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AY22】倒数第二天,胜利就在前方!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4-07

DAY 22

四大经典打卡速背营

现 在 开 始

【DAY22】四大经典打卡速背营 From 青医说执医考试 03:54

第四单元 温病学

三、温病条辨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上焦1条)


【释义】

本条说明了温病的范围及病因。吴氏根据病因和发病季节,将温病分为九种。其意是:初春感受风热,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者称风温;春末夏初感受温热,以里热证为主者,称为温热(实指春温);温疫是一种由疠气秽浊导致的,互相传染,引起流行的温病;温毒则是除温病一般见症外,尚有局部肿毒特征的温病;暑温是盛夏发生的以热盛为主的暑病;湿温是长夏初秋发生的湿热性温病;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而致的温病;冬温为冬季感受温热之气而致的温病;温疟是阴气先伤,夏伤于暑,阴伤而阳热亢盛的一种疟疾。

2.“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4条)

【释义】

本条论述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证治及治忌。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4种温病初起,皆可以表现为邪在卫分。吴氏以“恶风寒”和“不恶寒”作为药用辛温和辛凉的依据,但临证时尚应结合其他表现互参。恶风寒较著系表邪偏盛,可借辛温之剂暂解其表,但不可投麻、桂之类辛温峻汗之剂,更不可过用、再用,以免助热化燥。恶寒较轻而热重者,用银翘散之辛凉以疏解之。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病上焦证的首方,从其药物组成来看,是辛凉为主,而稍佐辛温、芳香之品,药性平正不偏,共成辛凉平和之剂。问世以来,常用不衰,其效甚佳,极具生命力。目前临床使用本方多以汤剂随证加减(也有制成片剂和针剂的)。银翘散的煎服方法(参吴氏自注)甚为讲究,临床加减灵活有度,应细心体会。至于暑温等病,因初起邪犯部位不一,而治法自异,故曰:“不在此例”。

3.“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上焦11条)

【释义】

本条论述手太阴温病血分证证治。血从上溢是指血从面部诸窍道而出,乃因温邪入于血分,迫血伤络,逼血上循清道所致。病在上焦,肺络受伤,故以银翘散引经走上。病属血分,热迫血行,故用血分证的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二方相合,治上焦手太阴血分证最为恰当。如果出现吐粉红色血水,或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这两种情况,均为死不治。吴氏认为“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故死不治。至于血从上溢,口鼻出血,脉七、八至以上,颜面反呈现晦暗无泽的气色,吴氏谓“火极而似水”,即下焦阴液亏极,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与热相合,形成燎原之势,上灼肺阴,化源告竭,病情十分险恶。吴氏提出“可用清络育阴法”,即凉血安络,甘寒养阴的法则,方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

4.“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上焦15条)

【释义】

温病始于上焦手太阴,今寸脉大,知上焦热重,也是手太阴温病应有之脉象。舌干燥,色绛知病位虽在上焦,但病邪已不在卫、气,而已经深入营分。“口反不渴”是邪入营分,蒸腾营阴,上泛于口所致,与卫分证之微渴、气分证之大渴显然有别。
病在营分,当以清营泄热为主,当用营分证的代表方清营汤治疗。今去黄连,吴氏提出是为了“不欲其深入”,其实是根据“舌绛而干”,推断营阴耗伤较甚,而黄连苦燥,恐更伤阴液。否则,黄连可用。

5.“邪入心包,舌謇[1]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17条)

【注解】

[1]舌謇(jiǎn,音剪):指舌体转动不灵,语言謇涩之症。

【释义】

本条论述邪入心包证治及厥证产生的机理治法。邪入心包,窍机阻闭,则舌体转动不灵,神昏谵语;气血运行郁滞,肢体失于温煦,则四肢厥冷。故急用牛黄丸、紫雪丹清心化痰开窍。

吴氏认为热厥可分为三类:上焦病见热厥以邪在心包络居多,当以芳香开窍为法,可取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而中焦则因阳明太实,上冲心包,当急下存阴,可取承气汤。下焦热厥,多阴虚风动,当育阴潜阳,可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吴氏对热厥内容的具体和完善,在临床上颇具指导意义。

6.“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1],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43条)

【注解】

[1]洞泄:原指食后即腹泻,泻下物完谷不化。这里指泻下无度。

【释义】

本条论述湿温初起的证治及治禁。湿温病多发于夏秋之交,有起病缓,传变慢,病情缠绵难愈等特点。该病初起,病偏上焦,卫气同病,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等。这是湿温的主要脉证,凡见此者称为“湿温”。

湿温初起有三大禁忌。一则禁汗:若见恶寒头痛,身重疼痛,误认为伤寒而用辛温发汗之药,则会耗伤心阳,湿浊随辛温之品上蒙清窍,可致神昏、耳聋、目闭等症。二则禁下;若见胸闷不饥等湿热阻滞脾胃之症,误以为胃肠积滞而妄用苦寒攻下。则脾阳受损,脾气下陷,湿邪下趋而为洞泄。三则禁润:若见午后身热等而误认为阴虚,妄用滋腻阴柔之药,势必使湿邪锢结难解,病情加重而难以治愈。

7.“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中焦1条)

【释义】

本条为阳明温病提纲。该提纲讨论了阳明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产生机理,以及阳明经腑证的证治。

阳明温病的共同表现是: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但其中又有经证和腑证的不同,其区别的主要依据是原文中所提出的脉的不同,自注中又提出了舌象的不同。临床上区别经腑证,还可参考腹诊和大便状况,如腹软无压痛,大便不秘者,多属经证,如腹部胀满疼痛,便秘或热结旁流,则属腑证。

巩固背诵环节

要根据表格进行复习哦~

今天要复习第二十天、第十九天和第十七天的速背卡哦

今天的学习结束啦

大家都很棒!

明天继续加油哦~


编辑:小金鱼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