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画作详解

 塑跑 2020-04-09

乱世人生总是充满意料之外的跌宕起伏。当大卫还是大革命期间的一位政坛名流的时候,对路易十六死刑的签名支持为他招致了家庭破裂与后来的牢狱之灾,而有他联名签署的对博阿尔内子爵的死刑判决书(因未能解救美因茨之围而被送上了断头台。),却使他在大革命之后交上了好运。

《路易十六命送断头台》


或多或少是大卫的力量使博阿尔内子爵的妻子约瑟芬成为寡妇,这倒没给她带来太多的悲痛,反而使她有机会找到了一位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比前夫理想得多的男人:拿破仑·波拿巴。

《约瑟芬皇后》

大革命之后的法国很快变成了拿破仑的天下,而约瑟芬的穿针引线使大卫得到了颇有艺术气质的拿破仑的重用,成为后者最为信赖的宫廷画师。拿破仑与大卫之间很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而在妻子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出狱的大卫也很乐于为这位闪耀着十足个人魅力的伟大领袖奉献自己的艺术才能—而不是自己一度误以为具备的政治才能。

当然,对于任何一位哪怕只是稍具个性与头脑的艺术家来说,以自己视为生命的专长为政治领袖歌功颂德、涂脂抹粉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幸而拿破仑还没有表现出他后来给人们的那种魔鬼般的感觉,而天真尚未脱尽的大卫对他确实很有些由衷的欣赏。

不知真假,却常听人讲——世界上任何一家精神病院都少不了两种人:一种自称是神,另一种自称是拿破仑!

这个笑话放到现在也不过时,足见在男人眼中,拿破仑的魅力是多么的经久不衰。确实,拿破仑的人生是戏剧性的,他的一生波折起伏:他出生在边境地区的没落贵族之家,其貌不扬,个子又矮,被人小瞧,学业成绩一般,却是个军事天才,屡战屡胜,雄心勃勃,加冕称帝,把整个欧洲卷入战火;他恋人情妇数不尽,为提高权威,强娶哈布斯堡公主路易斯为皇后,有了儿子;后来开始打败仗,被赶下台,流放孤岛,未曾想他还能东山再起,凯旋巴黎,令人们陷入恐慌;他又一次被赶下台,最终在圣赫勒拿岛饮恨而终。一统欧洲的波拿巴王朝到底没能建成。

《1807路易斯与拿破仑在蒂尔西特》

白手起家,荣华至极,没落衰败,短暂而戏剧性地卷土重来,幽闭至死。有胜利,有失败,有令人陶醉的爱情,有背叛,有梦想,有地狱……这一生的波澜壮阔,有着荣枯盛衰、诸行无常之意味,如焰火一般以拿破仑为中心绽开。也就难怪那些男人会为之心荡神驰了。

以强权著称的君主,无一例外地擅长自我表演。也只有这样,才能聚拢人心。法王路易十四自诩太阳,玛丽娅·特蕾西娅扮演“奥地利国母”,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彼得大帝当造船工人,参加体力劳动挥洒汗水:这都是他们与重臣一起,结合自己的个性,精心策划的形象策略,他们也因此获得成功。

拿破仑要打造的,是“盖世英雄”的形象。正好,同一时代里有大卫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而大卫本人又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在绘制他的肖像时倾注的心力自然与别个不同。跨越阿尔卑斯山时的马上英姿,在书房中手揣怀里放松的样子,加冕仪式中宛如罗马皇帝般的仪态:大卫运用各种各样的场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采飞扬的拿破仑形象,让人为之目眩神迷。这一系列画作的巅峰便是《拿破仑加冕礼》。

据说在卢浮宫博物馆,有三件作品绝对没有人会错过,《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拿破仑加冕》长9.8米,宽6.2米,巨大无比,平放在地上,足有60平方米。跟两室一厅的房子面积差不多大(绘制这幅画用了3年时间)。据说,大卫在这幅画中一共画出了近二百个人物,主要人物就有十几位之多。为了方便辨认出这众多主要人物中最主要的几位,《拿破仑加冕》的画框下方除了刻有雅克-路易·大卫的名字外,还刻有主要人物的头像并名字,这在世界艺术上也罕有其匹。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大卫,1805-1807,卢浮宫

据说拿破仑看到完成后的作品非常满意,说“好像可以走进画里去”。确实,画里最前排右侧的几个人身高都足有两米,真人进去完全容得下,不会有别扭的感觉。拿破仑还说过:“大就是美。即使有很多缺点,人们也会忘记。”(这话从小个子的拿破仑嘴里说出来,给人感觉格外的意味深长。)这么说,《拿破仑加冕礼》用来吸引观众的,仅仅是它那巨大的画幅吗?其实不然。至少论尺寸,它在卢浮宫还不算最大的,而只是第二。最大的一幅画是维罗奈斯的《加纳的婚礼》,6.9米×9.9米,《加纳的婚礼》同样和拿破仑关系很深。是他在征服威尼斯后,把这幅画从修道院的墙上揭下来运回法国的。在战争中,艺术品的掠夺并不少见,卢浮宫里这样得来的作品也不止这一件。

