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隆镇发现清朝道光年间重修兴隆镇渡口的古石碑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4-08

   2018年清明节,村民在翻建房屋时候,在现在的兴隆镇街道正中十字口西北角早餐店后边的院子里,从地基里挖出来一块清代道光年间的石碑。

这个地方原为腰庄村李庄的土地,1976年被政府征用建设为兴隆公社的街道,这个院子的房屋为1976年街道搬迁过来后供销社所建,后来为兴隆镇农村信用社使用,早些年集镇街道开发时候已经卖给个人。

左边是立碑的时间:“大清道光十二年歲次壬辰~~穀旦日”

正面右侧记载的是“重修興隆鎮渡口”

   这是一通青石记事碑,四周刻有精美的花纹,正面最上边扇形排布四个繁体大字“乐最善为”,左边日期为“大清道光十二年歲次壬辰~~穀旦日”,右边“重修興隆鎮渡口”。

岁次:每年岁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 我国生肖邮票的正式名称,是干支年,如猴年是“庚申年”、“壬申年”、“甲申年”等等。

(谷旦:《辞海》中的“谷旦”,是表示晴朗美好的日子。因此,古石碑谒中的“谷旦”即良辰之意,是表示在某个时期的“黄道吉日”立的碑。)

碑体正文部分仅能看出:“云嘗聞奠為之前進美名紳~~~~~~”,其他字迹没比较模糊,还没有仔细辨认。

石碑背面记载的是捐款人或商号以及所捐银两,碑体挖掘出时候,损伤下边一个角儿。

背面也是密密麻麻的字迹,左边的字迹仍能依稀可辩,右边好多字体已经快磨平了,并且碑文上附有较硬的杂物,整体上能判断出记载的是重修渡口捐资人或者商号的名单,每个名字或商号下边有小字记录着所捐银两的数量。

辨别出的有名字或者商号有:

李??,惠??,張??,???,武生庄光?,武生胡玉珢,胡?明、祁志超、張書芳,王??,

 張中?,???,陳義順,趙含文,趙含華,趙含?,永全堂,廣盛店,

曹文忠,?宗順,來起昌、???,李起基,廣盛焕,李如蘭,焦同泰,李睦,,保安堂,顧天正。

(以上内容由赵华胜拍照,赵海明辨别整理,不一定全部正確)

捐款名单中的人名或商号,里边包含着丰富的家族历史,值得好好研究,如名单中的保安堂、永全堂应该是兴隆镇的药铺商号;

   名单中有我们老街赵氏三至四人,我们老街赵家以前口传下来的字派为“书函国明全,文华中兴胜”,因无家谱传下来,书和函字只知道读音,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字,这次发现石碑的赵氏人应为赵氏十一世,确定字派用字为“含”字,至少三人;为本人天祖(本人十六世)。

名单中有个“祁志超”,为兴隆镇祁庄祁氏五世祖,根据祁氏家谱记载,祁志超是祁氏二门正华的后代,现在薛庄祁氏的三个先祖的一位,从祁志超到现在祁庄的十一世显字派祁氏,代数间隔为六代与赵氏基本一致。

      石碑上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辨别,同时也需要对石碑很好地保护,防止损伤。目前正联系专业人员准备对碑文拓印,希望能彻底展现此碑的全部内容。

    初步判断,这是清朝道光十二年,为纪念兴隆镇重修渡口所立的石碑,可以想象,唐河东岸的兴隆镇集镇生意兴旺,唐河上船只往来,为方便商船卸货,在兴隆修建有渡口码头,随着船只增多,原来的渡口需要进行重新修建,扩大码头,号召众多商铺及各家各户捐资,大船从运来青石条,铺设台阶,打下木桩,重修渡口。

  

   这块石碑应该原来在兴隆镇渡口处,猜想应是几经周折,76年被搬到现址,用于房屋基础,被深埋地下这么多年。所幸躲过文革的破四旧运动,才得以今天重见天日。不知道当年有多少石碑被毁坏或者在大跃进时期化为石灰。

