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家有争议的龙头公司

 超我儿 2020-04-08
这是“老裘读年报”的第十篇文章,兄弟姐妹们如果有需要,可以在文末找到过往文章的链接。
节假日期间,医疗IT行业龙头卫宁健康发布了年报。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31%。
在业内,卫宁一直以来就是一家很有争议的公司。
不看好的兄弟姐妹会说,卫宁是一个项目型公司,没有什么核心竞争能力。
看好的朋友也不少,说卫宁(也就是以前的复旦金仕达)已经改头换面,现在在搞云医、云药、云险,又有阿里加持,妥妥的医疗信息化最好标的。
今天我们就花一点时间聊一下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在文章的最后,我会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和大家聊聊医疗信息化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包括4个方面和1个思考。
1.政策层面推动。我们国家正不断持续推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落地,主要体现在:
1)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包括面向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国家平台和省统筹区域平台,面向居民的线上服务、远程医疗,以及面向医院绩效考核等信息化需求;
2)明确智慧医院内涵并着力全面推进落地:包括面向医务人员的电子病历、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和面向管理者的智慧管理;
3)推动形成分级诊疗格局:预计到2020年底,100个试点城市形成医联体网格化布局且取得明显成效,在500个县(含县级市、市辖区)初步建成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医疗IT发展阶段。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普遍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医院管理信息化(HIS)(挂号、收费、配药等)、临床管理信息化(CIS)(影像存档、放射信息、病理信息、手术信息等)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医疗保险、社区医疗、远程医疗等)三个阶段。
在这方面,大医院始终走在前列,我国大型医院已普遍完成HIS系统建设,正在经历CIS建设的高峰期;而小型医院、社区医疗及乡镇卫生所,也正在重走大型医院的IT建设老路。
3.行业发展规模。根据IDC《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预测(2019-2023)》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医疗行业的IT花费是491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3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792亿元人民币。
根据我国医疗信息化联盟统计,我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排名前七的企业占比合计28.80%,呈现较低的市场集中度。
4.投入支出情况。从总量上来看,医疗IT的投入占比仍然较低,成长空间巨大。
截止2018年,我国医疗卫生开支占GDP的比重已达到创纪录的6.6%,并且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医疗行业IT花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均在1%以下,与发达国家3%-5%差距较大。
最后,是本次疫情带来的反思。拿武汉举例,武汉市卫健委于1月22日公布7家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从1月23日起,要求所有发热患者全部到七家定点医院就诊,并安排了7家二级医院对口帮扶。
然而,无论是轻症还是重症患者全部涌向定点医院的情况,造成了许多患者排队时间过长,医疗资源供需错配,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后来,轻症病人和疑似病人开始被要求在社区医院进行治疗,或在家自行隔离。但社区医院显然缺乏应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而且社区医院也缺少必要的防护设备以及系统支持。
所以在疫情之下,我国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短板显现无疑,这也更坚定了国家发展医疗信息化的决心,财政支持力度也有望向医院建设和公共卫生方向进一步倾斜。
卫宁健康创立于1994年,从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医疗健康的IT服务商,2000年收购复旦金仕达医院事业部,2004年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11年登陆创业板。
公司股权较为分散,周炜、王英夫妇共持有公司17%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阿里旗下上海云鑫在2018年入股卫宁健康,目前持股5%,成为公司第四大股东。
在今天的文章的开头,我们提了一句,有不少朋友看好卫宁,是因为有阿里的加持。但是,从我们做二级市场投资的角度看,当遇到阿里投资的公司,心情一般蛮复杂的。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每次阿里入股的时候,市场的预期都非常高。不管是公司也好,还是卖方研究员也好,都会把合作以后的前景描绘的天花乱坠。
但实际上,看看过往历史,从光线传媒到分众传媒,包括最近的千方科技,最后真正能和阿里产生协调效应的公司真心不多见。
在我们公司内部,会有一个投资清单,看公司的时候,我们会根据这个清单过一遍,这个清单能够避免我们冲着某一个看点就下手去买公司,没有看清楚公司全貌,从而造成投资上的损失。在这个清单里,我们有一条,阿里系的公司,要特别当心。不是说不能买,但是不要因为阿里,就给予过高的估值溢价,买的时候也要控制好仓位。
再回到卫宁的基本面。
从IDC发布的医疗科技公司排名来看,全球前50榜单中大多数为美国公司,卫宁也进入了榜单并排名第33位,为全亚洲唯一一家上榜企业。
公司业务线涉及智慧医院、区域卫生、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健康服务等领域,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客户6000余家,三级医院客户400余家。
简单来说,公司业务就分为两块:一是传统业务,核心客户为医院,主要为医院提供HIS/CIS等信息化产品,以及部分向政府提供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开发等业务;二是创新业务,围绕“互联网 健康”,提供“4 1”服务平台(即云医、云药、云险、云康 创新)。
公司提出的“四朵云”,分别对应了医疗、药品、保险、患者这健康行业的四大核心,具体来说:
1)云医:实施主体是纳里健康,是一个以分级诊疗为核心,以实体医院为支撑的移动云医疗平台,患者可在平台上实现咨询、预约、会诊、转诊、电子处方等;
2)云药:对接线下药店的线上保险平台,云药领域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上海钥世圈云健康科技,以“钥匙卡”门户平台为中心,用户可凭“钥匙卡”完成线下实体药店消费保险理赔结算、线上药店消费保险理赔结算;
3)云险:打通医院HIS与保险审核报销,构建自动化保险审核风控体系,被保人无需再通过单据形成赔付凭证;
4)云康:线上保健和慢性病管理专家,通过上海好医通布局互联网 体检,提供个人和团体的在线健康管理平台和体检预约服务。
创新业务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2019年合计完成收入2.8亿元,共亏损9000万元(不过有些亏损并不在上市公司报表内),其中进上市公司报表的不到2000万元,比例相对较小。
下面看看公司的财务情况。