大卫的作品则堪称宣传画的范本。把男女主角——拿破仑和约瑟芬——画得就像好莱坞巨星一般魅力十足,光线和众人的视线全都汇聚在他们身上,一切安排都是为突出他们俩。重要的配角也都各具特点,而他们的动作和目光,又把观者的注意力再次引到主角身上,这一构思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他出场人物也个个描绘得细致入微。整幅画宛如华丽的歌剧世界一般。

然而,这里欠缺的恰恰就是歌剧的热血澎湃。这幅如纪念碑般庄严的鸿幅巨制,自始至终都是冷冰冰的,没有破绽,人物都像是冻住了,如同一座座造型固定的铜像。这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它最大的优点。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加冕礼,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仿佛是发生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一样,这正是拿破仑想要达到的效果,而大卫也果然不负所望。同时代的人看到这幅画,想必都要为英雄拿破仑的英姿而感动,而两百年后的我们——因为知道了拿破仑的命运——也不由得凝视画面,心中生出种种感慨。

拿破仑的自我表演虽有点儿过火,然而他的个性也确实如此卓尔不群,哪怕是其敌人也不得不叹服。在这幅犹如摆满铜管乐器的橱窗一般的作品中,如果主角不是拿破仑,而换成凡庸、不起眼的路易十六……只需这样试想一下,就能明白这幅画的魅力来自哪里了吧。

《路易十六》

1804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年仅35岁的拿破仑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历代法国国王,从9世纪的路易一世开始连续二十五代,都在位于巴黎的兰斯圣母院大教堂加冕。

《巴黎兰斯圣母大教堂》

拿破仑不想被看作波旁王朝的继承者,他称自己是“法国人的皇帝”而非“国王”,因此拒绝在兰斯加冕,而是仿效1000年前的“罗马皇帝”查理大帝,举行了遵循古式的宗教仪式。也就是说,加冕仪式将由罗马教皇主持,而不是兰斯大主教。接下来的事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连查理大帝都是亲自前往梵蒂冈,而拿破仑却让教皇来巴黎。拿破仑叫来教皇,让他出席加冕仪式,却只让他施了三次涂油礼,然后还没等他伸手去拿祭坛上的皇冠,拿破仑早已抢在手里,自己给自己戴在头上。接着,他又亲手为皇后约瑟芬授冠(只有一个戴的动作)。通常在加冕仪式中,教皇作为神权的代表,为帝王佩戴皇冠,以示君权神授。

《查理曼大帝加冕-公元800年12月25日》

因为加冕是由权威者实施的行为,所以拿破仑的这一连串举动都极富政治色彩。作为“欧洲的霸主”,拿破仑让法国内外的人都看到,自己的地位凌驾于罗马教皇之上,这对教皇庇护七世来说可谓奇耻大辱。参加仪式的各国代表及显贵也都不约而同地为这一宣示权力的行为而震惊。仇敌英国很快散布出讽刺画,画上,肥胖的约瑟芬面前,小矮人拿破仑双手把皇冠戴在自己头上,教皇表情阴沉,众人窃窃私语……虽说不完全是这样,却也相当接近事实了。

《加冕讽刺画》

当然,身为新古典派的泰斗,同时又是宫廷首席画师的大卫没带半点儿幽默。他为了礼赞英雄,不厌盛大的美化,有损皇帝威严的东西,哪怕一星半点儿也要予以剔除。“奢华”是让人们看到梦想的装置,所以大卫对宝石的光芒、服装的质感都尽量写实地描画。对宗教权威也要加以利用,可如此一来,拿破仑自己给自己加冕就有点儿问题。大卫曾用这一构图打过草稿。但要把这样的加冕仪式传于后世,对拿破仑来说(抑或对自己这个天才画家来说)真的好吗?对待教会的傲慢态度,会得到后人的原谅吗?大卫亲身经历过革命时期价值观的转变,他感到在画中如此露骨地反对罗马天主教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他最终决定采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构图,避而不谈谁给拿破仑加冕的问题。

《拿破仑一世给自己戴皇冠》约1804—1807,大卫,卢浮宫

【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头戴黄金与钻石打造的月桂冠,露出端正的侧脸。这正是古罗马皇帝的表情。身高比实际增加了几十厘米,丝毫没有肥胖的迹象,完全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穿着类似罗马皇帝加冕长袍,金线镶边的纯白天鹅绒上衣,绣着老鹰图案的大红披风,里子是白貂皮做的,可能是模仿了波旁家族的大礼服披风。佩戴着镶有宝石的长剑,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双手高举王冠,正在给他的王后加冕。如果走近了看,会发现皇帝陛下严肃之中略带笑意,既显示出了皇帝的威仪,又有平凡人的日常情感,拖地的红色天鹅绒斗篷镶着金边,即使在画布上也给人熠熠生辉之感,贵族之气俨然而生。

