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除胀消食的章门穴——随身携带的“香附”和“逍遥散”

 中医药方便 2020-04-09

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药房。每个人如果能了解自己身上的穴位“宝库”,在亚健康的时候,就可以自己调理身体,减少吃药,还不用花钱。上次我们聊的是足临泣——人体自带的“白藜芦”和“小柴胡汤”。(在本文最后点击链接查看)

     今天我们来聊聊章门穴。章门,穴名,首见于《脉经》,有消饮食、痞胀的功效,且身兼多职,而且每个都是非常重要的地位。章门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脾的募穴,同时也是八会穴里面的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可以简要记忆为“脾募脏会章门穴”。

   1. 先来看看章门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2. 章门的层次解剖。

   1)皮肤:第十胸神经的前支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和胸腹壁静脉。

   3)腹外斜肌:由下六对胸神经的前支支配。

   4)腹内斜肌:由下六对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的前支支配。

   5)腹横肌:其神经支配同腹内斜肌。

   6)穴位下腹腔内相对应器官为升结肠、小肠(右)、降结肠(左)。

    3. 章门的临床针灸及家庭自我保健方法。

   1)刺法:斜刺0.5-0.8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传导。注意不宜过深直刺,如过深,针刺右侧章门针尖可刺伤肝右叶,针刺左侧章门针尖可刺伤小肠。如再采用提插、捻转等针法,损伤更为严重。因该穴所处部位深层为肝脾所在,故肝脾肿大患者,更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脾。

   2)灸法: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可以在家自行操作,但是要注意因为章门穴在身体侧面,所以要注意安全,不要烫伤,最好由亲朋好友帮忙操作。

   3)按摩:可以用食指点按章门,或降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提捏章门,很多人会感到胀痛或酸痛,这是因为平时体内的“废气”没有及时排出去而聚集在那,开始会感觉很“酸爽”,紧、酸、痛,捏几次后就会感觉很放松,最好每天晚上睡觉前按摩左右两侧章门穴,每侧各5分钟。

【注意事项】有肝病或脾脏疾病史患者,尤其是肝脾肿大者,不建议擅自进行上述操作,应由医生操作或医生指导下进行。

    4. 章门的穴性及穴名解释。“肝为五脏六腑之贼”,因肝气乱则五脏六腑皆受其“贼”害,而章门能平五脏之气乱,使肝气调达,脾胃平和,五脏协调,六腑畅通,生化源源不息,五脏六腑均以保养。故有养肝益血,调五脏和肠胃,除胸满,解烦闷,消水肿,去腹胀,健脾疏气之功。

    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且章门可健脾治水除去障碍。《礼记》云:“四面有章。”章者,障也。取之,犹开四章之门,以通痞塞之气,故名“章门”。

    5. 章门为十二募穴中的脾募。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募穴可治疗相关脏腑证,尤多用于治疗六腑病证,常与背俞穴配合使用。章门为脾募,就是指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脾的精气汇聚之处,因此是调理脾经、脾脏的要穴。 

    6. 章门是八会穴中的脏会。“八会穴”是首创于《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又称八会穴。《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如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腑病取中脘;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膈俞为血之会穴,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脾位于中焦,为五脏六腑提供营养物质,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禀于脾。因此脾的盛衰关乎五脏的健康,故有脏会章门之说,脏病取章门。 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

   章门通治五脏本身的病,虽然一切疾病都与五脏有关,可一旦病势深入,就病到五脏本身去了,这时候就是重病,需要以章门作为制高点进行治疗。王乐亭老医生非常重视章门穴,对于重症患者加章门,反而获得良效,显示其穴性重要性。因此,王乐亭老医生称章门为“命关”,对于气血俱虚、五脏衰惫者,用之可转危为安。

    7. 足厥阴、足少阳之会。章门穴的气血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兼具调理此两经气血作用。

    8. 章门:随身携带的“香附”。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三焦经。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章门和香附都有理气解郁、舒肝止痛的功效,除香附归三焦经外,两者都归肝经,分别归于理气类的穴位和理气类的药物。两者分别常用于胸胁胀满和月经不调的针灸组方和方剂中,其针对的共同病机多为肝气郁结。

    9. 章门:随身携带的“逍遥散”。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也是十大名方之一。有些人认为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差不多,其实不是的。柴胡疏肝散主要治疗因情志不遂所导致的肝郁气滞,但它也仅仅是治疗肝郁气滞;而逍遥散则负责治疗肝郁气滞进一步发展后所导致的肝血虚、脾弱等病症,病情更进一步,肝郁脾虚是逍遥散解决的基本病机。

   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历来有“血中气药”药之称,性温,味甘、辛、苦,可养血和血,还可推动血的运行,补血而不郁滞;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和芍药共为臣药,补肝血又可助肝的疏泄功能,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一般来说,如果肝郁太过的话,都会乘脾影响脾的功能(肝克脾)。据未病防治、既病防变的原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凡是在治疗肝病的时候,不管肝郁有没有影响到脾,都需要健脾防止病的传变。而且健脾不止能防止肝郁乘脾,还能使营血生化有源,因此方中便加入了白术、茯苓、甘草共为佐药以健脾益气。

这里指的一提的是,逍遥散中有疏肝柔肝的柴胡、白芍、当归,又有健脾的白术、茯苓、甘草。而章门穴从经络的角度讲,一方面它属肝经穴位,足厥阴和足少阳之会,同时它又是脾的募穴和脏会穴,所以它可以肝脾同调,一箭双雕;从现代解剖学角度讲,身体左侧的章门,深层更接近西医解剖脾脏的位置,身体右侧的章门,深层更接近西医解剖肝脏的位置,虽然中西医的脾和肝不能等同,但是某个角度也解释了章门对肝脾的双重调节作用背后可能的机制之一。

10. 章门主治的病证。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因为章门可以健脾疏肝,所以临床中以及家庭保健中,我们可以用它来调理以下一些符合肝郁脾虚的病机的疾病或者症状。如消化系统疾病:胁肋痛,积聚痞块,肠鸣,呕吐,痞块,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等。

人体的穴位往往是人体内在状况的外在反应,只要按压穴位时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就有可能是治疗疾病的大药,及时不能马上把病治好,也能缓解一定的症状,因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习和应用相关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长期坚持,进一步提高或巩固治疗的效果,延缓疾病的进展或改善身体的状况。

【注意事项】不过在此提醒大家,因为疾病往往是复杂而千变万化的,单一某一个穴位,可能力量有限,所以大家对中医养生保健要有一个客观而清晰的认识,不能单纯依赖某个穴位作用,而擅自停药或不遵医嘱。

11. 章门超实用配穴

1)配列缺或肺俞,治疗肺病咳嗽。

2)配合谷治疗呃逆(贺普仁老先生经验),肝脉夹胃,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壅滞,气失和降,则发生呕吐、呃逆。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清泻阳明,调中理气,两者合用对呃逆有较好疗效。

3)配期门,脾募配肝募,健脾疏肝,舒筋通络,有保肝护肝、预防肝病的作用,使我们随身携带的“肝泰乐”。

12.  古代医籍关于章门的记载

1)《灵枢》:上下皆满者,即取章门。

2)《千金方》:积聚坚满,灸脾募百壮。

3)《百症赋》:胸胁之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

4)《胜玉歌》:终年或变劳层者,痞满脐旁章门诀。

5)《类经图翼》:主一切积聚痞块。

6)《证治摘要》:疳疾形气未衰者,宜灸章门,其效胜于药石,又云灸自九至十四、痞根、章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