2019年公司收入和利润都实现了30%以上的高增长,主要来源于下游客户信息化需求的上升,一方面市场需求本身在增长,另一方面大单数量提升较多,千万级以上大单有41个,2018年是24个。

从业务板块来看:软件销售占比最高,金额为11亿元,占比超过50%;其次是硬件销售4.5亿元,占比23%;最后是技术服务3.9亿元,占比20%。
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每年的毛利率基本都维持在50%以上,净利率基本在20%左右,非常稳定。
从研发投入来看:公司历年来都注重研发,无论是在绝对数量还是占比方面,研发强度都在逐年提升;2019年研发投入为3.85亿元,占营收比高达20%,拥有研发人员1792人,占员工总数比达到37%;同时,每年研发投入约有50%是作资本化处理的。
从股东回报来看:公司ROE基本与去年持平,同时分红率不是很高,最近4年每年大概在10%左右,今年也是如此。
关于公司未来的财务情况,老裘分享一个“预收 应收”方法:
一方面,软件开发一般都需要支付给软件公司一定的预付款,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公司的预收账款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营收变动。
卫宁健康的预收款从2015年的6300万一直在上升,2018年达到最高峰2亿元,2019年略有下降至1.76亿元,但仍然是很大的数字,说明公司业务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的客户大多为医院,和医院做生意,钱肯定能收回来,就是账期会长一点,对公司运营资金的管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最后,公司2020年一季报也已经披露,预计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0%-15%,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91%-74%。
关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公司也给予了明确的解释,一方面是股权激励用掉了2600万,另一方面是疫情捐赠了1200万,这两项在去年一季度都是没有的。
如果简单加回来,公司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大概是25%-8%,考虑到今年一季度的实际情况,客观的说,取得这样的也是蛮不容易的。
对于卫宁健康的未来发展,我是这么看的:
短期来看,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整个2月份医疗信息化产业链及招投标都基本不能正常开展工作,肯定会影响部分业务,这在昨天公司一季报的预告里也反映出来了。
不过,根据公司公告,目前订单已开始快速恢复,3月份单月中标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倍,相信未来作为行业龙头,公司在订单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
长期来看,公司未来收入增长主要在医院信息化的渗透率和信息共享建设等方面。行业看起来是蛮不错的,后面就看公司怎么做了。谨慎一点的投资者,觉得现在估值太高了,可以考虑买一点公司马上要发行的可转债。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了,又写了快4000字,从早上4点40分开始,到现在6点28分,差不多花了2个小时,累的够呛。如果大家觉得有收获的,也请大家点击右下角“在看”支持一下哦,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