拿破仑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差不多10年。时间是多么短啊!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同盟军占领并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拿破仑希望让他与第二位皇后路易莎的儿子罗马王以拿破仑二世的名义继承皇位、路易莎皇后摄政,。但是经过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俄国外长、奥国代表及拿破仑的前外交大臣塔列朗等人策划,拥护波旁王朝复辟。

《拿破仑二世》(1811-1832)

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4月13日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意大利的厄尔巴岛上。

《枫丹白露宫》

《厄尔巴岛》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逃出小岛开始了短暂的百日王朝,终在滑铁卢兵败后,于同年10月16日流放至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圣赫勒拿岛》

【约瑟芬皇后】

根据法国民典法的要求,约瑟芬要跪着,处于一个顺从的地位。她当时41岁,年长拿破仑六岁。8年前,她与拿破仑相遇,那时她身为寡妇,带着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凭借异乎寻常的美貌虏获了拿破仑,成了他的妻子,而今已是法国皇后,无疑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期。正含头跪在丈夫的面前等待加冕,她双手合十,安静、从容,充满了帝国皇后的华贵之气,她的长袍是用丝绸装饰,由让-弗朗索瓦设计制作而成的红色斗篷,更显出雍容和大度。为了显示加冕的不同寻常,画家特意安排两位女子托起皇后的斗篷,如果仔细看去,甚至可以看见皇后衣服上的一针一线,足见大卫创作时是何其认真。

蜜蜂,拿破仑和皇后约瑟芬披风上的皇室标志,形似之前的皇室标志百合花饰(Fleur delys),仔细观察右图,会发现不同。

对比《路易十四》(局部),1701,亚森特·里戈,卢浮宫

“蜜蜂图案”象征不死与复活,它被选为第一帝国的皇室象征,是想把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法国的起源联系在一起。金色的蜜蜂其实是金色的蝉,于1653年发现于墨洛温王朝创始人希尔德里克一世的墓中(一般认为,法国是从这个王朝开始),所以金蝉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法国统治者的象征(通过细节图,似乎可以感受到服装不同的质地:皮毛的柔软,丝绒的光泽,以及金线的闪耀)。

1809年12月16日,拿破仑以无嗣为由与46岁的约瑟芬正式离婚。

由于篡夺王位、遭到人们痛恨的拿破仑遗弃了她,由于她也是拿破仑狂妄野心的牺牲品,复辟王朝和联军最终宽恕了她。出于敬重,大概也出于好奇,俄国沙皇还特意去马尔麦松拜访了她。因为二十五年来欧洲经历了一场噩梦,而这个女人同这项令人不可思议的冒险事业是紧密相连的。

紧接着,普鲁士国王也带着儿子来登门拜访了。这之后,普鲁士、英国、俄国和德国的皇亲国戚也都纷至沓来,冷落多年的门庭,顿时出现了一番热闹景象。连不共戴天的波旁家族如今也显得雍容大度了,他们叫人转告她,她可以在余生之年继续使用纳瓦尔城堡。

《纳瓦尔城堡》

后来,路易十八的弟弟也来向她表示他的敬意了。这些保皇党人当年狼狈地逃往国外时,曾得到过她的有力帮助,他们对此至今记忆犹新。而且她本来也是保皇党得人。她不是也同许多从国外归来的人一样,在恐怖年代遭受过牢狱之灾吗?对于这意外的情况,她很快便适应了下来。她一如既往,毫不吝啬地招待着各方慕名而来的人士。其中有皇帝、国王、王子和流亡归来的贵族。她的沙龙成了当时上层社会最热闹的场所。

那种盛况实在是古往今来所绝无仅有,即使在她最得意的时期,也没有受到过这样大的殊荣。更有甚者,国王路易十八也表示要见她一面。因此,她应邀将回到阔别四年半之久的杜伊勒利宫去拜见他。但终未如愿。赴约前她忽然感到喉间不适,四天后,她离开人间。谁也没有想到把她的死讯告诉拿破仑。他是从报纸上得悉,他青年时代曾经为之丧魂失魄的约瑟芬已经撒手人寰了。

《路易十八》

虽然拿破仑一生中先后有过好几个女人,但只有约瑟芬真正占据着他的心。约瑟芬死后,拿破仑在她的坟前痛哭不已,他说:“约瑟芬是我最亲爱的人,至少她不会抛弃我。”拿破仑在临终时,嘴里还念着约瑟芬的名字。

