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发明1个汉字,被女性骂的不敢出门,如今这个字人人都离不开它

 格格的阿玛 2020-04-07

人类历史上文明的进步,总是 伴随着各种争议,而在百年前,就有一位学者,因为发明了一个汉字,而被中国女性骂了三年,如今这个字却人人都离不开它。

此人便是刘半农,1891年,刘半农出生在江苏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中,自幼聪慧过人,六岁便能够对联写诗,随即考入常州府学堂,成绩优异,在民国诞生以后,刘半农便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思想、技术和文化,自学洋文的他,在1913年于中华书局担任编译员,刘半农勤奋工作,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多本刊物上发表40多篇他翻译的小说。

其中不乏有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刘半农也成为了翻译界十分有名的学者,等到1918年,刘半农被破格聘请为北大的国文教授,他对于改良新文学,发表了自己十分有个性的见解,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刘半农在翻译西方文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原来英文当中,“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有着男女之分,女性读作“she”,但是中国的古文当中,却只有“他”一个称呼,如果将其套用,文章的内容很容易发生混淆或者模糊不清。

对此文学界翻译解决的办法是,碰到英文“she”,就将其翻译成为“他女”、“那女的”、但是“she”在英文中是常见词,因此一篇翻译的外国文章,总会长篇累牍地出现“他女”或者是“那女的”等字眼,使得文章读起来一点也不流畅通顺,为此鲁迅等人就打算用“伊”来代指女生。

因此,刘半农便想,能否在他字的单人旁换为女字旁,而专门代指女性呢?就这样,刘半农在1917年率先提出了“她”字的构造,虽然在社会上并未曾普及,但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比如作家周作人就在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这个建议:“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创造‘她’ 字和 ‘他’ 字并用。”不过周作人也认为,改造文字毕竟是一件大事情,还需要从长计议,因此暂时搁置。

然而随着时间往前,刘半农在北大的课堂上和报社上,都开始推广“她”字的使用起来,很多人纷纷赞成刘半农的建议,还要将其录入字典,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刘半农遭遇的反对声音,也是异常的猛烈。

原来在当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则是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过去生产力落后的年代里,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很多女性缠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但是她们积极为自己争取权益。刘半农的做法引来不少女性的抗议。

其中反对者认为,男女平等。“他”字用了这么久,凭什么女性要单独用“女”字区分开来,为何男性不加个男字旁来划分呢?1920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新创“她”字毫无必要,文字本无阴阳之分,刘半农此举画蛇添足。而很多保守派顽固派同样也不赞同“她”字的诞生,因此当时的局面是,刘半农两面都不讨好,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一段时间内,刘半农被骂的甚至不敢出门,不然就成为报社采访和学生抨击的焦点。

一直到后来,大家发现,“她”的诞生,确实能够让文意更加叙述清楚,然后也无任何贬低之意,这才慢慢地接受了用“她”来代指女性的含义,如今的生活中,基本人人都离不开这个常见字了,而这也多亏了背负数年骂名的大师刘半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