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于古典 再造当下——由“江南生活美学”展览策划引发的思考

 天天外公_大均 2020-04-10

导言

在策划博物馆展览的时候,如果不是把馆藏文物做成按门类和时间排序的“精品展”,那么一定会问:展什么?用什么展?在哪里展?受众能够得到什么?即欲明确展览使命和追求。事实上,许多博物馆已经将自己定位为文化生产、阐释、传播和体验的公共中心。“江南生活美学——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就是基于上述认知而策划的一个境外巡展项目。在这一思维框架中,对于江南生活美学历史内涵之挖掘和演绎,更多的是在对展品意义表达的选择上,关注时空交错变化,关注观众不同文化背景,关注展场与观众间的碰撞与交流。

符号与意义表达

重返历史,再识当下。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作为载体,很多是古人在诗情画意中善用其心,以静境为追求、修身齐家平天下为襟怀,以和谐圆满为哲学、大爱为彼岸的真实写照。博物馆的出境展览有必要将讲述“中国故事”物件放置在全球化的视域中,并围绕中国的崛起这一语境进行考察,探讨在全球广受关注又具普世价值的议题。通过“物—精神—体验—传播”,完成“中国叙事”,将物质载体和物化生活升华到人性和人学的高度,使不同区域的观众加深彼此间的认同。于是,代表中国传统生活美学中的精致与典雅、以艺术的形式回归当下生活、满足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中人对和谐生活和沟通交流渴求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成为不二选择。

浙江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社会稳定,从士家大族至市井百姓,皆追求美好的生活,不仅体现在从生活中提炼出高雅的品位,更展现在“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这种清丽风雅的审美中,创造出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精致典雅的江南美学的代表。把展览主题的地域范围缩小至“江南”,也更加符合浙江省博物馆的价值使命。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在我国古时被称为“九雅”,常以此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在博物馆的收藏中,它是一件件实物,也是一个个“江南生活美学”符号。从符号角度讨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的文化问题,能对这些物质载体,做出从宏观到微观的解剖,深入寻找现象背后的意义。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30多张古琴,其中有6张唐琴。“彩凤鸣岐”七弦琴是唐代斫琴名家雷威所做,传承1300多年,依旧保存完好,音色绝佳,当之无愧为稀世珍宝。

古琴的声音“和雅”“清淡”,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间或豪放、帅气、略带沧桑感的人生咏叹;间或灵活、自如、充满妙意的自然情怀……这个心路历程与禅道中静心感悟心灵与自然合而为一,实现万物超脱的过程实属同一路径。

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因此,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的生动写照。

如何让当代人理解古琴?如何用古琴这个文化符号来表达江南生活美学?我们采用了古典与当代并置的展览方式。杭州雕塑家林岗制作的九霄云佩琴,具有强烈的后工业时代痕迹。他把使用过的、废弃的工业机械零件,采用后现代的挪用与重组构成方式,构筑了独特的古琴艺术世界。工业废料制成的古琴演奏起来,接上音箱,有一种重金属音乐的味道。艺术家通过创新方式,摆脱了外界束缚,发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声音。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在今天已经和环保、环境、绿色和追求生活质量融合在一起。以“琴”为代表的江南生活美学的核心,就在于对生命不懈追求和询问,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因此,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看似一个个具体的物化的生活符号,反映的却是物和精神之间的和谐法则,升华到人性和人学的高度。这就是“江南生活美学”展览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展品选择的首要原则。

作为第三空间的博物馆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览越来越多元化,而“博物馆”展场的概念本身也在发生演变,从一个功能单一的机构,变成多功能场所。同时,一些替代场地,也成为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新型”的展示空间。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变得开放便利,成为市民空间,成为社区伙伴,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在《伟大的好地方》一书中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他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工作场所为第二空间,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宽松、便利、释放自我是第三空间的主要特征。

博物馆作为第三空间,一方面是它本身功能的多元化。

另一方面,更多的空间类型成为博物馆的展场。一些特定场景更容易唤起历史记忆,营造一种地理乡愁,再现往昔的空间。

“江南生活美学”首展地点确定为台湾的台东市。

“江南生活美学”的展场,是位于铁花村的台东铁道275仓库。铁花村是为了纪念胡适的爸爸胡传而命名的。胡传,字铁花,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曾任台东知州。铁花村一带过去是台铁旧宿舍和仓库,直到经过一群艺术家和音乐人改造后,才重获生机。它像极了家门口的小公园,结合了音乐、创作、市集、休闲等丰富元素,是台湾漫游概念落地的场所。

铁路仓库内部是一个裸露梁架的大空间,和传统的博物馆展厅完全不一样,但拥有了更多元设计的可能性。把空间塑造为一种差异的综合体,一种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化而改变着外观和意义的复杂关联域,让古琴、茶道、品酒、花艺、焚香、棋艺等从一个个小空间出发,扩充到整个氛围。并且通过气氛灯光的烘托,营造空间的“曲径通幽”感和清新雅淡的江南文化感,将静态的展览转化成“剧场式”的动态展现,使观众主动而自然地参与其中,边观看,边体验。