【庇护七世】

庇護七世:「其他國王都是親自來我這裡加冕的,那個拿破崙卻要我過去。」當教宗得知拿破崙要他前往巴黎主持加冕典禮的消息時,極為驚恐和氣憤,到9月15日仍未接受。

拿破崙先是好言相勸,繼而威脅:如果庇護七世不聽召喚,「我要將他貶為一個普通的羅馬主教」。經過幾番推延,考慮到拿破崙對恢復法國教堂的新的作用做出了承諾(他對大部分這些承諾都沒有遵守)

庇護七世才勉強動身翻越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前往致使他的前任教宗庇護六世不久前死於牢中的國家-法國。

拿破崙:「教宗!皇冠給我!」

教宗:「不行呀!這樣不合禮俗。」

62岁的教皇庇护七世身穿白色法衣,在拿破仑的身后弓背坐着,确实是一副闷闷不乐的表情,他伸出右手,拇指扣住无名指与小指,表示对法兰西皇帝的祝福。不过,这个动作是大卫虚构的(据说教皇在这之前便与拿破仑激烈对立)。

庇护七世与拿破仑的关系越来越糟,1808年法军占领罗马,1809年拿破仑宣布将教皇领地并入法国。庇护七世无所畏惧,同年宣布将入侵者处以绝罚,不久被俘。1812年拿破仑命令将庇护转解到枫丹白露,次年在那里迫使他签订屈辱性协定,两个月后庇护宣布这项协定无效。1814年庇护在盟军攻入法境才得自由,并在欢呼声中返回罗马。在拿破仑临终之际,他派了神父到孤悬海中的圣赫勒拿岛,但这究竟是宽容,还是复仇?他后来一直活到81岁高龄。

【拿破仑的母亲】

大卫把拿破仑的母亲,玛丽亚·莱蒂齐亚,安置在观礼台上,她占有了比教皇更重要一席之地。其实,她没有出席加冕典礼,以抗议拿破仑与他的兄弟吕西安和约瑟夫之间的摩擦 。拿破仑的父亲,查尔斯·波拿巴,于1785年去世,那时拿破仑还在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学。

1805年,拿破仑的母亲勒蒂齐娅受封为“皇太后”,称“殿下”,地位仅次于拿破仑和约瑟芬。她住在圣多米尼克街的勃利恩内饭店,这里是她的“官邸”。勒蒂齐娅的言行相当谨慎,她对儿子的宫廷,主动与公开地保持着距离,很少参加各种欢庆宴会。勒蒂齐娅拒绝邀请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宫廷、喜庆持平常心态,在于对遭到拿破仑排挤出帝制之外的儿子、拿破仑的三弟吕西安·波拿巴的同情,也在于不必担心儿子将对亲娘进行惩罚。母子间不是没有矛盾,她因儿子贬低教皇庇护七世而不满,但真正的亲情牢牢地维系着他们,后来拿破仑落难时足以证明。在拿破仑死后,他的母亲又活了15年。

【拿破仑的大哥】

画面前排左一是约瑟夫·波拿巴(1768年1月7日-1844年7月28日),是拿破仑的长兄, 约瑟夫·波拿巴没有被邀请,由于与拿破仑有争议,所以并没有出席加冕典礼,这就是为什么拿破仑的母亲也没有参加的原因之一。加冕典礼后,他被封为帝国王子。然后,他在1806年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任西班牙国王,1813年离位。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他流亡美国(1815~1832)。

拿破仑希望他全家都能在他开创的新帝国里各得其所,但他作出了一个令自己永远与约瑟夫决裂的决定。那个时候拿破仑还没有孩子,于是他指定侄子为皇位继承人,而约瑟夫始终认为皇位应该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他气得七窍生烟,朝拿破仑的画像开枪解气:"要是我弟弟不能把皇位委托给我,要是他不能为我做他该做的事,那么……这么多年以来,有人为他牺牲了自己的享受,放弃了自己的抱负,不求回报,也得不到任何权力和地位。这个人一直忍受着这一切,到头来却两手空空,这人不是疯了就是天生的阴谋家。"

在拿破仑举行加冕仪式的几个月前,激烈的一幕在波拿巴兄弟之间爆发了。约瑟夫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家里老大的权力而咆哮,拿破仑被他这通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论激怒了。"他居然有胆量向我要求他的权利和他的利益!"拿破仑大怒道:"他在我的面前表现出的嫉妒和要求简直就是在我的软肋下刀子。我绝不会忘记这件事的……这就好像他对一个深情款款的情人说他睡了人家的情妇一样。这么说吧……我的情妇就代表着我创造出来的权力,我历尽千辛万苦才征服了她,别人休想把她抢走,想都别想。"

当拿破仑的顾问之一想替约瑟夫说几句好话的时候,拿破仑又恼了:"你一定是忘了,如果没有我,我的兄弟们就一事无成,是我让他们今天这么风光的……成千上万的法国人正在为这个国家奋力工作着。但是请你们正视现实吧,约瑟夫不是当皇帝的料,他比我还要老,我肯定活得比他长,而且我现在非常健康。更重要的是,他地位太低,不该抱此幻想……他和我一样出身平凡,但是我靠着自己的实力提升了地位,而他却仍然保持着刚出生时的地位。要想做法国的皇帝,必须血统高贵,或是有本事让自己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所以这皇位一定要由我们的晚辈来继承,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皇族。"

