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血管系统执考笔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河南荣军 2020-04-09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概念

STE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通常原因为在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

临床表现

与梗死的面积大小、部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1.先兆

50% ~81. 2 % 的病人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 )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恶化型心绞痛 )为最突出 。

2.症状

(1)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 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 、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

(2)全身症状:有发热 、心动过速、白细胞计数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坏死物质被吸收所引起 。一般在疼痛发生后 24~48小时出现 ,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 ℃左右,很少达到39℃ ,持续约一 周。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账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4)心律失常:见于75% -95% 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乏力 、头晕、晕厥等症状。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发生率约为32% ~ 48%。

3.体征

(1)心脏体征:心脏浊音界可正常也可轻度至中度增大。

(2)血压:除极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血压降低。

其他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相关的其他体征。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常有进行性改变,对诊断、定位、定范围、评估病情演变和预防都有帮助。


 ST段抬高性心梗 非ST段抬高性心梗
 发病率常见不常见
发病原因

 大块心肌梗死

累及大部分心室肌或室壁全层

心内膜下心梗、或冠状动脉闭塞不完全、或再通的小灶性坏死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宽而深大的病理性Q波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T波倒置

始终无Q波

ST段普遍压低≥0.1mV(aVR、V1除外)

对称性T波倒置,或仅有T波倒置

心电图动态性改变

起病数小时内,出现异常高大的T波

数小时后,ST段弓背向上抬高

 数小时~2日,出现病理性Q波波3~4天内不变,80%永久存在

 数周~数月,波倒置,可永久存在

ST段普遍降低(aVR、V1除外)

继之T波倒置加深,呈对称性

始终不出现Q波

ST段和T波改变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

T波改变在1~6个月内恢复

 注意:ST段抬高见于急性心梗、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早期复极综合征。

 病理性Q波见于急性心梗、肥厚型,过肌病、严重左室纤维化的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

 无病理性Q波急性心包炎。可见异常Q波并不是急性心梗特有。

 (2)急性心梗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心梗部位导联改变可能受累的冠脉
 前间壁 V1、V2、V3左前降支近端、间隔支
 前壁 V3、V4、V5左前降支及其分支
 前侧壁V5、V6、V7、aVL 左前降支中部或左回旋支
高侧壁 I、aVL 左回旋支
 广泛前壁V1~V5左前降支近端
下壁 Ⅱ、Ⅲ、avF 右冠脉、回旋支或前降支远端不常见
后壁V7、V5、V9 后降支

(3)放射性核素检查

可显示心肌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4)超声心动图

有助于了解心室壁的运动和左心室功能,诊断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失调,检测心包积液及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

(5)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

血清心肌酶学代号 开始升高达高峰时间恢复正常时间
 肌红蛋白 SMB 2小时 12小时 24~48小时
 肌钙蛋白I cTnI 3~4小时 11~24小时 7~10天
 肌钙蛋白TcTnT3~4小时24~48小时10~14天
 肌酸酶同工酶 CK-MB4小时 16~24小时3~4天
 肌酸激酶 CK 6~10小时 12小时 3~4天
乳酸脱氢酶 LDH 6~10小时2~3天1~2周

①SMB在急性心梗后出现,最早,也十分敏感但特异性不很强。SMB为血清肌红蛋白。

② cTnT是诊断急性心梗的确定性标志物,其诊断特异性为74%~96%,灵敏度50%~59%。

③cTnI对急性心梗的诊断与cTnT无差异,其诊断特异性为93%~99%,灵敏度6%~44%。

④CK-MB对急性心梗的诊断不如 cTnT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发现,即可诊断本病。

 (2)鉴别诊断

需与心绞痛、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急腹症、急性心包炎等鉴别。

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总发生率可高达50%。

2.心脏破裂:少见,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

3.栓塞:发生率1% ~6%,见于起病后1 ~ 2 周,可为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 引起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部分脱落所致,产生肺动脉栓塞,大块肺栓塞可导致猝死。

4.心室壁瘤:主要见于左心室,发生率5% ~20%。体格检査可见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较广,可有收缩期杂音 。

5.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 -5 %,于 MI后数周至数个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

治疗和预防

(1)监护和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12小时。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肢体。若无低血压,第3天可在病房活动。

(2)解除疼痛

心肌再灌注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缺血心肌的供血是解除疼痛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再灌注治疗前可选用下列药物尽快解除疼痛。

①哌替丁或吗啡

哌替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2~4mg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

②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静脉容量,降低心室前负荷而止痛。

③β受体拮抗剂

能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复发性心肌缺血再梗死、室颤等,对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有肯定疗效。无下列情况者,应在发病24小时内尽早常规口服应用:a力衰竭;b.低心输出盘状态;C心源性休克危险性增高(年龄>70岁、收缩压<120mmHg、窦性心动过速>110次/分或心率<60次/分);d.其他B受体拮抗剂禁忌证(PR间期>0.24s、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发作)。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3)抗血小板治疗

