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菜靠什么征服老外的胃?

 轻风的起点 2020-04-08

不管是糖醋里脊、宫保鸡丁,还是炒河粉、炸春卷,或是西红柿炒鸡蛋、酸辣土豆丝,那些我们津津乐道或习以为常的“国菜”,总会俘获一大批外国粉丝。

有人为了吃一口最正宗的北京烤鸭,宁可打飞的跨越整个太平洋;有人为了看懂中国菜单,甘愿学习天书似的方块字;有人为了更方便地吃中国菜,七手八脚地开始学习使用筷子…

图片来源:pexels

Chinese food的魅力如此之大,难道是因为我们有国外没有的山珍海味吗?显然不是。

在食材上,中国菜当然也有其独到之处,但看看那些为世界人民所称道的中国美食,哪一个不是简简单单的取材呢?鸡鸭鱼肉、蔬菜米面,大家吃的东西其实都差不多。

图片来源:pexels

若说中国菜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一定离不开丰富多样的中式烹饪方法。

1
煎、炒、蒸、焖、涮,把厨房玩出一百种花样

与西方菜以烤、炸、煮为主不同,中国菜的做法丰富多样,煎、炒、蒸、炸、溜、焖、烧、炖、煨、涮、煮、汆……分分钟把厨房玩出一百种花样。

汆丸子算是具有浓浓的中国味儿的一道菜了。把和好的猪肉馅与调料一起搅拌至粘稠状,然后用虎口挤出丸子形状,一个个下到煮开水的锅里,几分钟后撒上盐、葱花,再来点香油就可出锅了。

图片来源:pexels

汆丸子鲜嫩清淡,汤色洁白。尽管食材、调味品和制作过程都很简单,没有色彩鲜艳的酱汁,但只吃一口就让你忍不住一边咂摸嘴巴一边赞不绝口了。

鲜美而不油腻,清淡却别具滋味,“人间至味是清欢”说的就是汆丸子吧。

图片来源:pexels

焖,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烹饪方法。“焖”讲究小火慢烹,靠盖锅盖焖制食物,这样食材能更充分地吸收汤汁,软硬适中,鲜嫩可口。

图片来源:pexels

焖面、焖饼、焖烧肉,当然还有经典的黄焖鸡。饥肠辘辘时点一大份黄焖鸡米饭,让味蕾与胃都得到最饱满的满足,这在我们看来可能早已习以为常了,但对于很多外国朋友来说,尽管炸鸡、烤鸡都吃过很多,“焖”鸡却是第一次尝试。

焖的最大特点是将食物烹制的软而不腻,细嫩的肉质里透着酱料融合的香味,味道鲜美,口感醇厚,虽然家常却不失美味。

2
一千个厨师手中能做出一千种麻婆豆腐

不讲究严格标准的中国厨师,谈起“适量”都是一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情,让那些拿着计时器和精确到0.1g的厨房秤做饭的西方人自然充满了很多问号。

西方人烹饪的时间观念极强,烹制时间、辅料的分量和温度的控制较为规范和标准。麦当劳、肯德基遍布全球各大洲,但我们仍能在印度和芬兰吃到口味相差无几的炸薯条和炸鸡腿,这就归功于他们操作的统一和规范化。

图片来源:pexels

而在中国,烹饪方式缺乏统一、规范的流程,即使是同样的一道麻婆豆腐,都追求麻、辣、烫、香、酥、嫩、鲜、活的八字箴言,但也常因厨师的不同而口味大异。

麻婆豆腐既要麻,又要辣,所以花椒和辣椒是少不了的,但具体要多少麻、多少辣,则更体现出厨师自己的个性。不仅如此,辅料是放牛肉还是放猪肉,油是用菜油还是花生油,什么时候放水淀粉、放几次……小的细节常常影响着最终的风味。

