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流砥柱,是员工队伍的骨干力量,是企业团队的核心组成。他们是企业组织架构的核心网络节点,就像人体中的脊梁和脊髓,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性、结构性支撑,是企业理念、信仰、文化传播的关键路径。中层管理者思维与能力,与企业生存、创新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就中层管理者应具备的思维意识和与之匹配的职业能力进行探讨。 2个职能要求 中层管理者既是企业的领导层,又是企业的执行层。一般具有2个核心职能,一是管理职能,二是业绩职能。管理职能需要较强的团队管理能力,业绩职能用来输出团队价值。两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除战略方向等重大事项外,中层管理者应能为高层管理者过滤掉不低于90%的事务性、常规性工作。 管理职能。要求中层管理者须具备“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两种基本技能。“向上管理”指中层管理者要以达成业绩为目标,实现对上级领导的“管理”。即为领导提供精准、高效的决策参考服务,这是中层管理者的首要职责。“向下管理”指对本层级以下团队的管理,实现团队价值创造和成员个体成长最大化,这是中层管理者的重要管理任务。 业绩职能。要求中层管理者要有胜任岗位的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完成硬性业绩指标。要有“两把刷子”,能够聚集团队其他成员的优点,能够弥补团队其他成员的业务弱点,能协同团队刷出更好的业绩。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则无法支撑“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也无法补足“木桶理论”的短板。中层管理者的成长轨迹一般先为业务骨干,而后向管理层面发展。称职的中层管理者,其管理能力一般应优于专业技能。 4种思维方式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宏观规划、决策目标、工作任务等的具体执行者,其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最终将体现在行为方式上,将会影响企业运营。中层管理者因其岗位职能需要,应具备4种思维方式。这并不全面,但却有很强的代表性和通用性,这些思维方式的融合将成就一个人的基本人格,左右其行为方式。 全局思维,要善于“越权” 经常有这样的说法,某某高度不够、系统性不足、认识不到位。这些问题都可归结为没有很好的树立全局思维,信息掌握不全,站的位置不对,行为表象就达不到相应的要求。 分析来看,全局思维有3种方法。一是要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维度的信息,比如某个行业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时政方向、舆论热点及各种新思潮等,从“更高维度”综合性的看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低维度”的现实问题。二是要完全站在企业高管的立场看问题。企业高管掌握更多资源,企业高管的行为、决策是高维度信息综合的结果。中层管理者应跳出自身职位局限,以更高的视角去分析上层管理者的思路,才能更好的理解上层意图,容易作出高于一般工作要求但不脱离实际的工作判断。三是要最大化的抛开个人狭隘利益,置身事外,以旁观者身份切入并分析问题,形成一种相对客观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更易接近真实,易做出合理的行动。 全局思维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逐渐锻炼的思维能力。没有全局思维,中层管理者将纠结于具体工作不能自拔,作用发挥将受限。 创造思维,要敢于“创业” 如果工作方案平平,抓耳挠腮的拼凑素材,始终跳不出常规工作方法,而导致工作没有亮点,那么是时候考虑创造思维了。创造思维可以分解为创新意识和创造价值两个层面。 当前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新业态新生态层出不穷,商业模式、商业机会快速迭代,任何市场都处在混沌状态之下,再也不会存在程咬金“三板斧”一招打天下的情形了。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已彻底改变空间和时间的市场要素,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很多市场领域(传统文化等除外)已经证实,按以往既有程序做事的路子越走越窄,但凡传统老路基本多是穷途末路。面对任何一项事务,不得不从客户的角度思考服务的价值和表现形式。这要求中层管理者要时刻挂上创新的弦,尽可能激发和应用创新能力。 