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陽明心學/張慶祥講師

 天地虚怀xia 2020-04-09

穿越五百年時空,他傳承儒脈心學,

  將遺失已久的“格物”真義出土重光…

  貫通聖賢經典,復興中華文化,

  從走進王陽明《傳習錄》開始

  目錄

  1-第20篇

  一晝夜,一生死:怎樣叫做“活個明白“?

  明明白白一條路:成聖成賢的根本

  莫讓”養生“成為自私的遮羞布

  開啟練就“金剛法身”的關鍵樞機

  追求寧靜泰和,竟然也跌入情緒的陷阱?

  陽明心學探秘

  1.一晝夜,一生死:怎樣叫做“活個明白”?

  張慶祥講師

  編者按:有人說,人生在世,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為何王陽明說只要知道白天黑夜,就知道人間生死?這話頭里到底藏著怎樣的機趣?且聽禪師來解惑……

  王陽明《傳習錄》原文:

  蕭惠問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問晝夜之道。

  曰:“知晝則知夜。”

  曰:“晝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晝?懵懵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著,習不察,終日昏昏,只是夢晝。惟'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息間斷,才是能知晝。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更有什麼死生!”

  什麼是“知”白天黑夜

  蕭惠請教陽明先生: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陽明先生回答說:“知晝夜即知死生”,你能夠明白這個白天和晚上,你就能明白生死。蕭惠一聽迷糊了:我問的是生死啊,怎麼說到晝夜上去?那請問先生,什麼是“晝夜之道”?陽明先生回答說:你能知道白天,就能知道晚上。這時蕭惠簡直快暈了:難道白天有什麼不知道的嗎?他想的是,白天就是天亮亮的,晚上就是天黑黑的,這有什麼不清楚的?這時,陽明先生又反問蕭惠:你真能夠清楚明白地知道白天?

  在這裡,陽明先生說的“知”是指什麼?其實,這“知”不是指知道,也不是指知識,而是指——感覺,內心的感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陽明先生繼續說,一天之中,大多數的人都是懵懵懂懂的。糊糊塗塗地起床,愚愚蠢蠢地吃飯,做了大半天的事,卻對內心沒有一點點的感覺,習氣不斷地奔騰,卻沒有任何的覺察,整天昏昏沉沉地過日子,醉生夢死像在夢中一般。

  覺察自己內心的變化

  為什麼王陽明要這樣說呢?陽明先生的話,永遠都落在心裡面。他是要告訴我們,我們一切的感受、言行都受控於某個東西。

  比如吃東西,為什麼說我們愚愚蠢蠢的呢?當我們吃到一個好吃的東西時,只會知道東西好吃,但是,是什麼推動著你,讓你想繼續去拿?這股推動的力量來自哪裡?這很關鍵!我們試著來找找……

  美食當前,有沒有想吃的感覺?那個感覺一定在你身中,找找看,它在哪裡?

  再來,哇,好一鍋熱氣騰騰的美食!回來感覺一下自己的胸口,當那個“想吃”的感覺興起時,胸口有沒有感覺癢癢的?

  咦?畫風突變,胃口全無。胸口有沒有堵堵的?剛才那癢癢的想要吃的感覺不見了。是的,真相就是如此!胸口有個癢,催促著你繼續去拿,當這團氣變成堵堵的,你就停下來不想再拿了。

  真相只是如此,而我們完全不知道,任由習性奔騰——愛嫉妒的,整天都在嫉妒;愛生氣的,一點點事都要生氣。我們眼睛瞪得大大的,以為自己什麼都看到,卻唯獨看不到自己的內心,對於內心不斷的變化,一點點覺察都沒有,終日昏昏,做著白日夢。

  從大夢中醒來

  如果你沒有感受過你的內心,沒有照見內心的真相,那便是在夢中。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從這場夢中醒來?

  陽明先生為眾生指明了一條出路——惟“息有養,瞬有存”。其實這是他引用一位十五歲少年的話。這位少年的名字叫張載,那句傳頌不衰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話,就是張載說的。

  當一呼一吸之間都能養自己的浩然之氣,任何時候都光明磊落、無愧天地,我們的心便隨時都是靈活清醒的。當我們時刻能觀照內心氣機的本真,不間斷,不退轉,這個時候,我們才有資格說對於晝夜是清楚明白的。

  在這個“生死、晝夜”的問題中,蕭惠所想的所關注的都是向外的,他看到白天的亮堂、晚上的漆黑,看到出生、死亡的現象。而陽明先生卻不斷引導他向內,所講的話永遠都落在心上。

  《易經》繫辭傳裡有一句“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此“知”便是我們的真知,若能對內在清楚明白,還分什麼生死?生也就是這個知,死也就是這個知,不過如此!

