襟怀未远违。

诗绪早因华运发,梦魂常向郢都飞。

淹留幽渚寻芳草,奋起长鞭挽落晖。

知我沸腾鲜血里?蕴藏有汝D N A!

金中朗诵《致屈原》 来自金中诗词 00:00 00:55

我的《致屈原》之作第七句“知我沸腾鲜血里”,是形式上为陈述句而实际表达疑问语气,意为“你知道吗,在我沸腾的鲜血里?”通过句尾标注问号予以明示。另外,第八句中的“DNA”指遗传因子。根据实际音感,“D”音同“第”字,属仄声;“N”音同“恩”字,属平声;“A”与新韵中“ei”韵的“追”“违”“飞”“晖”字相押韵。“蕴藏○有汝●DN○A◎”符合格律。

这里顺便论及诗词中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这个问题在当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诗词界中的个别保守人士在回避这个问题,其第一反应是:开玩笑?不至于吧?古人作诗又不用标点,我们有这个必要吗?

别急!看了以下说明和诗例,你会认识到标点符号在诗词中的作用。

中国的旧式标点符号“句读(dòu)”不够体系化,古人对于使用标点符号的整体意识不强。诗词文字往往连排,不加标点。即使标注,也多是在文字旁边加一个笼统的小圈。主要是靠读者根据格律自行断句,颇为不便。

中国自20世纪初参照国际方式,导入了新式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具有表示停顿、语气、词语性质及修辞等功能,今天广泛运用在各类书面文字中。诗词作为一种书面文字,自然不能回避标点符号的问题。

现代人处理诗词中的标点符号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对于古人的诗词作品,合理、规范地添加标点符号;二是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准确、灵活地运用标点符号。

在陈述句的前提下,一般诗联的上句结尾标逗号,下句结尾标句号。这是因为诗联是诗句层面的完整韵律单位,其上句结尾之处是中顿语气,下句结尾之处才是语气的正式完结。

目前有些书籍,对于诗作的所有诗联,均采用上句结尾标逗号、下句结尾标句号的方式,过于笼统。

首先,疑问句的结尾应该明确标注问号,否则,有可能造成读者对句意误解。我们看下面这首当代诗例:

秋过南京 

                  王玉祥

秣陵屡作梦中游,此日真真到石头。

紫气漫寻千载树,金风才染六朝楼。

堂前燕雀非王谢,水上烟霞是莫愁?

曾照饥魂梁武帝,台城怕见月如钩。

引自张结主编《中华诗词十年作品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秋过南京》的第六句“水上烟霞是莫愁”,从字面表达来看是陈述句,但在结尾标注了问号。说明该句为是非疑问句,意指“那水上的烟霞难道是莫愁吗?”是一种疑问的口吻,而不是“那水上的烟霞就是莫愁”这样一个明确的断定句。作者之本意,完全依赖于这个问号来体现。

这首诗例,能给我们当代人的诗词创作带来不小的启示。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近试上张水部》和《剑门道中遇微雨》两首古诗中,“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无”字和“此身合是诗人未”的“未”字,都是文言中的疑问词,相当于白话中的“吗”。古代由于没有问号,表达是非疑问句时,大多需要借助这类词语。

如前引《秋过南京》之作所示,对于诗词中的很多陈述句表达,只要在结尾标注问号,就能使其成为疑问句,相应诵读为疑问的语调即可。这样,当我们要表达一个是非疑问句时,就有了新的选择——既可以像古诗那样借助“无”“未”等疑问词;也可以不使用这类词语,而是完全表达为陈述句的形式,只在诗句结尾标注问号即可。

诗词文字高度简洁。如果能在正文中节省出这疑问词的一字空间,就可以在同样篇幅的诗句中表达更多的内容。

其实,这种形式上为陈述句而实际表达疑问语气的诗例,在古诗中也不是没有:

虔州八境图(其八)

                    苏轼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中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虔州八境图(其八)》的第二句“云外高人世得知”,是一句疑问语气的反语,意指“云外高人世间得知吗?”隐含的回答是“得知不了吧!”陈迩冬先生在注释这首诗时,对该句结尾细致地标注了问号,(陈迩冬选注:《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138页。 )方便了读者。如果笼统地标注句号,可能会有读者一带而过,将句意误解为“云外高人世间是能够得知的”。

古代由于没有问号,这类诗句总体较少。今天,问号的存在给我们的诗词创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其次,语气强烈的诗句结尾可标注叹号。第七章所举杜甫《望岳》的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有气势,结尾标叹号与之相称。标为句号,显得不够“给力”。

另外,顿号在词作中还有特殊的用法,例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词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念去去、千里烟波”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七言句,是“三·四”结构的词中句式。为了明示在前三字与后四字之间存在短小的停顿,标注了顿号。

在现代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中,顿号主要用于隔开并列关系的词语。由于顿号在外形上与古代的读点相近,目前诗词界对于词句中这种短小的停顿多标注顿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