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在本系列的前三篇文章中,坦克君大致的说明了由苏联“天才设计师”尼古拉·沙什穆林提出的“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理论与T-64、T-72、T-80之间的关系:T-64与T-80两型坦克作为坦克技术和战术极限的“探路石”,为苏联未来坦克的发展探明方向;并且不断引入各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使之成为真正超越时代的“极优”坦克。作为“高低搭配”中的那个“低”T-72应用的都是经过T-64和T-80已经验证并成熟的技术,主打可靠性与性价比;以低廉的成本让苏军获得最大的战斗力,至于单车性能、人机工效什么的就不在T-72的考虑范围了。 “三T”是苏联第一代在“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理论指导下研制的主战坦克 到1985年,第一代“极优”坦克的终极型号T-80U和第一代“主战坦克”中的成熟型号T-72B开始进入苏联坦克部队服役,就此苏联坦克部队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走向了世界的巅峰——皮实、可靠且耐用的T-72已经成为苏军的主力,只要国防工业部一声令下,就能以每年1.5万至2万辆的速度生产;而先进且可靠的T-80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你凭借先进的性能随时准备“吊打”那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傲的第三代主战坦克;T-64作为苏联三代坦克的起点,虽然在先进性和可靠性上都不是特别完善,但是承担国土守备任务还是绰绰有余。最强的矛和最硬的盾都集中在了苏军手中! 虽然说同时装备“三T”会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甚至迫使红海军放弃了苏联第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但是所获得的战斗力增强却让苏军沉迷其中、忘乎所以!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军新一代“性能参数极优坦克”与新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制也同步开始,目的就是在21世纪续新一代“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的“神话”。 “三T”的同比例线图 苏联人的野心T-64和T-80使苏军强烈的感受到了坦克性能领先对手的甜头,而T-72让苏军知道在扎实的坦克基础工业下,即使是用成熟且廉价的技术也是可以造出领先对手的主战坦克。所以当苏联国防工业部在规划下一代“极优”坦克与“主战坦克”时,其野心已经发展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了。 1985年苏联国防工业部向哈尔科夫与列宁格勒设计局下发了命令:要求两个设计局联合研制一型“第四代主战坦克”,作为T-64与T-80的后续车型;项目代号:477/477A工程。次年又向下塔吉尔下达了“关于T-72B后续车型”的研制任务,要求下塔吉尔研制一型在性能上超越M1和豹2的主战坦克,项目代号187/188工程。 按苏联国防工业部的规划,477工程与187工程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顺利服役的话,那么苏联将毫无疑问的获得领先对手整整十年的技术优势!一举成为蓝星上当之无愧的坦克霸主。 新一代“极优坦克”T-951984年哈尔科夫设计局和列宁格勒设计局联合提出了提出了T-80后续型号的计划,目的就是设计出一种真正“革命性”的主战坦克,由此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设计局确定了三个主要技术突破口——无人遥控炮塔、超大口径滑膛炮和带一级回热器的超大功率燃气轮机。1985年经苏联国防工业部批准后,以477工程的代号开始了新一代“极优”坦克的研制(该项目在苏联解体后,改称T-95项目,以下全部称为T-95)。 477工程(T-95)的早期设计方案,注意坦克前部和两侧的复合装甲区域 根据设计要求,在总体设计上T-95采用了无人遥控炮塔并将乘员集中布置,坦克从前至后分别为:乘员舱、无人战斗室(兼弹药舱)、动力室(兼燃料舱),每个舱室之间都用防火装甲板隔离开,以防止一个舱室受损后波及到其他舱室(完全隔舱化设计)。弹药的装填和油料的使用要求实现全自动化,无需坦克乘员手动干预。坦克的火控系统和观瞄系统必须实现:远距离发现、远距离打击以及极高的战场感知度,并将炮射导弹的制导系统融入其中,以简化乘员的操作流程。 2A83型152毫米滑膛炮测试车,上图为火炮测试车下图为无人炮塔测试车,注意底盘都是T-80 就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T-95都属于“科幻”类的坦克;其火力、生存能力、机动性和整体设计都超越了世界整整一个世代:采用一门152毫米口径的2A83型滑膛坦克炮,发射新型穿甲弹时可以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1180毫米的垂直装甲板(这个穿甲能力即使在今天都属于威力过剩)!