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清热剂》第三节》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剂,各类热毒证候。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疫、温毒或疮疡疔毒等证。若三焦火毒炽盛,症见烦热,错语,吐衄,发斑及外科的疔毒痈疡等;胸膈热聚,可见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口舌生疮,便秘溲赤等症。本类方剂常以黄芩、黄连、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泻火药物为主组成。若便秘溲赤,可配伍芒硝、大黄等以导热下行;疫毒发于头面红肿者,可在清热解毒药中配伍辛凉疏散之品,如牛蒡子、薄荷、僵蚕等;热在气分则配伍泻火药;热在血分则配伍凉血药。 具体方剂: 黄连解毒汤 普济消毒饮 凉膈散 仙方活命饮 黄连解毒汤 〖方源〗《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前军督护刘车者,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余思作此黄连解毒汤。”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病机〗 火毒热盛,充斥三焦 ───────→ 大热烦躁 火毒内盛,表里皆热,神明被扰 ──→ 错语,不眠 血为热迫,随火上逆 ───────→ 吐血、衄血、发斑 瘀热蒸薰外越 ──────────→ 黄疸 热壅肌肉 ────────────→ 痈肿疔毒 [方解] 君 ── 黄连 泻中焦之火,清心经之热。 臣 ── 黄芩 泻上焦之火,清肺热。 佐 ── 黄柏 泻下焦之火,清肾经虚热。 使 ── 栀子 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运用]
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热; 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 发黄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湿退黄; 疔疮肿毒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治一切火邪,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燥咽干,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等证。” 临床报道:用黄连解毒汤煎液滴耳,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0例,疗程4~24天,结果除2例因故中断治疗未予统计外,其余48例中流脓停止,炎症消失。耳干者32例;分泌物明显减少,炎症减轻,中耳腔仍湿润者9例;无效7例(中医杂志,1988;10:67)。 黄连解毒汤 有三张是常用方。包括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因为对于热毒证候,在讲清法的时候,曾经谈到过,热毒的一个含义。虽然没有整个规范过,但是热毒从多数情况,历来医家对热毒的表述来看,涉及到两个方面。
这大体上讲,因为中医学它内容产生,在长时间的,一两千年的小生产方式下的,正在一种整理规范过程,我们只能从其作为主流的,多数的,一种内容的反应上来归纳。 黄连解毒汤做为清热解毒一张代表方,也是基础方。这方过去当过二类方。由于它做为一种基础方概念,体现了三焦热毒,针对上、中、下三焦热毒的一种清解方法。现在把它当一类方了。 黄连解毒汤,这个名称的考证,是《外台秘要》上引的崔氏方。崔氏方这个书没有了。它里面很多方剂。但是从三味药相同,应该说见于《肘后备急方》。所以产生年代是较久了。 证候分析三焦实热火毒证
