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津市地名源流考,值得珍藏

 文山书院 2023-05-19 发布于湖南

津市地名源流考

文/彭雪开

摘要:津市,古名渔丝湖,亦名津口、津澹。得名与境内陆貌、水文、社会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置市时间不长,但地域、交通、物产殊异,历为商品经济繁兴之区。当今发挥传统优势,变成创新性城市,尤显重要。

关键词:渔丝湖;澹口;关山;津口;津市;地名源流

共和国《津市志·大事记》:“(清)顺治三年(1646),李自成部属马进忠克澧州城,州治寄(驻)津市。至七年,复徙澧城。”[1]清《直隶澧州志·大事记》记津市:“市长数里,约万余户。”因“人杂事繁”,遂“移嘉山巡检司驻址。”自此后,津市名声渐扬,录于史籍。

津市,古称渔丝湖,又名澹口、澹津。其得名与境内关山、嘉山有历史渊源。

民国《澧县调查笔记》:“明谓渔丝湖。”渔,《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在甲骨文中,字形象手持竿取鱼,或象手在水中捕鱼之状。古今文中有数种释义,其本义指捕鱼。《说文·鱼部》:“渔,捕鱼也。”丝,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象束丝形,两端则束余之绪也。”《左传·隐公四年》:“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后多引伸为钓丝。范成大《戏题药里》诗:“卷却丝纶扬却竿,莫随鱼鳖弄腥涎。”渔丝,当指用网或钓丝捕鱼的活动,实指渔人。渔丝湖,即捕鱼者之湖之意。

有关史料记:明代之前,境内西纳九澧(温、渫、黄、茹、道、溇、澹、涔、澧)之水,东连八百里洞庭,境内多为烟波浩淼,泱泱泽国之域。因常受江湖水互相顶托,千古沉沙,至元代渐成洲状,宛如“品”字形,习称晒网、落奉雁、棋盘三洲,故分别以事功、物侯、地形而知名于世。这说明津市境内在明初之前,为水乡泽国中有三洲,皆为渔民劳作歇息之地,故称“渔丝湖。”后沿湖渔人迁居三洲上,结茅为屋十八家,渐成自然村落,曰“澹口”。[1]194-195

澹口,亦名澹津。澹,《说文·水部》:“澹,水摇也。”古今文本义指河道水纹波浪之状,亦指河流名。《水经注·澧水》:“澧水又东经南安县南,晋太康元年,分孱陵立。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东经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2]因澹水注入澧水口,故名澹口。

今考澹水,古名渐水、鼎口水、乌江,为九澧之一。源流分南、北两支。北支源于石门县燕子山翟口毒,流经花桥峪中和铺、真武殿,东流入澧县境后,转入临澧县境。南支一处源出燕子山女儿垭,流经苦溪河、华溪洞、河曲峪东流入临澧县境;另一处源出尖峰山(仙凤山)。两源入临澧官亭水库在河曲峪合流,经临澧、澧县,于澧阳桥澧水后河往车家桥入津市境,至伍公嘴与涔水合,出小渡口汇入澧水,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350平方公里。[3]在津市境长11.65公里(含涔澹合流6公里)。1973年建小渡口水闸,防倒灌之患,遂成哑河。[1]49民国18年《澧县调查笔记》:“津市上迎澧水,下居澹水渡口,故亦称澹津。”

图片

澹口,作为聚落邑名,应是境内陆貌水文变化及社会环境变迁的结果。

津市境内,居澧水尾闾,洞庭西北缘。西南部为丘陵区,系武陵山余脉,其中最高峰为市郊棠华乡红岩寨,海拔377.1米,最低点为市郊白衣乡建国村,海拔仅23米。自西向东,低山、岗地、溪谷、平原、湖泊,依次相接。澧水自西而东流贯市境北部,折而向南复东,汇注洞庭湖。明代以前,境内多为烟波泽国。“明嘉靖、隆庆年间,长江北穴口堵塞,河水南侵,洞庭湖淤积加剧,加之植被渐遭破坏,湖区水患激增。”[4]唯西北部关山一带,略得开发,与明代朱悦耀贬封澧州关山相关。

关山,古称彰观山,在津市市城区西南澧水南岸。明嘉靖《澧州志》载:山形盘踞十余里,高八十余丈。江水东奔,是山崛立水口如关锁然,故名。主峰大同山海拔251米,“关山烟树”为古澧州城外八景之一。明洪熙元年(1425),朱玩璋之孙朱悦耀封华阳王,贬澧州,辟关山为御果园,园内置望江轩、思蜀亭。每逢风雨,遥望关山,青松隐隐,烟雾朦朦,故称“关山烟树”。之后,关山一带得到开发。