【拿破仑的三弟】

母亲、大哥和三弟都没有参与拿破仑的加冕仪式。吕西安·波拿巴是拿破仑的三弟。五百人院议长。曾在法国求学。1789年返回科西嘉,参加雅各宾俱乐部。他是一个直言不讳的演说家,曾在法国南方进行活动。1798年进入五百人院,任科西嘉议员,后任议长。雾月18日(1799.11.10),他拥护拿破仑当执政官。1800年他任驻马德里大使,后返回巴黎与朱贝图夫人秘密结婚。拿破仑叫他与夫人离异,封他为亲王,但他拒不从命,在前往美国途中为英军掳至英国,迄1814年返回罗马。在拿破仑百日统治期间,他在巴黎予以赞助。后在意大利度过晚年。著有史诗《查理曼》。

【拿破仑的四弟】

画面前排左二是路易·波拿巴(1778-1846),即荷兰国王路易一世,拿破仑的四弟,荷兰路易二世之父。拿破仑迫使荷兰成为附属国,他被拿破仑封为荷兰国王以控制荷兰,但最终路易·波拿巴因反对大陆封锁政策被迫退位。

路易被拿破仑一世废除王位后,被迫去佛罗伦萨闲住,而他的儿子路易- 拿破仑·波拿巴则随母亲在巴黎的宫廷中生活,耳濡目染,受到了拿破仑一世的熏陶,自幼就具有远大的理想。1848年12月10日,路易- 拿破仑·波拿巴主要依靠农民选票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851年12月2日他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并通过公民投票使政变合法化。1852年12月2日元老院宣布恢复帝国,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三世。马克思在1852年3月写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拿破仑三世-拿破仑四弟的儿子》

【拿破仑的二妹】

这位是波利娜·波拿巴(1780-1825)拿破仑的二妹。

拿破仑的父母一共生了13个孩子,其中5个儿子3个女儿长大成人,拿破仑排行第二,除了一个大哥约瑟夫,下面都是弟弟妹妹,换句话说拿破仑有三个妹妹。拿破仑尚未崛起之前,他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是很好的,在父亲过早离世,大哥约瑟夫充当一家之主时,拿破仑就离开家乡到法国首都巴黎谋生,经常要接济家中的弟弟妹妹,尤其对妹妹们格外宠爱。后来拿破仑强势崛起,从军队军官做到军队统帅,从军队统帅做到共和国第一执政,从共和国第一执政登上帝国皇帝宝座,他所有亲人的身份和地位都因为他登上权力巅峰而变得相当尊贵。但是不知为何,从此之后拿破仑跟兄弟姐妹的感情不再像从前那么好。

拿破仑最终失败了,他先后两次被流放到荒岛,在那种被流放荒岛的情况下,相信任何人都会感到孤独无助,即使是拿破仑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拿破仑的妻儿还是兄弟,都没有人去探望他,他的妻子路易丝皇后甚至背叛他。唯一让拿破仑感到欣慰的是,三个妹妹当中有一个来探望过他,就是这位二妹波利娜。

波利娜生于1780年,比拿破仑小11岁,父亲去世那年她只有5岁,下面还有一个年纪更小的妹妹和弟弟。父亲的过早离世,令拿破仑一家失去经济来源,年纪稍长的大哥约瑟夫和二哥拿破仑不得不承担起抚养弟弟妹妹的责任,也许这是让拿破仑八个兄弟姐妹感情很好的原因,同时培养了拿破仑坚毅的性格。

由于生活相当拮据,波利娜和姐姐埃莉萨、妹妹卡罗琳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年龄稍长就跟着母亲去帮富人家庭洗衣做饭,换取微博的生活来源,后来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后强势崛起,一家人终于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到了1797年,波利娜已经长到17岁婚嫁年龄,拿破仑为妹妹找个一个好丈夫,是他的心腹部下查尔斯·勒克莱尔(以下简称查尔斯)。查尔斯曾经跟随拿破仑打败了第一次反法同盟,立下了卓越战功。查尔斯和波利娜结婚第二年生了一个儿子,这也是两人唯一的孩子。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共和国最高权力,身为心腹部下兼妹夫的查尔斯是拿破仑的坚定支持者之一。

1801年拿破仑得到消息,位于大西洋的法国殖民地法属圣多明戈发生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叛乱,拿破仑任命查尔斯为法属圣多明戈总督,并且立刻带军队前往该地镇压。这次远征本来路途遥远且艰辛,但查尔斯被任命为总督,必须长时间驻守,所以他不得不把妻子波利娜以及三岁儿子带上。

