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六病汇总

 空中书阁 2020-04-08

伤寒六病含义汇总

六经人即太阳人、阳明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厥阴人,果
由郑元让提出的一种人体体质划分。六经人是以其所概括的脏腑功能在常
态下偏盛或偏衰,及由此造成的整体阴阳之气的多少来划分的。它与六经
病有着共同的脏腑基础。六经人是言常态下之体质类型,六经病则是言施
态。临床上其所以出现六经病,是因为常态下有六经人体质的各不相同(郑
元让,等,伤寒六经人的假设,新中医[J],1983,(2):5.),六经人学说的提
出正是为了解释这种发病规律。六经人的基本特征详见各条。

六经五段说根据邪正斗争情形,将伤寒六经病证分为五种阶段的一
种认识。《伤寒质难·伤寒退行期及恢复期篇》:“所谓六经征候,亦不出五
段范围……吾之所谓六经者,乃代表五种抵抗程序耳,太阳为开始抵抗,
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同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
之抵抗,一切外感,足以激起正气抵抗者,皆不出此五种阶段。”祝氏的认
识是,太阳病为正气开始适度抵抗的反应阶段;阳明病元气债张,功能旺
盛而抵抗反应太过;少阳病为正气抵抗时断时续、邪气屡进屡退,抗力因未能长相继续而欲达合度却未能及度的抵抗阶段;太阴和少阴病属于正气
懦怯,全体或局部抗病能力不足的阶段,厥阴病属于正邪相搏,存亡危急
而作最后抵抗的阶段。祝氏倡伤寒五段大纲,认为人体抗邪的进退盛衰,
关键在于元气而不在于病邪,且不受六经病程时日之拘束,惟以正气消长
而决定治疗法则。
六经气化说以《内经》标本中气理论为基础,认为三阴三阳六经是
|指人体气化所表现出来的六气属性与三阴三阳的关系。这一学说强调人体
与自然的关系,坚持整体恒动观。持这一观点的代表医家有张志聪、陈修
|园等人。但现代医家对六经气化学说多置而不论。也有一种所谓六经气化
说将气化指为脏腑功能及经络之气的流行变化。

六经分标本语出刘亚农《二十世纪伤寒论·六经诊断篇)。六经有标
本之分,经络为标,脏腑为本。太阳主小肠与膀胱两经,小肠为标,膀胱
为本。阳明主胃与大肠两经,大肠为标,胃为本。少阳主胆与三焦两经,
三焦相火为本,胆为标。太阴主肺与脾两经,肺为标,脾为本。厥阴主肝
与心包络两经,心包络为标,肝为本。少阴主心与肾两经,心为标,肾
为本。


六经为百病立法六经在《内经》及《伤寒论》主要是用于外感疾病
辨治的纲领。但后世有不少医家认为,六经还可以作为杂病辨治的纲领,
这就是“六经为百病立法”的观点。百病,指众多疾病,包括外感热病与
内伤杂病。就临床实践看来,六经辨证在后世的确被用到极为广泛的领域,
并且取得了甚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无论哪种疾病,从基本病机上看,都是
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失去平衡的结果,杂病亦有脏腑、经络、阴阳气
血病变。而《伤寒论》中实际上也是杂病与外感病并存、外感病多与杂病
相关。柯琴说:“伤寒之外皆杂病,病不脱六经,故立六经而分司之。伤寒
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实,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此扼要
法也。”“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
二理,咸归六经节制。”(《伤寒论翼》)

六经生理系统说认为三阴三阳六经是对人体功能活动的分类,代表
着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六经病证是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病邪的作用下
发生的病理反应。这种学说与上述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只是表达不同。

六经地形指六经病证的分区部位及六经病势复杂的病理变化。语出
《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柯韵伯认为,《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
不同,前者是经界之经,后者是经络之经。谓“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
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因此,他把人体划
分为“腰以上为三阳地面”,“腰以下为三阴地面”,分属六经,阐明仲景六
经不能以经络来概括。学者犹识“六经地形”,当明乎于此。六经地形说,
与六经地面说相似,但又不能单以六经地面为解。实际上它有示人辨识六
经之为病,通晓病势之变化,进而掌握百病之枢机义。《伤寒论翼·卷上
六经正义》:“明六经地形,始得握百病之枢机;详六经来路,乃得操治病
之规则。”即是说明只有了解六经地形,才能掌握六经病证变化的关键;细
致的弄清六经来路,方可正确运用治病的原则和方法。二者如辅车相依,
缺一不可。参六经地面说、六经来路条。