有些本科学院初起学习的时候,觉得这个方的主治很复杂,有的又说这个证候涉及面相当广,像大热、烦躁这一类,它类似于咽干口燥,大热烦躁,错语不眠。这个气分热盛的时候可能出现,也就是说具有气分热盛的一些特点。它又有出血,热迫血妄行这种吐血、衄血,以及热毒引起发斑,那又是涉及血分了。同时,主治当中,还结合了热毒的外科疮疡肿毒,涉及到热毒在肠道造成了痢疾。所以它适应范围是很广。这个就要理解它,在各种不同的这类证型当中,都可以包有热毒的成份,都可以达到热盛,壅积成毒这种情况。而不是说主治这些都是包容在内,要理解这个精神了!就是热毒可以发生在不管气分、血分,外科疮疡肿毒, 热毒下利,以及热毒引起黄胆等等。从湿热壅积也可以成毒,可以造成胆汁外溢发为黄胆。所以它的主治病证看起来复杂,实际上讲了一个意思,在各种热证当中, 只要热壅可以成毒,可以产生在很广泛的病变当中,是这个意思。也并不是说,就这类,这些病,也不是说这些病同时出现,只要符合这个热毒,出现在某一类证里边,都可以以这个基础方来进行化裁,或者和其他方剂一起治疗。主要是捕捉它的共同精神实质。 功用泻火解毒。 方解
这个方是针对热毒,所以清热解毒。从方解来看,简单地讲很简单,四味药都有清热解毒作用,各自特点不同。一般从三焦来分析,同时有的从脏腑来分析, 可以两者结合。黄连擅长于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其作用从三焦来说,作用中焦为主。清降胃热、胃火。从五脏来讲,清心经热毒。比如后面要讲的导赤散,如果发 展到心经有热,有热毒特点了,那加上黄连,就是清心导赤散。 三黄在历史上,过去黄芩、黄连开始用得多,并列用,仲景时代黄芩、黄连也并列用,但黄芩、黄连和大黄来相配,清热毒,主要是清中上为主。同时又引热下行。三黄同配,后世各家的方书里基本都有收载。 栀子清热利水,它擅长于使热邪从小便排出。从三焦来讲,擅长清三焦的热毒,上中下都可配它。但实际上这个三焦概念也包含三焦是水道,它能够既清热,有能够利水。所以能引三焦之热从小便出。 这个架构是个基础方。在运用的时候,应当说根据具体部位的不同来使用。当然这是一般历史上形成一种共识,当然也有一些医家有不同看法。像张景岳说,这三味药分别上中下,它这个清热解毒燥湿,比如说黄芩,说它作用于上,它下就不管了吗?他认为也可以。所以这并不完全统一。现在讲的这种方法是一 种共识。 运用辨证要点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因为涉及很多方面,很难把它囊括进去。就是说有基本的热像,而且热程度较重,再加上热毒的特征。由于这个方的功用,我们放在清热解毒里面,它又不是说只有清热解毒。可以做为清热燥湿用,栀子也清热利水,可以针对湿热来使用。不仅针对热毒来。 随证加减便秘加大黄,吐、衄、发斑加生地、玄参、丹皮;黄胆加茵陈、大黄;疔疮肿毒加蒲公英、银花、连翘。 如果内热盛,引起大便干燥秘结,配大黄,做为清热力量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相结合。历来用法里,针对不同部位,经常用这个方里的药调整,结 合大黄,这是一种方法了。如果是出血在血分,热邪热毒迫血妄行,当然要加凉血止血药,凉血止血,防止留瘀。热毒引起黄胆,配茵陈、大黄,增加清热作用,同 时还能利胆退黄;外科常用的加味,银花、连翘都称为疮家圣药,都是较大剂量的运用。蒲公英也是清热解毒力量很强的。也有凉血作用。 使用注意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 黄连解毒汤很苦寒,所以它做为脾胃虚弱,或者火毒不盛,一般不用。如果说过服、久服,过量容易伤脾胃。 刚才讲黄连解毒汤是个基础方,基础方要针对具体热毒出现的部位,热毒的程度,而且具体证型来加减组方运用。 ======================================凉 膈 散 ▲▲ 〖方源〗《局方·卷之六治积热》 凉膈散 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颌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组成〗 川大黄、朴硝、甘草 ![]() ![]() 连翘 二斤半[18g]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大法 上有无形之邪热,非清不去;中有有形之积滞,非下不除;故以清热泻火通便为治疗大法。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病机〗 热聚胸膈 ──────→ 身热口渴,胸膈烦热。 火热上冲 ──────→ 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痛,吐衄等。 燥热内结,不从下泄 ─→ 而见便秘溲赤 。 [方解] 君 连翘 ── 清热解毒。 ┌ 黄芩 ── 清肺与胸膈郁热。 │ 臣 ┤ 山栀 ── 通泻三焦,引火下行。 │ └ 大黄、芒硝 ── 泻火通便,以荡热于中。 佐 薄荷、竹叶 ── 轻清疏散,以解热于上;兼有“火郁发之”之义。 使 甘草、白蜜 ── 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存胃津,润燥结,和诸药。 [文献摘要] [实验研究]