查尔斯和波利娜刚到法属圣多明戈不久就出现水土不服,影响了身体健康。据说波利娜在查尔斯外出处理公务的时候,她为了打发百般寂寞的时间,跟总督府的几个守卫发生婚外情,这件事让她和查尔斯差点离婚,结果以波利娜带儿子离开法属圣多明戈回法国告终。

到了1802年,查尔斯终于成功镇压了叛乱,但他刚打算回法国探望一下妻儿时,他突然得了重病,很快就在同年11月死在当地医院,遗体被运回了法国,他的死也导致了法属圣多明戈在1804年成功独立,就是现在的海地共和国。

波利娜才结婚五年就做了寡妇,显得非常可怜,拿破仑对此感到很内疚,所以更加关心和宠爱这个妹妹,并且在1803年给她找了一个新丈夫,是一个意大利亲王,但在1804年拿破仑称帝前夕,她与前夫的唯一儿子因病夭折,再次给她不小的打击,她跟意大利亲王也没能生育子女。

拿破仑加冕称帝之后,波利娜被封为帝国公主,并且享有瓜斯塔拉公国女大公、意大利亲王妃等头衔。

十年之后的1814年,拿破仑被反法同盟击败,被流放到意大利荒岛厄尔巴岛,波利娜知道二哥在荒岛过着孤独无助的流放生活,她不顾危险去探望了二哥,是唯一去探望过拿破仑的亲人。

一年后的1815年,拿破仑东山再起,强势回到法国重建法兰西帝国,但短短三个月又被反法同盟击败,这次流放到更荒凉的大西洋岛屿圣赫勒拿岛。原本波利娜想去探望拿破仑,但遭到外国势力阻拦,直到1821年拿破仑在岛上去世,她也未能见到自己的二哥。

四年后的1825年,波利娜在意大利病逝,终年45岁。

【拿破仑养子-查尔斯】

在这个全是大人的世界里,唯独有一个年幼的孩子混在其中。他站在为约瑟芬提着披风的几个女人身后,穿着红衣服,容貌与拿破仑有几分相似。这个孩子身上,流着拿破仑家族的血。因为拿破仑逼着自己的弟弟路易娶了约瑟芬与前夫所生的女儿-霍滕斯博.阿尔德,这个孩子名叫查尔斯·拿破仑(1802-1807年),便是他们的孩子(也就是约瑟芬的孙子)。因为拿破仑夫妇膝下无子,于是收查尔斯为养子,将来有可能让他继承皇位。这也是他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当时3岁的孩子查尔斯,没等到这幅画完成就因病夭折了。顺便提一下,查尔斯的弟弟便是后来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世的侄子和继承人,及其前妻约瑟芬皇后的外孙,拿破仑三世之母为约瑟芬和前夫所生)。。

【拿破仑养子-博阿尔内】

画面右边这位手倚佩剑的是拿破仑养子欧仁·德·博阿尔内,他的亲生父亲是博阿尔内子爵亚历山大将军,1794年6月23日被送上断头台(其中有画家大卫的一票)。他的母亲便是现在的约瑟芬皇后,拿破仑对博阿尔内很友善,而且真心关怀他幸福。而博阿尔内对拿破仑来说,也是一个有用的军事助手,特别是在雾月十八日政变(1799.11.9)时期和在马伦戈战胜奥地利人的时候(1800.6.14)。1804年,博阿尔内被封为亲王,出任国务大臣。1805年,当拿破仑自立为意大利国王时,派他任意大利总督。他整顿财政和民政、修筑公路,并引进法国的司法制度。在1809年对奥地利作战时,作为意大利军司令,在拉布【Raab,即杰尔(Gyor)】赢得重大的胜利,在瓦格拉姆打了漂亮仗。1809年12月16日,在元老院致词表示赞同约瑟芬皇后同拿破仑离婚的人也是他。

1814年法国本土受到威胁,欧仁继续坚守意大利并且阻击奥地利军队,并在当年2月的明乔战役获胜。当敌人承诺他只要背叛拿破仑就可以做意大利国王,他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保持了对继父的忠诚。拿破仑退位后,欧仁与奥地利将军贝勒格德签署了《斯基亚里诺-里齐诺停战协议》结束了双方在意大利的敌对状态。随后他将军队指挥权交给格雷尼尔将军,把总督的权力交给皮诺将军。欧仁随后隐退到巴伐利亚与他的妻子的家族一起生活。

1815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离并建立百日王朝,他要求欧仁回到法国支持他,但是欧仁没有离开巴伐利亚,相反他听从他的岳父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建议,没有参加百日王朝。他把他的后半生都用在尝试帮助那些参加了拿破仑战争如今却陷入了困境的法国士兵上,不幸的是他在42岁时死于脑溢血。欧仁的长女嫁给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约翰的儿子奥斯卡,后来成为瑞典王后。第三个女儿阿梅莉·德·博阿尔内嫁给巴西帝国皇帝佩德罗一世为皇后。