有关史料记:明嘉靖初,境内移民渐多,择地开垦。嘉靖八年(1529),津市境内置东隅仓,为澧州四隅谷仓之一,储谷饥赈。这说明其时境内人口渐繁,村民种谷捕鱼者多。同时,政府、民间均倡捐资疏浚虎渡河,荆江由此南侵,泄于市区东侧六冢口(今津市小渡口),西水与北水顶托日剧,泥河沉淀加速,市区三洲外延扩展。虎踱河,渐成津市通往湖北沙市、宜昌诸地的孔道,遂成湘北水运枢纽、交通要津。由此移民及商旅,也随之增多。手工业者,也聚居渔市、渡口附近,之后便成集市村镇。这应是最早称名“津市”的地方。

清同治《直隶澧州志》:“盐井在州北(澧州北)六十里张家厂,四面山麓环抱,中通一溪,溪上石井一。明时取井水煎盐,于此设官盐。之后,废于寇乱,井亦渐淤,今百灶遗基及官署地尚存。”事实上境内元代就已“建百灶以煎盐,由官府监制。”[4]247明中叶后,官盐入湖,为澧州数县盐岸,船舶蚁聚,乃置官渡。澹津渡两岸(今观音桥)商铺、旅舍渐多,由此初成“津市”集镇。

明正德(1506-1521)、嘉靖年间(1522-1565),全国土地兼并日甚,甚至“屯田坏于豪强之兼并”,“武宗即位,逾月,即建皇庄七,其后增至三百余处。”(此误。据《明经世文编》记载:武宗即位时建立皇庄七处,后又建立苏家口皇庄等二十四处,共三十一处。)“嘉靖三十九年(1560),遣御史沈阳清夺隐冒庄田万六千余顷。”[5]可见由皇帝带头,土地兼并状况日趋严重,广大农民,不堪忍受赋税徭役之苦,纷纷逃亡他乡。明正德初,“津市”一带,偏于东隅,江湖交汇,交通便利,易聚易散,乃为农民及手工业者,逃入落户之佳地。农民入居者,多以捕鱼贩鱼为业;手工业入居者,促进渔市手工业发展,市景日趋繁兴。

图片

津市,作为村镇集市,何时称名?

明正德九年(1514),诗人何景明旅津,写有《津市打渔歌》:“大船峨峨击江岸,鲇鲂鱍鱍汲百万。小船取速不取多,往来抛网如掷梭。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夜来水涨没沙背,津市家家有鱼卖。江边酒楼燕估客,割鳍斫脍不论百。楚姬玉手挥霜刀,雪花错落金盘高。邻家思妇清早起,买得兰江一双鲤。簁簁江尾三尺长,操刀俱按不忍伤。呼童放鲤撇波去,寄我素书向郎处。”可见,津市最初是以渔市得名。自此后,津市始录其名。这也表明津市在此前,已经得名。

津,渡口。《论语·微子》:“长沮、祭溺耦而耕,孔子过子,使子路问津焉。”津,古文中多指渡口,[6]市,多指交易场所。《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国语·齐语》:“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皆释为此义。渔市傍津必兴。至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文学家袁中道《澧游记》:“涔澧交会之处,西上十余里,有千家之聚,名曰津市。”其时,渔市已聚落为集镇、集市了。由于手工业繁兴。明隆庆六年(1572)《岳州府志》:“津市盛产青布,列为贡品。”但其时虽为热闹市井,仍为集镇,直隶澧州。其时澧州隶七市:澹河、道源、津市、五马、合口、新城、畲市。津市为其一。津市,因地处涔澧之交汇处,“傍津设市”,故名。

图片

津市,作为集镇,何时得名?史无明载,实难稽考。然而,亦有迹可寻。

其一,《津市·概述》记:明天顺年间(1457-1464),《大明一统》载澧州集镇,有石龟山市(今市保河堤镇属地),备述甚详,但无津市之名。足见其时三洲村,尚未发育成镇。至明正德《津市打渔歌》中,已有“家家有鱼卖”,“江边酒楼燕估客”,楚姬“割鳍斫脍不论百”了,这表明津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渔市。捕鱼卖鱼,一片繁忙景象。由此推测津市由渔村演变为集市集镇(渔市),当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1]1

其二,《明史·地理志》载:澧州“东有嘉山镇巡检司。”并无津市之名。嘉山,又名孟姜山,在今津市城区南八公里澧水南岸新洲镇东。有关史料记:武陵山自西南蜿蜒而来,于此屹然而止,一般海拔144.3米,主峰海拔198米,因瑰丽多姿而名嘉山。山上昔有孟姜女祠,祠前有“望夫台”“刺史镜”二巨石,山麓有《孟姜故宅》碑,产刺竹,又名绣竹,其叶细如缕,传为孟姜女望夫时,以针划竹叶所致。明代文人李如圭有《嘉山孟姜女祠》,专述其事。[1]717于此设巡检司,名出有据。《明史·地理志》谓澧州:“洪武五年复旧治……东有嘉山镇巡检司。”[5]722这表明嘉山镇巡检司,设置于明洪武五年(1372),而嘉山镇得名,当在此之前。这证明明初无津市之名。其时津市应属嘉山镇所辖。