各种类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均需联合使用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如氯比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静脉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如阿昔单抗)主要用于接受直接介入治疗的,术中使用。

(4)抗凝治疗

 对于溶栓治疗的患者,肝素可作为溶栓治疗的辅助用药。对未溶栓治疗的患者,静脉应用肝素是否有利并无充分证据。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可取代肝素,用于直接介入治疗时的术中抗凝。

(5)介入治疗

应在起病3~4小时内,后多12小时内进行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①直接介入治疗

适应证为:a所有症状发作12小时以内并且有持续新发的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者;b即使症状发作时间12小时以上,但仍然有进行性缺血证据,或仍然有胸痛和ECG变化。

②补救性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后仍有明显胸痛,抬高的ST段无明显降低者,应尽快施行冠脉造影如显示TIM0~Ⅱ级血流,说明相关动脉未再通,宜立即施行补救性介入治疗。

③溶栓治疗再通者的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成功后有指征实施急诊血管造影,必要时进行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可缓解重度残余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降低再梗死的发生溶栓成功 后稳定的患者,实施血管造影的最佳时机是3~24小时。

(6)溶栓疗法

无条件施行介入治疗者或因患者就诊延误、转送患者到可施行介入治疗的单位将会错过再灌注时机,如无禁忌证应立即(接诊患者后30分钟内)行溶栓治疗。

适应证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或病史提示急性心梗伴左束支传导阻滞,起病时间<12小时~患者年龄<75岁

②ST段显著抬高的心梗,患者年龄>75岁,可慎重进行;

③ST段抬高性心梗,发病时间已达12~24小时,但如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广泛ST段抬高者也可考虑。

禁忌证①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6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②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颅内肿瘤或畸形;

③近期(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

④未排除主动脉夹层;

⑤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0mmg)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

⑥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

⑦近期(2~4周)有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分钟)的心肺复苏;

⑧近期(<3周)外科大手术;

⑨近期(<2周)曾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行穿刺术。

 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滴注或冠脉注射。溶栓再通的判断标准:

①冠脉造影直接判断(最直接可靠的证据)

②抬高的ST段于2h内回降>50%;

③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④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短暂的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房室或未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或下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或低血压状态)

⑤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内)。

(7)紧急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

适用于介入失败、溶栓治疗无效,有手术指征者,宜争取6~8小时内施行紧急手术,但死亡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

注意:

①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3~6h内)治疗首选一一介入治疗(心肌再灌注)。

②无条件施行介入治疗的、发病12~24小时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者一施行溶栓治疗。

③既不能施行介入治疗,也不能施行溶检治疗的施行紧急主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

(8)AECI或ARB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有助于改善恢复期心肌的重构,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和充血性心衰的发生。除非有禁忌证,应全部选用ACE。通常在初期24小时内开始给药,但在完成溶栓治疗后并且血压稳定时开始使用更理想。如患者不能耐受ACEI,可考虑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

(9)调脂治疗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0)抗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治疗

①室早、室速首选利多卡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者可用胺碘酮。

②单形性室速,药物治疗无效时,也可采用同步直流电除颤。

③室颤、持续多形性室速,可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或同步直流电复律。

④缓慢性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⑤二、三度房室阻滞,伴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宜用人工心脏起搏器临时起搏,待传导阻滞消失后撤除。

⑥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选用维拉帕米、洋地黄、美托洛尔、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同步直流电转复。

(11)抗休克治疗

 休克原因包括心源性、周围血管舒缩障碍、血容量不足等,应分别进行处理。

①补充血容量

 估计血容量不足,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模压(PCWP)降低者,可用右旋糖酐40.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输液后如v>18cmh2O、PCWP>15~18mmHg,则应停止输液。右心室梗死时,vp升高则未必是补充血容量的禁忌。

②应用升压药

补充血容量后血压仍不升,而PCWP和心排量正常时,提示周围血管张力不足,可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升高血压。

③应用血管扩张剂

经上述处理后血压仍不回升,而PCWP增高,心排量低时,可给予硝普钠15g/min开始静脉滴注,每5分钟逐渐增量至PCWP降至15~18mmHg;硝 酸甘油10~20ug/min开始静脉滴注,每5~10分钟增加5~10ug/min直至左室充盈压下降。

④其他

为降低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可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进行辅助循环,然后行冠脉造影。

(12)治疗心衰

 急性心梗24小时内禁用洋地黄右室梗死者慎用利尿剂。

(13)右室梗死的处理

 右室梗死多伴右心衰、低血压,无左心衰时可补充血容量。禁用利尿剂。

(14)非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处理

NSTEMI其住院期病死率较低,但再梗死率、心绞痛再发生率和远期病死率较高。NSTEMI多为非波性,不宜溶栓治疗。低危组以阿司匹林、肝素治疗为主;中危组和高危组以介入治疗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