全新的火控系统配属的微波雷达不仅可以制导新一代的炮射反坦克导弹,还可以跟踪和测量每一发炮弹的弹道和初速;配合上新一代热成像仪以及全数字化火控计算机,赋予了T-95无与伦比的打击距离、打击精度与战场感知能力——目标发现距离不低于4000米、识别距离不低于3600米、2200米距离上“动对动”的首发命中率不低于85%、火控系统总体反应时间不超过6秒;另外在全车360°范围都要安装微型摄像机,以提高坦克乘员的视野范围。 T-95主战坦克样车详解,如此先进的坦克与凌乱肮脏的厂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生存能力上,T-95采用了三名乘员集中布置在车体前部的方案,并在乘员舱前面布置了厚度1米以上的陶瓷复合装甲,此外T-95还改善了T系坦克糟糕的侧面防御能力:乘员舱和战斗室的侧面都布置了复合装甲,可以承受陶-2B反坦克导弹以及105毫米穿甲弹的直接打击;另外T-95还实现了弹药和油料的完全隔舱化设计,即使发生殉爆也不会对乘员造成威胁!并且将主动防御系统作为坦克的标配(T-95的主动防御系统与T-14相同,详见拙作《T-14与第四代主战坦克》),大幅度提升了坦克的防御能力,可以使T-95在最严酷的战场环境中存活下来。 T-95计划采用一台由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新一代超大功率燃气轮机(GDT-1800?),最大输出功率可在1250马力至1800马力之间调整,并且该型燃气轮机还安装了一个一级回热器,使T-95在怠速时的油耗下降了35%(T-80U在怠速时的油耗相当于全速时的85%),有效的降低了坦克的油耗;另外T-95还装备了苏联第一型液力半自动变速箱(AT),大幅度的提高了T-95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根据设计指标:T-95的战斗全重必须控制在50吨以内,即使加上全套附加装甲和主动防御系统也不能超过54吨(别忘了T-95装备的可是1800马力的发动机,其单位功率可以达到33马力/吨)。最大公路时速不低于80公里/小时、最大越野时速不低于6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500公里(公路)与400公里(越野)。并且可由安124一类的大型运输机进行空运。 进行国家定型测试时的T-95,注意其主动拦截弹药已经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T-95除了信息化能力稍弱之外,已经完全超越了当时乃至今天的任何一型主战坦克,是真正的第四代主战坦克!与西方乃至全世界的主战坦克都拉开了“代差”!将使苏联军队获得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所以当北约间谍获悉苏联正在研制T-95的消息时,整个北约再次陷入了混乱,只得以限制洲际导弹为代价与苏联签订《欧洲削减常规武器条约》希望通过军控条约来拖慢T-95的研制(事实上也确实达到了目的)。 ➽477工程(T-95)的早期设计方案线图,注意早期的447工程没有采用乘员集中布置,477A工程才确定了乘员集中布置的方案 新一代“主战坦克”187工程在哈尔科夫和列宁格勒研制T-95的时候,下塔吉尔也没有闲着;卡尔采夫清楚的知道拼技术下塔吉尔肯定拼不过哈尔科夫和列宁格勒,所以只有在创意和可靠性上去下功夫。于是下塔吉尔就以T-72为基础连续开发了186工程、187工程和188工程。 186工程的2号样车 186工程是在T-72基础上的全面提升版:火力上用2A66型125毫米口径滑膛炮取代了2A46型坦克炮,极大的提升了火炮的威力、精度和寿命,并且用1A45T型火控系统取代了老式的1A40型火控系统;在防护能力上,186工程采用了一个焊接炮塔,在降低炮塔高度和重量的同时提升了正面防御能力。 186工程的焊接炮塔草图(这炮塔是不是挺眼熟的) 而动力系统是186工程变化最大的地方,186工程采用了一个可以整体吊装的A85-2型整体式动力包;A85-2型动力包由一台2B16型“X型”柴油发动机(关于X型柴油发动参见拙作《T-14与第四代主战坦克》)和VB-2型机械式变速箱组成,2B16型“X型”柴油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600马力(据说186工程在试车时跑出过83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但油耗偏高。整个动力包可在20分钟内拆或卸吊装。 186工程的A85-2型整体动力包 186工程只造出了两辆样车,并没有得到苏联军方的认可;1986年苏联国防工业部决定研制T-72B的全面升级型坦克,项目代号187工程。要求下塔吉尔在186工程的基础上研制一型在性能上全面超越M1和豹2的主战坦克。另外由于187工程的研制时间预计较长,国防工业部便命令乌拉尔工厂(T-72的生产厂家)设计一款过渡性的T-72B改进型坦克,以填补187工程服役前的空缺,项目代号188工程。 187工程的研制工作于1986年正式开始,先后制成了5辆样车以实验不同的车首装甲形状和动力组合。其中最被看好的就是5号样车,已经非常接近西方三代主战坦克的技术水平。 