中层管理者的本职就是创造价值,无论是管理价值还是业绩价值。在具备创新意识后,还要向每一项工作要更好的业绩。把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创业对象,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积极,充分调动资源、发挥潜力,有尽善尽美的追求,而不凑合应付,工作结果将会有质的改变。 创造思维是一项个人约束和激励型思维,表象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能够不断接受更大的挑战,结果是个人能力不断提升,作用发挥越来越大。 团队思维,要“矮化”自己 中层管理者应非常明确,自己是带团队打天下的,而不是千里走单骑的。中层管理者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团队的整体价值才是中层管理者的真正价值。团队价值从传统的“短板理论”,到互联网个性化时代的“长板理论”,再到当前市场日新月异的“取长补短”团队协同创业理论,团队价值认知不断改变。团队思维一般指强化团队协作与帮助团队成员个体成长两个层面。 快速迭代的市场变化,不断创新的业务模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要求工作团队能够把握战机,体现战斗力,能够快速、持续输出价值。团队协作效率是提高团队价值的重要因素。中层管理者的关键管理职能就是让团队目标一致、高效运转、协同发力、实现目标。涣散的团队一定是中层管理者的失职,将导致人浮于事、成本增加,效能降低,成为负能量的源泉。 当今的人资管理理念已从标准化管理转为个性化协作。每个人之间都是协作关系,而非自上而下的管理关系。尤其是90后、00后员工,自我意识、个人主义强烈,工作不再是生存必需品,而是生活作料。只有以人为本的站在员工角度去帮助其树立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积极的个人成长观念,树立发展意识、成功意识,才能更好的实现团队协作,使团队目标一致。中层管理者应定位于协助每一位成员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建立稳固的协作共进关系。 团队思维,应改变传统的压制式管理理念,把以人为本真正体现在团队服务上来。如果团队意识形态统一了,业绩能力就从一个点扩展到一个面,战斗力就会如影随形。 利人思维,要放弃“小我” 趋利避害是一切生物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利人思维并非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要懂得如何利人和利己。利人是利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大我”而非“小我”。 利人思维应着眼于长远,不纠结于当下。让身边人因自己的劳动付出、精神付出而获得满足、认同、获益。利人思维与利己思维的回报不属同一层次,可以解决“单位给我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的逻辑问题。反之利己思维过重,将无法建立合格的人格模型,不足以肩负中层管理者的职责,同时影响所管理团队的气质和士气。 3种责任担当 中层管理者带领的是解决问题团队,而不是制造问题的团队。要带好团队、创造价值,中层管理者应具备3种基本的责任担当。 业绩担当,“我”来受罚 业绩是团队的首要任务,没有业绩的团队不是合格的团队。业绩是多方面的,包含市场层面的经营业绩,管理层面的团队建设业绩、流程控制业绩、企业文化建设业绩、宣传业绩等等。中层管理者是创造业绩的带头人和责任人,要建立正确的业绩观,围绕业绩开展工作,保持坚强定力,为业绩目标进行不懈努力。无论什么时候,业绩应属团队集体,而责任应由中层管理者担当。 育人担当,“干掉自己” 中层管理者的最大成功是培养替代自己的员工。中层管理者不应是个人英雄主义,而应带动团队每一位成员找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成长,为企业培养多层面的梯队型人才队伍,能打造出一支突击队一样的企业攻坚团队。很多企业注重管理人员从员工队伍中培养,中层管理者应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责任。没有出将才的团队,责任在团队的管理者。 斗志担当,“我”来抗压 要正确认识经营管理的困难,把困难当变量,把解决困难当恒量。中层管理者面对困难要有足够智慧和应变能力,善于将困难转化为团队的战斗力。要在团队中建立坚决战胜困难信心和顽强的斗志。自己抵抗压力,鼓舞团队士气,是中层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所在。 中层管理者的思维和能力是务实的,不是务虚的,是实实在在产生真实作用的,不是虚头八脑的无用理论。当每一位中层管理者具备以上几种思维和能力时,团队的素质将会有质的飞跃,将发挥出巨大作用力。 --END-- 温馨提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