  ——本文來源:《張慶祥講傳習錄》(喜馬拉雅聽第69集)

  2.明明白白一條路:成聖成賢的根本

  張慶祥講師

  編者按:想向聖賢看齊,是先從內在純淨心念,還是先從外在培養言行?且看陽明先生縱論《孟子》集義、養氣之說和《大學》格致誠正的功夫,為大家揭示一條朗朗大道……

  王陽明《傳習錄》原文:

  若時時刻刻就自心上“集義”,則良知之體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纖毫莫遁,又焉“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于心,勿求於氣”之弊乎?《孟子》“集義”、“養氣”之說,固大有功於後學,然亦是因病立方,說得大段,不若《大學》“格、致、誠、正”之功,尤極精一簡易,為徹上徹下,萬世無弊者也。聖賢論學,多是隨時就事,雖言若人殊,而要其工夫頭腦,若合符節。

  集義和養氣

  在《孟子》的公孫丑章,告子說了一句:“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于心,勿求於氣。”告子認為,一個人是不是善良,對人是否有善意,從他說的話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一個人說出的話,讓他人感覺不到誠意,那麼要他葆有一顆好的心,也是不太可能。

  孟子不認同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的看法。如果按照告子的意思,一個人先要說出好的話,有好的表情舉止,才可能慢慢培養出好的心。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心是被他的言行給薰陶出來的。

  孟子說,這是錯的,這種看法本末倒置,指給了眾生錯誤的修持方向。如果只宣導一個人通過外在言行來修飾自己,訓練說好話,表情和氣,舉止得當,而不從他的內心裡扎根,只去雕飾外在末節的做法,這樣很可能只讓我們淪為一個虛偽的人。

  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義襲”——徒有堂皇的外表,而內在卻未與之相應。這種失去根本的修為,若不及時導正,對後世有志于心性修為的人,將是一場浩劫。當人的內外一失聯,我們所訓練出來的,也盡是一批批的花拳繡腿,沒有實在的心性功夫,如此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毫無裨益。

  而聖賢教導我們的是,要內外如一。用孟子的話,就是要“集義”——清淨自己的內心,一丁點一丁點累積心頭的“義”,累積一身的浩然正氣。

  孟子說的“集義”和“養氣”,對後世有志于自身修為的學者有很大的啟發。當年,我也正是因著《孟子》里“不動心、養浩然之氣”的這章所指的方向,悟透了“內心即黃庭一竅”裡面的樞機,悟透了氣和心的關係,孟子的教導對後世可謂功莫大啊!

  不過,孟子這個說法是“因病立方”。由於眾生不知道什麼是“良知”,就用“義”來形容;不知道學問是在內的,就用“養氣”來引導;不知道心和氣的關係,就把“不動心、養氣、集義”寫在同一章裡面,讓我們好好地體會。這就是在為眾生因病而立方,足見聖人的苦心!

  “格致誠正”的修身次第

  然而,如果從引導一個人的修身次第功夫而言,《孟子》的“集義、養氣”之說,則不如《大學》里提到的“格、致、誠、正”更有功效。

  《大學》里“格、致、誠、正”的次第,特別精一簡易,直接說在我們可以行持的功夫上。因為,“格物”是“致知”的功夫,“致知”是“誠意”的功夫,“誠意”是“正心”的功夫。

  也就是說“誠意”包含在“正心”內,“格致誠正”都是在講心內的事情,格的是心內的物,致的是心內的知。能物格了,知至了,意誠了,心就正了,人們就可以由內聖而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這就是聖人為眾生所指的朗朗大道,為眾生所開的萬能藥方!

  聖賢跟學生論學問,常常是隨時隨事,因病立方。對於人們心性上的偏差之病,這個學生有這樣的病,就用這個病方,那個學生卻會用另一種的病方。在經典裡,聖人們各用各的詞彙,來說明教導,好像各有不同。

  然而,實際上聖人的教義都是直指學問的根本,直指大道的源頭。當我們在自身內體會到“致良知”,體會到“明心”的意義,當我們悟到《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千經萬典就能貫通起來,會體悟到千經萬典都是一致的。

  ——本文來源:《張慶祥講傳習錄》(喜馬拉雅聽第138集)

  3.莫讓“養生”成為自私的遮羞布

  張慶祥講師

  編者按:近年來,各種養生浪潮興起,包括飲食養生、運動養生、靜坐養生、調理養生等等。然而,五百年前的陽明先生已指出,一般人的養生並非真正的養生,養生的內涵是什麼?聖賢是如何養其“生”的?