六经地面说清·柯韵伯提出的解释六经实质的一种学说。柯氏认为
“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是分区地面,所该者广”。这
就是说经络是“线”,而《伤寒论》六经是“面”,其疆界辽阔。他对六经
的“地面”划分是这样的:腰以上为三阳地面;心脏为三阳的夹界之地。
太阳地面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
胱。阳明地面也是内自心胸、至胃及肠,外自头颅,由面及腹,下抵于足。
少阳地面由心至咽,出口颊,上耳目,斜自巅,外至胁,内属胆。腰以下
为三阴地面,腹为三阴夹界之地。太阴地面自腹由脾及二肠魄门;少阴地
面自腹至两肾及膀胱溺道;厥阴地面由肝上膈至心,从胁肋下及于小肠宗
筋。三阳主外而本于里,三阴主里而不及外。柯氏的六经地面划分既以经
络循行路线为依据,又以六经病证所涉及的主要部位来确定范围。按照这
种学说,六经就是包括人体各部的六块大“地面”;六经病的发生、演变都
相应发生在这六块大地面之上。这种学说的特点是较全面地看待六经病变,
重视人体脏腑和躯体等实质结构的病变。

六经形层语见《重订通俗伤寒论》,是解释六经实质的一种认识。徐
荣斋在按语中指出六经形层是根据周学海“与友条论伤寒论读法”第五、
九、十一条而产生的。根据这种认识,六经是机体的六个生理结构层次,
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膝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
血脉,厥阴经主筋膜。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膈
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六经不是经络,而是形体结构六个不同层次的部位。这种认识能够较好地解释六经病的病
位以及主要病变,它与柯韵伯的“六经地面说”有不少相同或相通之处。

六经来路指六经病邪之所以生,病之所以起,证之所以成,治之所
由施的来去道路。《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必先明六经之路,才知贼寇
所由来,知某方是某府来路,某方是某郡去路。来路是边关,三阳是也;
去路是内境,三阴是也。六经来路各有不同,太阳是大路,少阳是僻路,阳明是直路,太阴近路也,少阴后路也,厥阴邪路也。客邪多从三阳来,
正邪多由三阴起,犹外寇自边关至,盗贼自内陆生也。”其谓来路为边关,
是三阳,为客邪多从三阳来,以病之所生,不离邪正两方面,正实者邪不
能深入,为病亦较轻微,所谓三阳证是也。去路是内境,为三阴,乃正邪
多由三阴起,以正虚邪不独侵犯形体,而且深入内脏,为病至重,所谓三
阴证是也。大路、近路之喻,是以各经之病位及其属性而说,可以会意。


六经证治纲领说认为伤寒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也是论治的准则。
作为辨证纲领,它整体反应着疾病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对比等情
况。作为论治的准则,它对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六经证候群说认为三阴三阳六经就是对六种证候群的称谓,是将外
感病过程错综复杂的脉证,根据其病位、病势和病性的不同,根据患者机
体抗病力的强弱,将外感病划分为六大证候群。

六经非经说关于六经实质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伤寒论》中
只有三阴三阳为病,是三阴三阳分证,而并非三阴三阳经络为病。其主要
依据是,《伤寒论》的篇名,只是三阴三阳病,具体条文中也只提三阴三阳
病,而并无“太阳经病”“阳明经病”等称谓。三阴三阳病也并不是经络为
病,甚至并不主要是经络为病,而是气化、脏腑、经络的病变。人们称
“六经病”只是一种习惯,是为了简略和方便。而这种称谓又在某种程度上
在“六经”与“经络”间划上了等号。人们在论经络在三阴三阳中的地位时片面性较大,有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倾向。这种学说的提出,对于纠正
片面理解六经以及六经病实质的观点有一定意义。

六经实质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这是
六经名称。但在六经的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古往今来,争议颇多。综
合起来,诸家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其一认为六经指的是人体的实质性
的组织结构,如经络、脏腑、躯体以及脏腑的层次,“六经经络说”“六经
脏腑经络说”“六经地面说”等都属于这一类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同小异,
区别在于对人体组织的六经划分有所区别。此外还有“六经气化说”等观
点则是附属于这一范围,因为并没有脱离人体组织而存在的气化或功能。
其二则并不认为六经是指人体组织结构,六经只是分证的纲领,或只是人
们给予不同病证的名称,“六经症候群说”“六经阶段说”等即是这种认识
的体现。

至于经络说,脏腑说,六经脏腑经络气化说就不解释,大家怎么看历代医家提出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