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当时王濬已经七十好几了

 四地闲夫 2020-04-07

如果没有西晋灭吴之战,大概王濬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没有人知道。因为他在灭吴的时候,已经七十四了,即使算上前面几年的准备工作,他也六十多了。

然而王濬最后名扬青史,牛逼的很。到了唐代,刘禹锡到长江边的的西塞山,写下一首怀古,开篇就是王濬: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当时王濬已经七十好几了

一,据说是世族,其实是平民

《晋书》上说王濬是“家世两千石”,那是郡守一级的高官了,算是封疆大吏。司马昭的心腹贾充他爹贾逵当年做弘农郡的太守,曹操赞叹说“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然而细究起来,王濬很可能是平民家庭出身,因为父亲、祖父是谁,做过什么二千石的官员,《晋书》都没有写下来。而在《三国志》,《晋书》里面,假如一个人的祖上真作过太守,哪怕更低一点的人物,是一定要记下来的。裴松之注解版还会添上一段相关人物的轶事。王濬实际上出身很普通,起点太低,没有背景,所以一直发展的没什么起色。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当时王濬已经七十好几了

二,找了个高官的女儿作老婆

王濬的老婆家倒还不错,是徐邈的女儿。徐邈是从曹操时代开始,从基层一步一步做上去的,曹操还是唯才是举,延用了不少寒族人才的。徐邈在曹丕的时代做到了太守,在曹睿的时代做到了刺史,晚年在朝中作官,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司空,算是功德圆满了。然而徐邈最后“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馀财”,所以虽然是高官,并不是世族,根基也浅。王濬能找上这样的老婆,已经不错了。真正的世家大族,他高攀不上。比如羊祜,王濬的伯乐,才是真正的“世吏两千石”,他的祖父,外祖父,父亲叔伯,叫什么名字,做过什么太守都能列出来。羊祜娶的是夏侯霸的女儿,他的姐姐嫁给了司马师。所以羊祜平步青云,五十几岁就死了,但是早已经位列要职,总督一方了。王濬比羊祜大十五岁,但是还是靠了羊祜的赏识,才出头的。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当时王濬已经七十好几了

三,人到晚年,崭露头角

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是为晋武帝。此前的两年,他父亲司马昭已经灭蜀了。经过几年的休整,西晋将灭吴提到了日程。羊祜被任命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在荆州一带经营将近十年,直到他去世。王濬是他的下属,“参征南军事”,羊祜很赏识他,认为王濬是个有大志向,有大才能的人。他的侄子看王濬不爽,觉得要打压一下,杀一杀王濬的锐气,但是羊祜人品很好,有成人之美,反而对王濬更加友好,成为王濬的贵人。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当时王濬已经七十好几了

四,在益州

司马氏灭了蜀国以后,为了加强控制,将益州分为两个州,即益州和梁州。王濬先是任巴郡太守,后来转任广汉太守,这两个郡都属于梁州,紧临成都,但不受驻节成都的益州刺史的管辖,实质上是加强对成都的控制。王濬在广汉太守的任上,就曾经平定过成都的兵变,并因此封关内侯(比列侯低一级)。可见他前面混的实在不行。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当时王濬已经七十好几了

五,造船,建水军,为灭吴准备

王濬平定了成都的兵变,封关内侯后,又升任益州刺史。他的老上司,荆州方面的羊祜为灭吴一直准备着,提议让王濬在长江的上游造船,练水军。一开始只是几百人造船,后来征用了上万人造船,动作很大,木屑顺江东下,流到东吴的境内,东吴的守将警觉起来,上报给吴主孙皓,孙皓很昏庸,没有当回事,东吴的守将只好自己用铁锁沉江,封锁航道。这一道是比较高明的,不过后来被王濬用火上浇油的方式烧了。王濬的楼船可以装三千名士兵,因为好几层,所以叫楼船。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当时王濬已经七十好几了

楼船复原图

六,伐吴

伐吴一直是晋武帝的夙愿,也是荆州都督羊祜的夙愿。可惜辛祜在伐吴前两年病逝了。公元280年西晋六路伐吴,王濬的水军从西向东,顺长江东下,而另外五路大军在湖北,安徽,江苏的宽大战场上,从北向南进攻。

王濬这一支水军,有八万人,一开始晋武帝是让其作为辅助力量的,在湖北地区,受杜预的节制,在江苏地区,受王浑的节制。“诏书使濬下建平(湖北),受杜预节度,至秣陵(江苏),受王浑节度。”,杜预人很不错,认为如果王濬拿下建平,可以直接东下,不必受自己节制。王浑在江北打败吴军后,迟疑不进,不敢攻建业,坐等王濬到来,因为觉得反正王濬是归他节制的,保险一些。但是王濬顺江东下以后,以风大船不能停为借口,直接开往建业,东吴水军望风而降,吴主孙皓只好投降了。王濬拿下了灭吴的首功。让王浑大为光火,两次弹劾他。王濬不得不上书自辩。不过晋武帝人还算英明,没有治罪。其实王濬说的很对,“江北诸军不知其虚实,不早缚取,自为小误。臣至便得,更见怨恚”,看上去王濬赢的轻巧,其实是江北诸将自身没有这个魄力与洞见。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当时王濬已经七十好几了

七,安度晚年

王濬灭吴的时候,他七十四岁了,论功行赏,一大堆头衔,算是功成名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倒是享受到了。王濬没有忘记他发迹的益州,用了不少蜀人,算是不忘本。“其有辟引,多是蜀人,示不遗故旧也。”

再思楼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月无情,最容易摧折人的志气。王濬是真正的大器晚成了。其实中国自古老当益壮的例子实在不少。三国时代灭蜀的邓艾,也是七十老翁了。西汉的赵充国,七十六岁平定青海西羌之乱。更不要说传播最广的老将廉颇了。再比如老企业家褚时健,也是七八十岁种橙子树。人啊,永远不要忘记奋斗,永远要向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