  王陽明《傳習錄》原文:

  來書雲: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夫清心寡欲,作聖之功畢矣。然欲寡則心自清,清心非捨棄人事而獨居求靜之謂也;蓋欲使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耳。今欲為此之功,而隨人欲生而克之,則病根常在,未免滅於東而生於西。若欲刊剝洗蕩於眾欲未萌之先,則又無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猶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若既撲其升堂,又複食之於堂,則使孰從?

  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此作聖之功也。必欲此心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非防於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不能也。防於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此正《中庸》“戒慎恐懼”、《大學》“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無別功矣。夫謂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為累,而非克治洗蕩之為患也。今曰“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只“養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潛伏於中,宜其有滅於東而生於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為何私慾無法摒除

  陽明先生的學生陸原靜來信問:人的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成聖成賢也是由於清心寡欲的吧?一個人想要寡欲,往往是自己的欲望、貪嗔癡愛升起的時候來克制它。可實際上,人內心私欲的病根一樣還是存在,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撲滅了東頭的火,而西頭卻又生起了!

  在程顥、程頤的《二程遺書》裡,有一段“引犬上堂而逐之”的比喻,你明明不喜歡狗到你的堂上,每次它一來,你就驅逐它;可當你給它餵食的時候,卻又把它牽到堂上來,這樣讓狗無所適從,不知該怎樣好。我們這樣的做法不是很自相矛盾嗎?

  這比喻很形象,我們口口聲聲要養自己的生,可內心裡私欲泛起時,我們卻又傷了自己的生。陸原靜引用這句“引犬上堂而逐之”就是想問陽明先生,私欲一直上來,根除不掉;私欲未起時,又不知從何下手去尋找?好像怎麼做都達不到根本摒除私欲的目的,這該怎麼辦呢?

  陸原靜這個問題真是問得好,道出了一直困擾著芸芸眾生修心的大難題!且看陽明先生的精闢回答……

  真正的“养生”

  陽明先生說,讓我們的心純乎天然,純乎天理,廓然大公,沒有一點點人欲夾雜於其間,這就是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的功夫所在。要做到這功夫,只有兩個方向:一是要防於人的私欲未起之時;二是要克于私欲方萌動之際。這就是《中庸》所說的“戒慎恐懼”、《大學》“致知格物”的功夫。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至於原靜問,“滅了東頭的火而西頭的火卻又生起”和“引狗上堂又逐之”的問題,這都是因著自私自利、從小我角度待人處事的內心而來的,並不是做不到克制根除私欲的緣故。

  像原靜說的“養生以清心寡欲為要”,就只這“養生”二字,就有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的弊端。一般人說“養生”,就只想著飲食怎樣、怎樣鍛煉才能更健壯,氣血更暢旺,臉色更紅潤。一談“養生”,就總想著自己。

  存著這樣的“養生”的心,源於一個人內心深處自私自利的私念,是不可能真正養其生的。這也是原靜困於“私欲起時根除不掉”、“未起時又不知從哪裡防範于未然”的原因。

  陽明先生這段話真是犀利呀!一語中的,撕開了我們自私小我的遮羞布,有太多太多的人都迷失在這裡而不自知——真正的養生是養出浩然的正氣,還補天地!

  我們得上天恩賜,而為人身,終極目的真的就是“養生”。可這“養生”不是只養身體的生,它是包含了我們的身心性命靈全方位的養生,並且除了養自己的生,還要養別人的生。

  自己得到好處,把好處公告給天下的人;自己走對了路,把朗朗大道指給天下眾生一起來走……存著這樣大公無私、成人成己的心,才可能有真正的養生。這樣的養生才能得其所養,養出浩然的正氣,還補天地。

  所以,陽明先生說一般人的養生不是真正的養生,而且只從小我的私心出發,也得不到長遠有益的養生。以著要“養出一身浩然正氣還補天地”的心胸,就知道“清心”並不是捨棄了人事,躲到深山裡面去。而“寡欲”就是讓我們克除私欲,存著天理——讓心純乎天然,廓然大公,沒有一點點人欲夾雜於其間。

  抓住內心一竅

  陸原靜之所以困惑於這兩個問題,正是由於未能于自身中體會到子思在《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景象,故有此發問。

  其實,在情緒未發時,我們觀察感覺一下自己的內心,就是胸膛兩乳正中,裡面有微小的氣機能量在湧動。所以即使情緒未發,依然有個下手處可以觀察心頭的“中”。

  當情緒發動時,氣機能量會改變,會變快、變慢、變熱、變冷等等,我們只單純感覺氣機能量的物理變化,就可以體會到情緒激蕩時裡面竟然有個“和”,這個“和”就是自在安寧,良知重現,光明煥發。