其三,津市以三渔村演变成集市集镇,当与明成化初朝廷安置流民有关。《明史·食货志一》:“成化初,荆、襄寇乱,流民百万。项忠、杨璿 为湖广巡抚,下令逐之,弗率者戍边,死者无算。祭酒周洪谟著《流民》说,引东晋时侨置郡县之法,使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以抚之……帝从其请。”并“免流民复业者税”。[5]1254一部分流民,不愿离乡戍边,便逃落渔村,以打鱼卖鱼为生。渔业,又往往受地域、交通、季节及市场影响,除渔民自食小部份外,其余皆要进入市场交易。其时人口附聚,渔业始兴,集市集镇渐成。

图片

津市,由著名集镇地域地名转化为行政区划地名,始于何时?

自明隆庆年间(1567-1572)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津市或曰村镇,或曰集镇,或曰里,皆未设官治理,处于自治状态。清顺治三年(1646),李自成部属马进忠克澧州,州治寄津市,至七年,复徙澧城。[1]6清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澧州志》记:津市移嘉山巡检司驻址。”这为津市设治之始。

在这300余年间,津市因水运方便,历为要津,易聚易散,一遇战争造成社会动乱不安,避难者蜂拥而至,加上自治环境宽松,形成自然形态的开放区域,加快了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流通,使津市集市、集镇快速发展。这是津市起步晚于澧州州治及新洲等镇数百年,而市井繁华,远超州治及新洲的重要原因。[1]2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朝廷裁减津市巡检司,将州判移驻其市。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津市成为澧州四镇之一(四镇:汇口、三汊河、津市、嘉山)。民国2年(1913),撤澧州驻津市州判,由“五省九团”头面人物,代管地方事务,同年设津市为团政局,隶澧县,局署驻署街五省慈善馆。第二年,津市市属澧县东一区东一街区。民国11年(1922),仍称东一街区,废团政,改设区,设区长。民国23年(1934),属澧县二区。民国27年(1938),澧县划为2镇28乡,津市为津市镇,镇公所设商会街,是为建制镇之始。

1947年7月23日,津市和平解放。8月4日成立津市市(县级),隶湖南常澧行政专员公署。同月28日改称为常德专员公署。市治驻和平路。同年11月26日,津市改为澧县直辖市。

自此后,津市区划数变,区域累改,归属常变。1979年12月29日,复津市市(县级),属常德地区;1988年2月,属常德市;4月市治驻津市市大同路。[1]28-34

造成以上状况主因:一是澧州距津市太近,仅13公里。这是造成津市长期未置县的主因。秦汉置县,县治与县治之间的距离,皆在百里之上。据2003年湖南省龙山县《里耶秦简》“迁陵以邮行洞庭”的记载:洞庭郡所辖七县,县治间的距离少则110里,多则295里,而郡治与迁陵治(今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之间的距离,长达910里。[7]《汉书·百官公聊表》:“县大(统)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8]汉代以下,由于人口增多,土地开发,县域也随之增多,县治间距,也有缩短,但县治之间少于13公里者,全国罕见。

其二,地域小,设治迟,是导致津市历史上未置县另一主因。明成化初,津市得名后,由小渔村变成渔市,虽有“千户之聚”,也是弹丸之地,拓展空间受限。明隆庆年间(1567-1571),集市、集镇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展,商品经济逐渐繁荣,但离设县治理,尚有较大差距。自此后,历300余年,始终未设官管理,处于一种自治状态。或为澧州四镇之一,或为团,或为区(乡、镇一级),始终未成县域,归隶澧州。1947年津市和平解放后,政府考虑其特殊的区域优势及镇区商品经济发达,尤胜于澧县县城的原因,才始设县级市管理经济、社会、民生等诸项事务。现津市市归辖常德市(代管),但作为县级市,如何样在新形势下,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发挥善营工商及区域优势,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创新性城市,仍任重道远![1]5

境域地处洞庭湖平原西北部。气候湿润。河溪众多,澧水流经境内入洞庭湖。富有农产,盛产猪、鱼等。工业以轻工产品为主,以产丝、绢、棉、麻织物等著称。工商繁华。水陆交通便捷,津市港为省内六大河港口之一,货通省内外。古迹有唐大同寺、唐慈云寺遗址,有明华阳王墓等。名胜有关山、嘉山等。

图片

参考文献:
[1]津市志[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3:6.
[2]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867-868.
[3]湖南地名志[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1163.
[4]澧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2.
[5](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53-1262.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1:190.
[7]伍成泉.近年来湘西里耶秦简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6).
[8]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624.
整理:周凯清、曹露露

责编:文学容        

审核:刘年喜 

校对:罗洋、粟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