    百度查询渡口的含义,指的是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包括码头、引道及管理设施。也指有船摆渡的,过河的地方。

   从背面上所记载的情况看,好多名字下有“弍仟”的记录,应该是两千两银子,那么多的名字,当时捐银数目一定不少,不会只是简单的摆渡到河对岸的小渡口,我判断应该是方便商船上下货物的商业渡口。

   在我国古代,由于陆路交通的落后,水运便成了重要的运输方式,那些较古老的市镇如我市的赊店、源潭镇、兴隆镇、桐河等都是沿河而兴盛起来的,兴隆镇依其便利的水运逐步发展,航船上可通赊店、方城,下可达源潭镇、老河口、武汉等地,已是当地繁荣的河路码头,鼎盛时期河岸码头帆船达千只,泊数里,吸引很多外地商人前来贸易,形成了无日不集,商品繁多,店铺密集的繁华集镇。据乾隆52年《唐县志》集镇篇记载,“兴隆镇,县北60里,”为新增集镇。据此推算,乾隆52年为公元1787年,兴隆古镇距今至少已有231年的历史了。

道光十二年为1832年,距今186年,这块石碑比之前发现的几块年代更早,道光十二年为重修渡口,可想最初的渡口时间会更早。根据唐县志记载的,兴隆镇乾隆52已经为新建集镇推断,兴隆镇建于乾隆年间,这了县志所记载互相佐证。

该石碑是赊旗茶马古道有一个历史佐证,也是迄今为止发现兴隆古镇的最早的历史记录。

兴隆镇当时是个由渡口而形成的集镇村庄,现在被称为老街,那时候兴隆镇四面建有寨墙,寨墙外边是寨河沟,河沟常年有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寨门,西寨门因面对的是宽阔的西河,上石匾四个大字“波凝气爽”;东寨门上石匾是“紫气东来”;南寨门上石匾是“車定指南”,北门寨门上为“后我启君”。值得庆幸的是前几年波凝气爽石碑已经被老街村民发现并保护起来。

据说“紫气东来”石碑早些年也找到,放置在本村村民家里,后来竟被当时兴隆乡政府里某位领导以该石碑为历史文物的名义收缴走,自己弄回家镶嵌在他自家楼门上了!

           曾经在西寨门上边的石碑“波凝气爽”

希望政府加大对这些历史文物的保护,连同前些年发现的老街老寨墙门楼石碑“波凝气爽”石碑,以及2015年老街村民从河滩里挖出同治及重修关帝庙的两块石碑,这些石碑目前均有村民保管,“紫气东来”石碑已经被人据为己有,这些石碑作为兴隆古镇的历史文化见证,

2015年老街村民从唐河里捞出的两块清代同治年间和光绪年间重修兴隆镇关帝庙的石碑

石碑现有保管者也都付出一定的人力财力,如何更好的妥当保管与追回,是摆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事情。防止类似“紫气东来”石碑的事情再次发生,更令人担心的是被某些文物贩子出价收购倒卖,那将是所有兴隆人的悲哀,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两百多年的兴隆镇,由于临近唐河,历次遭受洪水侵害和建国后的历次运动(特别是文革的“破四旧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灭绝性损毁),如今留下的历史古迹已经基本空白,迄今为止发现的几块石碑显得尤为珍贵,在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方面,与附近的唐河县源潭镇、社旗县桥头镇相比,我们兴隆镇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笔者认为地方政府有义务保护好这些石碑。

在老街村(兴隆镇的起源地)适当地方做展示,或在村口设立“兴隆镇”文化石,告诉后人兴隆镇这一段辉煌的历史,了解兴隆镇的起源,也可作为社旗商埠文化的一份补充证据。


作者:赵华胜,出生于1970年,社旗县兴隆镇老街人,橡胶专业工程师,现居郑州,“赊旗兴隆镇”公众号运营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