187工程1号样车模型,注意2A66型坦克炮装有炮口制退器 187工程1号样车测试时的照片,注意炮塔是186工程的炮塔 现存于下塔吉尔的187工程1号样车,已经非常残破 187工程的5号样车是最接近定型的样车,坦克君就以5号样车为例讲解一下187工程。187工程的主要目标是追赶并超越西方第三代坦克,所以5号样车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接近于西方的主战坦克的设计: 5号样车采用了186工程的焊接式炮塔(但是略微加大了体积),并装备一门2A66型125毫米口径滑膛炮,该型滑膛炮无论是在威力、精度还是身管寿命上都远超2A46M(2A66型的无火炮抽烟装置版就是T-14的2A82坦克炮),而且187工程还配备了先进的3BM39型穿甲弹(就是真空-1型穿甲弹的原型)据称可以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750毫米以上的垂直装甲板。另外2A66型坦克炮上还安装了炮口制退器,不过不是为了降低后座力,而是为了提高新型炮射导弹的发射精度。 2A66型坦克炮的炮口制退器主要是为了提高炮射导弹的精度 而5号样车的车体外形已经非常接近豹2的设计,消除了车体正面的防御弱点。并且5号样车还加长了车体长度,以容纳A85-2型整体式动力包。 187工程5号样车的车体设计草图,注意其外形非常接近豹2的车体 5号样车的车体前部 5号样车上采用的是186工程的A85-2型整体式动力包,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500马力;但是换装了全新的半自动变速箱(AT),极大的提升了坦克的灵活性;据称5号样车在测试时的最大公路时速为75公里/小时、平均越野速度也可达45公里/小时;另外像轴枢转向、快速倒车之类的“特技”187工程也能做到。 5号样车配备的是2B16型“X”型柴油发动机 现存于下塔吉尔的187工程5号样车,因为缺乏维护和被长期盗窃已经完全报废 俄罗斯时代的结局——红旗下的坦克没有倒下,但是红旗却倒下了!1992年苏联这个红色帝国轰然倒塌,被分裂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正在进行中的477工程和187工程立即陷入了停滞,后来随着俄罗斯联邦的建立,两个项目也迎来了不同的结局——477项目原来是由哈尔科夫与列宁格勒共同研制,苏联解体后哈尔科夫被分到了乌克兰;于是列宁格勒设计局便接手了整个项目,项目名称也改为了“T-95主战坦克项目”,依靠时有时无的俄罗斯政府拨款以及企业自筹资金勉强生存,一直到2010年T-95才开始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实验。但是整个项目已经停滞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俄罗斯损失了大量的军工人才和基础工业,再加上哈尔科夫的退出,T-95注定就是个半残废;所以在2010年的国家定型实验中T-95被判定为“不合格”只能黯然下马,让位于简化版的T-14。 T-14是一型简化版的T-95,已经完全背离了“性能极优坦克”的发展方向 T-14主战坦克已经完全没有了“极优”坦克的风范 而187工程的结局则更加凄惨:直接被遗忘了!在下塔吉尔研制187工程的同时,乌拉尔厂也搞了个188工程作为187工程的“备份”,188工程其实就是在T-72BM的基础上换装1A45T型火控系统,火炮、装甲与发动机都与T-72BM相同,所以188工程的研制非常顺利,到1989年1月就开始进行国家测试。如果不出意外188工程将在1991年作为T-72B的终极改进型以“T-72BU”的编号服役。但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那点捉襟见肘的经费是不可能同时满足477工程和187工程的研制的,鉴于此时188工程已经成熟于是俄罗斯政府决定将188工程以T-90的编号定型服役,并且将所有的资金投入T-95的研制工作。至于187工程......自生自灭吧...... T-90A T-90MS那笨重的躯体说明俄罗斯已经失去了苏联坦克的荣光 作为苏联第二代“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的T-95与187工程,在苏联解体后分别被T-14和T-90取代了,但是T-14与T-90并不是俄罗斯版的“性能参数极优坦克”,因为两者是相互替换的关系——根据俄罗斯军方的规划在2015年之后,俄罗斯军队将用T-14逐步替换老式的T-80与T-90,到2025年T-14将成为俄罗斯军队的“唯一”主战坦克。这一计划就说明了俄罗斯已经完全放弃了“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理论,只用一种性能较为均衡的主战坦克作为军队的主力。 至此,“性能参数极优坦克”正式走向了终结——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曾经引领世界的超级坦克大国的灭亡...... ➽虽然俄罗斯希望用T-14来取代军队中的老式主战坦克,但是干瘪的钱袋子却很诚实——至今T-14才服役了不到一个营 那个强大的坦克帝国已经成为过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