图片来源:pexels

所以总有人感叹,为什么大厨做的麻婆豆腐还不如自己外婆做的好吃,五星级酒店的吃起来却没有家门口的川菜馆地道。也怪不得总有外国人疑惑,为什么成都吃的麻婆豆腐跟重庆不一样?难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麻婆吗?其实只是因为,一个厨师一个风格,没有最好的或最坏的,只有最符合你胃口的那个味儿。

3
要想掌握好火候,只有菜谱没有经验是不行的

没点中文造诣的人,还真学不好中国菜。就火候来说,你就得弄明白“旺火”“中火”“文火”“焐火”等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有的菜要急火速成,有的要中火炸酥,有的要文火慢炖,有的要爆炒,有的要慢煎。掌握一种火候已是不易,而每一种菜肴的烹饪过程又需要火候的不断调整。

西方煎牛排也讲究火候,但终究更易掌握一些,大部分西餐烹调加工时间短,火候比较适中、单一。而很多中餐,火候的把控甚至决定了菜肴最终的成功与否。

图片来源:pexels

地道的老北京炖肘子,不是用大火、中火炖来的,而是微火慢炖上几个小时,慢慢熬出来的。大火转中火当然也能做熟,但绝对炖不出那样娇嫩的口感,那种水润有光泽、Q弹爽滑的肘子。

爆炒自带火花四射的魅力,旺火、高温、迅速出锅,一道菜只需要几十秒钟,看似简单,但其实出锅太快会不熟,稍慢一点就糊了,还要注意炒拌均匀,总之是非常考验厨师水准的。不管是盐爆花生、葱爆羊肉还是油爆双脆,在短时间高温的催熟下,往往都口感香脆,味美绝伦。

图片来源:pexels

看似最不起眼的饺子,做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俗话说“先煮皮,后煮馅”,大火烧开水后,开始下饺子,饺子皮很快就变熟了,这时就要转中火,开始煮馅,馅料总归难熟一点,因此需要更多时间,但如果一直大火就容易把饺子皮煮烂了。总之,最简单的煮水饺也是很讲究火候的。

图片来源:pexels

4
色香味俱全,“入味”很重要

西式烹饪希望保持食材本身的味道,以及调味料单独的味道,甚至为了保留营养吃生食。他们注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的比例搭配,体现出西方营养学的追求。不得不承认,比起爱“一锅炖”的中国人来说,西方人在做饭方面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古希腊文明中流传下来的“理性”精神造就了西方人一板一眼,比着菜谱做菜的传统;相反的,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做起菜来则更加“感性”,追求“天人合一”的融合感,也因此提供了更丰富、立体的味觉盛宴。

图片来源:pexels

不求碳水蛋白的黄金比例,但却讲究荤素搭配,这是中国人的平衡理论。在餐厅,很少有人会点一桌蒜拍黄瓜、凉拌藕片、素炒油菜,太素;也没有人只点椒盐鸡块、糖酥排骨、红烧肉,太荤。只有荤素搭配,口感才丰富,味道才精美。西方人按元素表搭配菜单,中国人靠舌头上的味蕾选择荤素。

西餐中常用的沙拉、番茄酱常常独立于食物之外,自成风味,中国菜的调料和调味品则总是在彼此碰撞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1+1>2的效果。

葱、姜、蒜是日常炒菜必备三剑客;炖肉总要放八角、花椒、桂皮等植物香辛料;白糖和醋在一起变身为酸甜口拍档,成就了糖醋带鱼、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等可口佳肴。

图片来源:pexels

我们赞美一道菜,总要说“色香味俱全”,而对一个人厨艺的最高赞美,就是说他做的菜真“入味”。

图片来源:pexels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造就了多种多样的饮食和烹饪习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无辣不欢的来到湖南就像回到了老家,嗜甜如命的去一趟江浙就住下不走了;肉食动物可以尽情享受新疆大盘鸡、上海红烧肉和广式烧鸭;而素食主义者也能沉迷于四川的麻婆豆腐、鱼香茄子和东北地三鲜

地大物博、兼容并包的中国美食与“和而不同”的中式烹饪里,总有一款能够吸引到吃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