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侃侃杨式85式揽雀尾之按

 武道网 2020-07-02


欢迎关注:

抖音号:禅茶太极 ( cctaiji5555 

快手号:禅茶太极 ( cctaiji5555 

文|张启林  编辑|禅音

杨式85式揽雀尾之按(前接揽雀尾的挤)由三个小动作组成,即两手分开、后座屈膝、弓步按。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员在打揽雀尾的按时,均出现断劲,脚下无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断劲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体悟,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动作要领掌握不全面;二是对手脚运行的轨迹不清楚;三是身法不合度,存在耸肩抬肘,裆不圆等身法问题。比如动作一(两手分开):两手分开很随意,与腰胯的运行脱节,两臂有上抬耸肩扬肘、下掉、伸直等现象;对两手分开的宽度、高度、意劲不清楚。这个动作的关键点(身法)是,腰走平圆,向右微旋转(约5度左右),收沉右胯根,坠尾(闾)分手,锁住膝盖;同时两臂随腰胯的旋转和右胯根的收沉,以肘为轴,前挤旋臂伸出(此时要有前挤之意,方可破解对方的擒拿);右臂内旋至右肩前,掌心斜朝下;左掌经右手背上,外旋至左肩前,掌心斜朝下;两臂勿伸直,手指斜向前;两掌距离略窄于肩,高度略低于肩。

到位时身体转向正前方,鼻尖、膝尖、脚尖三点一线,后面玉枕、尾闾、后脚跟三点一线,后脚有腾挪之感,前脚有立桩生根之意,两眼平视前方落点;意贯十指尖和两小臂、小指外侧。

又如动作二(后座屈膝):许多学员在后座时,是身体直直的往后座,裆没走后弧;两手主动后退;两臂屈回的角度小于90度;两臂屈回的距离过宽,或夹肘等。

这个动作的关键点是裆走后弧,腰走立圆,收前胯,扣后胯,重心逐渐移向4点(在两脚心的连线间等分5点),意气松沉至左脚涌泉,有蓄势待发之意。若这个身法走不出来或做不到位,下盘是不可能有根的,更谈不上引进落空了(当然其他也要合度才行)。

此时两肘随腰走立圆,边外旋转边坠肘屈回,以大拇指引领逐指旋转至掌心斜朝前(右掌斜朝左前,左掌斜朝右前),两掌心斜相对,手指斜朝上,随旋转两掌根小鱼际一侧沉住,停于两胸前。两肘的屈度大于90度,两掌指间的距度约10厘米。此时两手的运行轨迹,在空间上也走了一个立圆。撑前腿,蹬后腿,随重心逐渐后移,腰胯的旋转,步法由右弓步渐成左坐步。眼神关及两掌屈回。

再如动作三(弓步按)弓步按时,手掌超出脚尖,膝关节超过涌泉穴;身体前行不是利于地面的反作用力节节贯串催动,而是靠后脚蹬地的惯性前行;两掌按到位时,两掌的距离过宽,两掌的高度过高、扬肘等。

这个动作的身法要领(关键点)是腰走立圆,裆走下弧,收沉右胯根,膝关节不可主动前移,且膝尖不得超过涌泉穴,身体不可有起伏,在反作用的推动下,由脚而腿而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节节贯串,一气呵成。 

同时腰看到肘,肘看到腕,以肘为轴,沉肩、坠肘,两掌向前微向上,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的次序逐指内旋至左掌心向右前,右掌心向左前,掌缘向前,两掌距离10厘米左右;动作到位时,身体朝向正前方,鼻尖、膝尖、脚尖三点一线,手不超脚尖,手指高与肩齐;眼神随双掌按出时的浅弧形向前微向上,前视落点。意贯十指尖和小鱼际一侧,掌根沉住。

细心的读者,一定要问,本文中动作三到位时的手指高度,为什么与自己所学,或看到的不一样呢?关于定式时手指的高度问题,就我读过的书和接受过的培训,目前至少有三个版本,或者说有三种练法。一是掌心与肩高,二是掌根与肩高,三是本文中说的手指与肩高,这三种练法,都是当今名家或前辈讲解的,那么那种练法更能打出周身一家的整劲呢?有兴趣的拳友不妨相互间喂喂劲便知。

(广告)

(▲点击图片直接购买)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太极》微信公众号 微信:taijichanyi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