凉膈散是个常用方,是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的。 主证分析 邪郁中上二焦,生热化火。烦燥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咽痛吐衄,胃常热结,大便秘结或不爽。 有的说它胸膈郁热,胸膈郁热是偏上了,所以在中上二焦,是一种郁热,所以用这个方的标准,不必要明显的身热,可以有发热,也可以不发热,蓄聚在局部之热,从中医的热形式,从症状反映出来,并不是单从体温。那热郁之后,有可能化火,热郁在胸膈,它化火就向上可以到头面,所以说邪郁中上二焦,生热化火。而表现出来的证候,热郁胸膈,胸膈烦热,这是常见。化火向上,可以引起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这个上部不仅是热,是火了,有一种化火上炎,同时由于胸膈是心所居的部位,所以有一定的热扰心神的表现。如果热邪化火向上灼伤血络,可以咽喉肿痛,可以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和不爽,是一种伴见症,兼见的症状。在用这个方的一个指针,有没有大便秘结都能用。有大便秘结说明一个热不仅郁于胸膈,有影响到肠胃,胃肠燥热。如果没有大便秘结,凉膈散的使用是一种清上泄下并行。有大便秘结是上下同治,所以从适应来讲,有没有大便秘结都能用。 归纳起来,这是热证郁在局部,可以蕴集成毒,同时化火上炎,部位主要是中上。它也是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结合。清上泻下同治的。 功用 泻火通便,清上泻下。(清散中上焦的郁热) 方解
连翘用量最大,宋代前后对连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张元素说连翘有三大作用:(1)清心热,(2) 清上焦热,包括头面。(3)外科用,治痈疡。痈疡是外科的肿毒。后来叫它疮家圣药。这三方面在这里都要符合。治痈疡它解毒力量好,疮家圣药。连翘质地较轻,善走上焦,所以认为它能清,能透散。所以清热解毒和透散结合的。用量较大,解毒力量强。银花连翘要清热解毒为主,必须用量大。 臣药分两组。黄芩栀子联合擅长清上焦。很多方里基本结构,黄芩栀子相配的。都往往用在胸膈、胸胁以上,这是能够清热解毒,能够引热从小便排出,协助连翘清解。 大黄、芒硝是用来釜底抽薪,清热泻下,引中上二焦热胁以从下排出,所以从大小便都结合排出热毒。 薄荷和竹叶,有清散作用,增加连翘的清散透邪,对郁热易散了,竹叶还能保护心神,清心,保护心神,甘草它有保护胃气,防止苦寒药物伤胃。用蜜来煎服,少量白蜜煎,第一有缓和作用,也协助甘草保护脾胃,第二个,它润肠通便,能够引热下行。 所以凉膈散这个方体现了一种中上二焦热毒,从下窍排出的治法。它不仅仅是泻下,它也利水,所以历来把这个方作为“以泻代清”治法的一个代表性方剂了。以泻代清,釜底抽薪。从宋以后,到后世很多医家都认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锅水开得很旺的时候,你给它泼点冷水,相当于用点清热、降火方法,清热泻火方法,像三黄这一类,但是如果你把那锅水底烧的火撤掉,那个退热更快。 配伍特点 清上泻下并行,以泻代清,两者结合。 运用 辨证要点 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上部热像,热邪伤津) 由于连翘有散结作用,现在这方治疗头面咽喉这一类的,热毒引起的,或者出血,或者红肿热痛,包括咽痛,扁桃体炎,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随证加减 上焦热毒壅盛,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大便不干燥者,可去芒硝,加石膏、桔梗。 如果它反映出气分之热突出,可以加桔梗、石膏。桔梗是为了使它更好作用于上部。石膏清气分之热,如口渴明显的,清气分之热比较适宜。 |
|
来自: johnney908 > 《中医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