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汝奇:背诵下来终生受用的高效入门的中医歌赋之《伤寒赋》

 悟道然 2020-04-10

学中医 慧生活

仲景学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六经辨证,中医经典学术的核心。

学伤寒,成大医,用好经方有捷径;

简单学,仔细用,秘诀全在歌赋里。

伤寒赋(又名:活人指掌赋)

元代  吴恕

伤寒为病,反复变迁,赖先师究详之遗旨,成后学诊治之良铨。

太阳则头疼身热脊强;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少阳耳聋胁痛寒热。

太阴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少阴舌干口燥;厥阴烦满囊拳(通“蜷”)。

一二日可发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实,方可议下,七八日不解,又复再传。

日传二经,病名两感。经传六日,应无一全。

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

小柴胡为少阳之要领。大柴胡行阳明之秘坚。

至三阴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或可下;宜数变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圆。

且如阳证下之早者,乃为结胸;阴证下之早者,因成痞气。

发狂为血蓄于内,又大便之极实。

发黄乃热积于中,兼小便之不利。

微喘缘表之未解,喘满而不恶寒者,当下而痊。

微烦为阳之相胜,烦极而反发厥者,乃阴所致。

狐惑盖缘失汗,虫食脏及食肛。

蛔厥却缘多饥,虫攻咽及攻胃。

渴乃烦多,斑为热炽。

阳明内实,则为寒热往来。

太阳中风,因作刚柔二痓(痉)。

衄血虽为欲解,动阴者为厥竭之忧。

厥利虽若寻常,反能食者有除中之忌。

阴厥脉沉而细,初缘利过;阳厥脉滑,始因便秘。

治阳则芒硝大黄,治阴则附子姜桂。

死生系反掌之间,脉药可折肱而治。

因知风温汗不休,当用汉防己;胸痞利不止,宜服禹余粮。

并病归于一经,邪不传兮表解疾愈。

战汗分为四证,阳胜阴兮热退身凉。

咳逆者羌活附子,腹痛者桂枝大黄。

微虚相搏则为短气,劳食再复乃成内伤。

阳明背恶寒而唇口燥,悬知白虎为最;少阴身体痛而筋肉惕,乃闻真武至强。

将欲发黄先出头汗,始因火迫终至亡阳。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五苓散;燥欲漱水,水入不下者犀角汤。

况乃大青龙兼理风寒,小承气正蠲潮热。

不得眠而烦躁甚,鸡子入于黄连;但有热而呕哕频,姜汁加于竹茹。

一匕瓜蒂散,吐伤寒中脘痰涎;三物桃花汤,理少阴下利脓血。

厚朴半夏治腹胀为偏宜,葱白麻黄理头痛为至截。

调温毒可用黑膏,散赤斑当行紫雪。

吐血者,须煎黄连栢皮;咽痛者,通用猪肤甘桔。

三物白虽云颇峻,散结胸寒实中焦;十枣汤固非泛常,治痞满痛连两胁。

加以大热错语呻吟干呕者,黄连解毒;脉迟热多寒少血弱者,黄芪建中。

汗之过多,动悸而惕;下之先时,懊恼在胸。

旋覆代赭,理心痞而噫不息;桂麻各半,疗身痒而汗不通。

劳复身热,汤名豭鼠粪(源于外台秘要,别名立效汤:薤一大把、豭鼠粪十四枚,主治伤寒病后,男子阴易);肠垢脐热,药用白头翁。

疫疠者,春夏秋冬各有法,用须十全九证;百合者,行住坐卧皆不定,号为百脉一宗。

常谓多眠身由灼热,风温可用葳蕤;不眠心蕴虚烦,敛汗必须酸枣。

手足挛搐当求牛蒡根,咳嗽生痰宜行金沸草。

不可汗本有数种,动气与风湿脉虚;不可下自非一端,动气与阳浮在表。

湿证不可汗伤,霍乱多缘热恼。

温病发于春夏,要须柴葛以解肌;奔豚协逐寒邪,多用桂苓为可保。

盖闻乍寒微热名似疟,不呕清便必自愈;脐痛引阴名脏结,下利白苔不可医。

口燥咽干虽少阴,下莫可缓;肉瞤筋惕发动气,汗以致羸。

阳明与少阳合病,脉弦者名曰负;伤寒与热病将痊,食多者号曰遗。

自汗有风湿、湿温,若亡阳则术附可用;身痛有表证、里证,若阴毒则四逆尤迟。

脾约者,大便难而小便数,治用大黄枳壳;协热者,小便涩而大便利,用须黄连当归。

呕吐有寒有热,寒则当温,热当以解;谵语有虚有实,实则可下,虚不可为。

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阴毒则唇青厥逆,以正阳甘草或拯危。

发厥时胸烦尤甚,此脏气厥而精神散,大汗后身热愈盛,此阴阳交而魂魄离。

嗟夫!生死之关,阴阳是主,阳脉见于阴经,其生也可知;阴脉见于阳经,其死也可许。

土衰木旺则为贼,能无克制之灾?水升火降则为和,会见欢欣之举。

缘伤寒传变之不常,非杂病径直而可取;是用潜笃心神,洞窥脏腑,推恻隐之端以济乎今,拯疲癃之疾以遵乎古,庶几可登仲景之堂,不负乎谆谆之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