  抓住這內心即黃庭一竅,就能在私欲未發前防于未然,在私欲將萌動時克于方動之際。持守這樣的認知,和觀照感覺的習慣,就可以真正做成聖成賢之功,這才是真正的養生。

  ——本文來源:《張慶祥講傳習錄》(喜馬拉雅聽第108集)

  4.開啟練就“金剛法身”的關鍵樞機

  張慶祥講師

  編者按:道家有所謂“元神元氣元精”之說,“真陰真陽”之學,感覺玄奇莫測。這些在我們身中意味著什麼?怎樣啟動老天賜予我們本性中神奇的自淨功能?本文道出了佛家說練就“金剛法身”的關鍵樞機……

  王陽明《傳習錄》原文:

  來書雲:元神、元氣、元精必各有寄藏發生之處;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云云。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言謂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說明,即凡若此類,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則如來書所雲“三關”“七返”“九還”之屬,尚有無窮可疑者也。

  良知在人體中的妙用

  陽明先生學生陸原靜來信問,道家有“元神元氣元精”之說,元神、元精、元氣各有寄藏的地方嗎?所謂“真陰、真陽”又是怎麼回事呢?

  陽明先生回答說,其實就是——良知。

  道家所謂“元神元氣元精”,這個“元”就是本來、本質的意思。對人來說,就是人還未出生之前一股先天的妙氣。這股妙氣本來就俱足元神、元精、元氣,也就是我們的佛性。精氣神加上“元”,是形而上的東西,不是物質的東西。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那在我們身體內,良知又是怎樣運行發揮它的作用呢?良知有何妙用?

  良知是我們身體裡一股氣的真覺。是誰在感覺我們自己?就是這股氣。人不是有神經才有感覺的,實際上真正讓我們有感覺的是這股氣。良知就是本來的知覺,是不學而知的,人出生就都有的叫作良知。人能知冷知熱,人有各種情緒,這都是本來的感覺。

  良知的本體就是一股氣。良知是氣的真覺,比如愛、不忍心、憤怒、正氣凜然,這些都是感覺。說感覺是為了便於讓我們瞭解,實際上,良知所指的是感覺發生的本體,就是一股氣。

  這團氣非常奇妙,它能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虛還無,我們不知道它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稱這股妙氣的妙用為“元神”。

  我們會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生氣的時候常常會說一把火竄上心頭,是什麼竄上來呢?就是一股氣;我們感動的時候也會說一股暖流湧上心窩,是什麼湧上來呢?也是這股氣。所以說以其流行而言謂之“元氣”。

  當人修煉,煉精化氣、氣化神,煉到精氣神飽滿,氣能凝聚,以能凝聚來說我們稱作“元精”。

  簡單地說,氣在人體內氣變化無窮非常神妙的功能叫作”元神”,流行稱為元氣,凝聚稱為元精,故精氣神是同一樣東西,不是三樣東西,只是從三個角度來形容這股氣。這股氣充盈在我們身體裡,所以也就沒有“元神、元氣、元精”寄藏在我們身體裡的什麼地方的問題了。

  這股氣凝聚到極點,叫作真陰之精。到了這個極點,就會開始動起來,所以叫作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到了極點,就開始靜。所以真陰真陽是互為父母的,這並非是兩樣東西,是同一股氣的動靜互換而已。

  開啟練“金剛法身”的關鍵樞機

  如果大家能夠把良知——也就是氣,在自己身內好好體會觀照明白,就會醒悟得到原來心就是氣,根本就不是別的東西;原來氣的凝聚叫作“精”,氣的神妙叫作“神”,流動就叫作“氣”。如果我們把“良知”體會清楚了,什麼精氣神,什麼真陰真陽,不必多加解釋,我們都能夠把它們全部貫通,都能夠非常明白,沒有抵觸的。

  不然的話,大家對於“三關、七返、九還”就會有很多的疑惑。“三關”是指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這三關九竅的氣是最難通暢的,非要到一個人非常安寧靜謐,氣非常強的時候才能沖關過竅。而穿三關是不能靠人為的造作的。

  只要我們守著自己的良知,觀照自身天然的本性,沒有一點人欲之私的干擾,我們體內的氣就能自然凝聚,強盛到一定程度就會自然沖關,這才叫作“無為法”,是靠著我們天賦佛性而成的。