【拿破仑妹夫-缪拉】

约瑟芬皇后身后这位是若阿尚·缪拉(1767-1815),帝国元帅。

1800年1月,他与拿破仑最小的妹妹卡罗琳结婚,成为拿破仑的妹夫,从此青云直上。1808年,他被任命为两西西里王国国王。然而他实际仅能控制那不勒斯王国领地,西西里仍在波旁王朝的统治之下。1815年,缪拉在获得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的消息后,便立即反正,尽毁先前屈辱之约,与奥地利开战。百日王朝时期,他是为拿破仑尽忠作战的老帅之一,却在费拉拉和托伦丁诺先后被击败。

在拿破仑最终失败之后,缪拉逃亡到科西嘉岛,从那里集结了一支主要由其支持者组成的规模不大的军队。他率领这支队伍在卡拉布里亚登陆,宣称自己是那不勒斯真正合法的国王,但是他很快被击败并被俘获。在受到奥地利军事法庭的审判后,1815年10月13日,在皮佐被枪决,当时拿破仑应在流放圣赫勒拿岛的路途中。

【帝国核心】

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查尔斯-弗朗索瓦(1739年至1824年),普莱桑斯第一公爵,帝国的王子,是法国政治家。他是执杖官;

普莱桑斯的让·雅克-雷吉斯,宫廷执政官,帝国的王子,他掌控司法大权;

路易斯-亚历山大·贝蒂埃,作战部长,于1805年委任为帝国元帅;

塔列朗,自1804年7月11日起,担任大管家。

【塔列朗】

画面中这位披着红斗篷,鼻子高挺,侧脸特征鲜明,非常抢眼的人物,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塔列朗(1754-1838),他深得拿破仑信任。拿破仑对他的赏赐也极为优厚,先后任命他担任了外交部长,外交大臣(1799—1807)、宫廷侍从长(1804—1802);还被封为本尼凡托亲王(1806年封),帝国副大选侯(1807年封)。

塔列朗在其一生中,最为人们所不齿的是他的连续背叛。在法国当时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几十年里,许多著名政治家都上了断头台或者被迫流亡国外,而塔列朗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除了短期流亡和下台外,总是能青云直上,永保高官厚禄,最后以84岁高龄,在自己华丽宫殿的病榻上寿终正寝。这种超人的政客手腕,不能不使人感到惊讶而又愤愤不平。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总是在预见到他的主子必将垮台之际暗中把笑脸转向未来的胜利者。他从路易十六转向共和国,从共和国转向督政府,又转向执政拿破仑,再从拿破仑转向复辟的波旁,最后从波旁又转向路易·菲力浦,这些弯曲的路都走通了。难怪有人说他整个一生“都在出卖那些收买了他的人”。要是衰老和死神没有降临,他可能还会在1848年革命时再转向共和国呢。

塔列朗连续为6届政府服务,总的来说是顺应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问题在于:他在每一次抛弃前一个政权、倒向后一个政权时,几乎总是使用暗中叛变的两面派手法,而不是采取光明正大、公开自己观点的方式。尤其应当指出的是,他为了打倒拿破仑,甚至不惜私通敌国,这种卑劣的政治品质,将永远受到正直的人们的谴责。

【贝尔蒂埃】

这位是贝尔蒂埃元帅,拿破仑当上皇帝后,贝尔蒂埃成为法兰西帝国诸元帅之首,还被加封为“德纽查特尔亲王”。他手中的象征皇权的顶端有十字架的球来强调拿破仑的皇权。

贝尔蒂埃的特点就是在低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什么绘制地图、侦察敌情、研究情报、搜集资料、拟制计划、传达军令、调动部队……这些都归贝参谋长负责。而贝参谋长还就擅长干这个,别管拿破仑的作战计划多复杂,他都能将其快速转化成最简单的指令,再把指令迅速传达给在前线指挥的每一位将军。如果战场形势出现啥变化,贝参谋长还要马上做出时的应变和调整。同时,贝参谋长还要丝毫不差地协调和保障军队的衣食住行。

1800年,拿破仑要组建一支预备军团,贝尔蒂埃接到命令后马上去搞,没多久一支崭新的军团就出现在拿破仑的面前;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即“三皇会战”)期间,尔蒂埃负责的军需供应计划保证了25万法军能神速进军,不愁吃住,不缺枪弹,很快进入备战状态,最终打败了沙皇和奥皇统领的俄奥联军;1812年拿破仑在俄国栽了大跟头,又是多亏贝尔蒂埃有条不紊地维持军纪,组织部队有序撤退,才使得拿破仑没把老命赔在俄国,而且很快又重整旗鼓,再次投入战斗。

