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崖峭壁上放“棺材”,却从来没有人祭拜,考古专家不敢轻举妄动

 今古言堂 2020-04-08

在这篇文章,笔者要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悬崖峭壁上放“棺材”,却从来没有人祭拜,考古专家不敢轻举妄动。

无论是谁,都要迎接自己的宿命。因此这数千年来,虽然有不少人,苦苦追寻长生不老的方法,但最后往往都是一无所获,只好接受自己的命运,并且将自己的墓葬修建得精美,希望自己能在地下也享受生前一样的待遇。尤其是古代社会里,入土为安是对老人最大的尊重。

而在古时,因为交通交流不便的关系,各个地区的墓葬文化,常常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在西藏等地,还有送还上天这种形式,东南沿海地区,也有水葬海葬等仪式出现。但要说起最为特殊的,恐怕就是四川一带的“悬棺”了。

现代的考古学家,在发现了悬棺这种特殊墓葬文化后,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属于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老种族的。要知道,在历史上占有主流地位的文化,往往都是将墓建于地下,无论是水葬还是土葬,这些都是受限于当地文化的。四川虽然古时交通不便,还是和外界有足够的交流的,至少在汉朝时期,这个地方就已经和中原有联系了。考古学家还发现,这些棺材,往往都放在数十米上的悬崖中,古代又不像现代这样方便。那么这些棺材,是怎么放上去的?之后又要怎么祭拜他们呢?这让学家们疑惑不解。

而且最令人惊奇的事就在于,考古学家在分析棺木材质后发现,这里面最久远的,不过是在两百年前,也就是明朝时期。但是在翻阅了明朝的史书,还有四川一带的县志之后,考古学家却很难找到关于这些悬棺的记载。书中没有,那就只能问问当地的老百姓们了,虽然问的成果也不是很好,但是考古人员还是得到了一些线索。这些悬棺,恐怕的确是僰[]人所建,亦或者不只是僰人,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和他们融合后,接受了他们风俗的蜀人。

根据明朝《平蛮碑》的记载,在明朝,官兵曾经西入蜀地,和蛮夷打了一战,但都没有成功。这个蛮夷是谁,没有明说。但是从蜀地一带,明朝时期来看,恐怕这里明军要攻打的蛮夷,与僰人吻合的程度很高。在僰人被攻破后,自然是被明朝所融合,不服从的人要么战死要么成奴,其他人则逐渐融入了明朝文化里。僰人这数百年来的历史,就这样消失了。

但是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尽管明朝是胜者,但将僰人的历史全部烧毁,也不记载在正史之中,这还是很怪的。就明朝这些蛛丝马迹来看,很有可能僰人直到明朝时期,文化水平都要落后于蜀地中原。

后世流传下来的,关于僰人的记载不是很多。但是在四川百姓当中,听到的那些故事,却给考古人员提了个醒。这两个故事大家可能听说过好几次了,一个是老秀才混入僰人之中,利用自己的风水知识怂恿他们,将尸体葬在悬崖上,使得这些人为了放置先人而掉入悬崖。

另外一个版本,就是将主角换成了诸葛亮,过程和说法,几乎是一模一样。这两者的重合度,让考古学家有了自己的想法:僰人或许相当信奉鬼神和风水。从我国古代开始,蜀地一带就是不少文化的起源之处,信奉自然鬼神一类,并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再加上悬棺一直都是放置在天然的洞穴里,一般人哪里会这么做呢?因此学者认为,这里面安置的,其实是非正常死亡的僰人。

古代讲究一个寿终正寝,或者有意义地故去。若是在战场上死去,那他们会尊为英雄;但若是运气不好,年少早夭,感染疾病等情况,那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古时非中原一带,其实也并不算稀奇,云南贵州一带,到现在都有“倒坛葬”这种文化。

因此,在交通不便的四川一带,会出现自己处置这些“有怨气”的棺材,也是情理之中。在《周易》当中,对墓葬有过详细的记载。为什么人们要讲究入土,实际上是因为大地能够让他们的灵魂,重新轮回。但是一旦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就意味着灵魂会卡在这两者之间。这就相当符合悬棺的选址了,处在天然的悬崖岩洞里。

至于为什么不祭拜他们,是因为根本没有这种必要。既然在当时社会文化中,都认为悬棺是“有怨气”的,那么信奉鬼神的僰人,自然不会去自找苦吃,祭拜这些人。而且因为时间和自然条件的问题,目前的悬棺大多腐朽严重。悬棺也成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专家自然有意调查,但受限于条件,没有办法开展大规模的研究发掘。

参考资料:《四川通史》、《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