  所謂“七返九還”,就是氣淨化昇華的過程。當我們在情緒不發,或情緒發動的當下,能跳出情緒的束縛,感受得到氣天然的真覺,這就是守著我們的良知。這時人體的心火氣就會下降到丹田,心腎相交,丹田的水跟火既濟,得到昇華,氣再返回于心田,然後再降回到丹田的水裡去,不斷地這樣迴圈煉精化氣、氣化神,叫作“七返九還”。

  這過程就像水的淨化,水蒸餾一次,就得到一次淨化,反復幾次蒸餾,我們就能得到非常純淨的水了。水的淨化靠水本身的蒸發功能,而人體裡的這股氣要返回天然的本真狀態,也是靠著人體裡天賦予的淨化返本功能。而要啟開這功能的樞機,就是體察出我們身內氣的清真天然。

  所以,黃庭禪所教導的直指人心的”寬兩秒“觀照心法,不只是讓我們在情緒奔湧的當下,能不被情緒控制帶走,而得到自在安寧而已,最重要的作用是,這心法能讓我們因觀照氣機的實相,氣機的自然自在,從而啟動人體內精化氣、氣化神的淬煉功程——這就是開啟練就我們的“金剛法身”的關鍵樞機,也是這觀照心法的大用。

  靠著本性,不人為造作推波助瀾。放寬你的心,大公無私,沒有一點人欲之私,自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股氣就能周流不息,自然展開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虛還無的奇妙造化功程,自自然然走向返本還原的大道,這個才是修行唯一的正路。

  ——本文來源:《張慶祥講傳習錄》(喜馬拉雅聽第101集)

  5.追求寧靜泰和,竟然也跌入情緒的陷阱?

  張慶祥講師

  編者按:寧靜泰和的人生,是很多人嚮往的境界……為何眾人一直想達到,卻做不來?到底是什麼陷阱,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跑偏了?

  王陽明《傳習錄》原文:

  欲求寧靜,欲念無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將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寧靜。良知只是一個良知,而善惡自辨,更有何善何惡可思﹗良知之體本自寧靜,今卻又添一個求寧靜,本自生生,今卻又添一個欲無生,非獨聖門致知之功不如此,雖佛氏之學亦未如此將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徹頭徹尾,無始無終,即是前念不滅,後念不生;今卻欲前念易滅,而後念不生,是佛氏所謂斷滅種性,入於槁木死灰之謂矣。

  平撫情緒的陷阱

  人們整天求寧靜、求泰和,求極樂無煩惱,可越是這樣,越是墮入自私自利、人為造作的陷阱——一有煩惱,就急著要平復要趕跑它。在這個過程裡,我們要用很多意念去造作,這反而讓我們越不能寧靜。

  陽明心學裡,“致良知”是學問的核心。一般人的認知裡,“致良知”就是心地善良,為別人好,其實這只是淺層的意思。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是超越了善惡對待後,在純淨的心地裡所煥發出來的光明與良善。

  有了這個良知,就能用真正為人好的心去待人接物。好像為人父母,剛生的小孩哭了,到底需要什麼?是餓了還是尿褲子了?你會用心去觀察揣摩,自然就會把小孩照顧得很好。這道理是非常明白的,不需要人為的好惡思辨的。

  良知就是這樣,它來自於我們自身天賦的本質,這本質本就寧靜,本就善良,本就寬和通達。良知是一種感覺,一種超越了人們貪嗔好惡的真覺,它本來就非常寧靜。而今,我們卻要用意念平撫轉移來求一個寧靜,這就是多了人為的造作了。

  不要和老天拔河

  所謂“有情來下種”,人本來就是隨順著外境外物去感應,從而產生喜怒哀樂的種種情緒。而我們卻硬要壓制它,壓不過就非常煩惱,我們要跟老天拔河,可我們是拔不過老天的啊!

  老天很慈悲,它早就把雋永的寧靜放在了我們的本質裡,就在我們浪潮翻湧的情緒裡,只待我們去把它認出來。要認出這份安寧的關鍵,就是去感覺——感覺內心裡情緒能量變化的自然湧動,順著它原有的自然,不因不喜歡而抗拒、趕跑它,也不因喜歡而盼著它多留一會。

  情緒的湧動本來是非常活潑、是生生不息的。現在我們害怕它的變化,我們只喜歡它的寧靜,我們無端人為地強加了一個寧靜給它,這就是佛家常說的“墮入了頑空知見”。

  上天賜予給我們的本性是生機盎然的,我們就要順其本性的自然,不能夠壓抑它。一直以來,人們都容易墮入這個陷阱裡。這樣的求寧靜就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永遠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寧靜。

  ——本文來源:《張慶祥講傳習錄》(喜馬拉雅聽第110集)

陽明心學 - 黃庭書院

https://www./07-yangming-psycholog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