贝尔蒂埃一直成功地担当着拿破仑不可或缺的“配角”,以至于一些士兵干脆把贝尔蒂埃当作是“拿破仑的老婆”。不过当“老公”不在身边的时候,“老婆”就找不着北了。1809年奥地利军队入侵法国的盟友巴伐利亚,拿破仑当时不在,贝尔蒂埃暂时代理“大军团”的总指挥,怎奈贝尔蒂埃天生就不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料,他惊慌失措,大脑混乱,搞得法军十分被动,险些遭殃。好在拿破仑很快赶来,贝尔蒂埃终于“得救”。他一回到参谋的位子上就立即找到了感觉,为拿破仑制定了作战计划,这才算挽回了面子。

虽然贝尔蒂埃辅佐拿破仑取得了一连串辉煌的胜利,但他并没有对这位老大效忠到底。1814年,贝尔蒂埃在战场上负伤,他彻底厌倦了这场战争,而且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有时当拿破仑的暴脾气上来的时候,贝尔蒂埃也是吓得浑身哆嗦。后来当一帮家伙逼迫拿破仑退位时,贝尔蒂埃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的举动得到了波旁王朝的赞赏。不久,拿破仑卷土重来建立百日王朝,很多将帅都重新回归拿破仑,但贝尔蒂埃却没有,他退役隐居了,拿破仑大失所望,郁闷不已。就在1815年滑铁卢战役的几天前,贝尔蒂埃在他自己的庄园里坠楼摔死了,有人说是意外,有人说是遇刺,有人说是他因悔恨自己背叛了拿破仑而自杀的……

贝尔蒂埃元帅不是一个好的前线指挥官,他的个人决断力和独立统帅才能相当差劲,但他的筹划、管理和协调能力又相当高超,他辅佐拿破仑缔造了法兰西军事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堪称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参谋长之一。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由于缺了贝尔蒂埃,结果军队调动不灵,混乱不堪,这也是其最终战败的原因之一。贝尔蒂埃对整个西方军事制度的发也具有很大影响,他制定的近代司令部勤务机构原则和一些参谋及后勤业务制度,后来被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采用,也为日后大名鼎鼎的德军总参谋部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供了范本。作为现代军事参谋体制的奠基者,他成了拿破仑麾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元帅。

【红衣主教卡普拉拉】

中间这位,站在教皇右边的胖胖的是红衣主教乔瓦尼·巴蒂斯塔·卡普拉拉(Giovanni BattistaCaprara),那天不巧生病了,所以也未能参加。拿破仑执政期间,正是与他签订了政教协定。这是拿破仑政治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又是宗教仪式,怎能缺了他?

【恺撒大帝】

而在拿破仑的身后,有张熟悉的面孔,似乎是熟悉的恺撒大帝。恺撒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儿?想来是要将拿破仑比喻为恺撒。恺撒有如此威名,把拿破仑比作恺撒,我只想说,这图修得精妙啊!其实,据说这是意外所得,大卫把原来的拿破仑自己戴冠改了,为了掩盖修改痕迹,就想加个人,索性就放上恺撒吧。订正错误都不忘拍马屁啊!没出席典礼的都给P上了,出席的,岂有不画之理?不仅画了,而且是按照肖像的标准画的,每个人都可以辨别其身份。所以,在画上能看到皇室家族成员、朝臣、神职人员、外国使节团。不仅显示了拿破仑的权力,还暗示了他的权力是得到公认的。能让上百人入画,并安排得有条不紊,且不忘突出主角,绝对是有深厚的绘画功力啊!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是法国新古典派巨匠。他本人的画家生涯也随着拿破仑倒台而结束。他后来逃往布鲁塞尔,再也没有留下值得一看的画作。希望死后埋葬在法国的愿望最终未能达成。这位画家从狂热的雅各宾派变节成为拿破仑的支持者,他曾为路易十六的死刑投出一票,并画下了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送往断头台的令人震撼的素描。但毋庸置疑,他是个天才。这幅《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便足以证明。

大卫《玛丽·安托瓦内特被送去执行死刑》

大卫本人也出现在画里。紧挨着拿破仑母亲座位的上一层,斜左方,一个人端着素描簿,正在对仪式的情形进行素描。

这是大卫对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礼仪式的全面记录,画中有近百人的肖像,据说很多是请真人来到画室画的。这幅画构图宏大,气势磅礴,构思巧妙,以肖像写实手法创作而成,虽为拿破仑歌功颂德,但作为历史画卷是不朽的。

为了达到逼真,大卫把画中许多人请去作过模特儿,对于满是刺绣和金饰的服装,画家也作了一丝不苟的描绘。骄横一世的拿破仑,毕恭毕敬的约瑟芬,遭到胁迫而无可奈何的教皇,以及如此宏大场面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明生动,决无雷同。安格尔的艺术典雅精美,他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他进行夸张。

在1808年至1822年间大卫亲自复制这幅画,为表示区别,大卫把画中左边和四位宫女中站在一起的第二位——拿破仑最宠爱的妹妹波利娜.波拿巴的衣服颜色改为粉红色,现收藏与巴黎凡尔赛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