白天的铁花村,在阳光下格外安静。黄昏时间,一盏盏的手绘灯亮起,每根树枝都被点亮。天灯、路灯都是由当地政府发起,游客参与的项目,只要点赞即可领取空白的小天灯,用现场提供的毛笔或颜料画笔即席创作,然后作品便会挂起来供其他途人欣赏。周末,还有农民与手工艺艺术家的假日慢市集,从新鲜的在地农特产到手创商品应有尽有。周末晚上有现场音乐演出。

观众在展场内随着展品、故事、场景品茗、闻香、论道、赏曲,诠释传统的艺术美、生活美,展场外抒怀、购物、会友,享受当下的艺术美、生活美。观众从展场内外获得的感知,结合在一起,美好从静到动,应运而生,成为一个心灵的过程。

博物馆作为第三空间,就是这种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这样的展场具有绝对开放性,是对真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解构和重构,它呈现的是一种重新认识空间和再度呈现空间的可能性,因而蕴涵着生生不息的建设性潜能,历史发生、转换、建构为一个心灵自由的环境。观众背靠文化差异,将自己放置在具有差异性的界限位置,在空间—历史—社会三维之间再度实现平衡。

展览叙事及受众体验

在主题、内容、空间明确的前提下,如何让展览的叙述形式有机地和展览的载体与内容联系起来而不流为一种空洞的形式?展览的叙事,真正关涉到如何在某一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景象中发现问题,如何在视觉语言和观念表达之间进行有意义的转换,如何让受众体验展览叙事的张力和可能性。所有这些创造性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说都需要围绕博物馆的使命价值坐标来进行。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是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既宏观又微观。因此,采取一种以文化与历史宏观主题再现为核心、以微观控制为形式的叙事方式。展览把“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香”九方面内容整合成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一枝红艳露凝香”(花和香),第二单元“此曲只应天上有”(琴),第三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茶和酒),第四单元“忘忧清乐在枰棋”(棋),用诗意和书画、故事贯穿全场。展览对“江南生活美学”重新“书写”,突破单纯的九个物质载体的框架,采用透视、平行叙述的策略,对各个物质载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进行重构,打破前后次序和中心主义,容纳更多的角度,充满更大张力,在平等、全面的框架中铺陈出立体的图景。这种叙事形式激励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即更基于主观的参与。观众可通过自由联想将这个空间不断地重组,展品背后的意义可以被无限地讨论和再讨论。通过这种叙事,这些图像和展品跨越时空的界限。

“江南生活美学”展示的归属感不仅是精神上的,同样在物质上是真实存在的,在展品的选择上,无论展品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生活的还是艺术的,从本体细节和信息、诗意、社会变迁和故事入手,古典和当代艺术相互激发,互相启迪,形成视觉和审美上的对话。在这种复杂的对话中,建立起关于古今、中西之间关系新构想。

展品的选择着力于细节、故事、当代性,打开了一个被创造并赋予生命的叙事空间,传递自身身份及归属感和文化标志性,重现历史的复杂性,使之变得清晰而有意义。“江南生活美学”是一个很好的展览主题,观众也容易接受。但是,如果展览的叙事痴迷于艰深的思辨,而拙于与观众的对话,且观众又缺乏足够的相关的知识训练,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规范性的看法,就容易造成观众与展览的隔离。“江南生活美学”在展品的选择上,特别关照当代部分作品。当代艺术家和手工艺工匠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从古典出发,通过记录“江南生活美学”的时代变化的载体,表达内心情感。这些展品代表着变化,一种是时代风格的变化,一种是生活方式的差异,不是复制,而是重塑,把古今用一种对自然理解的共通性逻辑融合为一体。

 “江南生活美学”通过引人入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吸引观众,引发共鸣。“讲故事”是一个展览叙事能力的体现,不仅通过思想,而且还要通过情感来影响观众,提升心灵体验和精神意趣,把展览的美学主题变成了生活主题。博物馆“讲故事”需要超越传统的理念,将自己融入观众的感受之中,探索更深层次的展览叙事内涵。“讲故事”也是博物馆帮助公众认识藏品及其意义的有效途径。通过“讲故事”,使藏品更容易接近,并在藏品使用过程中与观众共享对藏品的热爱。

每个观众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到这种美是最重要的。这种美为观众提供一个远离工作繁忙、生活压力的平静港湾,是现代化尘世的避难所,充满了神性。展览叙事的当代性,促使观众更深刻地领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文化更替,而观众自身也参与和创造了这种文化更替。“江南生活美学”的实践吸引了不同年龄、族群的人们。传播知识,激励创新,是每一座博物馆的核心使命。

博物馆为实现教育、社会及经济目标努力提升公众服务,提升公众参与度。博物馆“参与度”含义广泛,不仅意味着观众人数增长,还意味着博物馆给观众提供沉浸式的、有趣的学习体验。“江南生活美学”开幕式的“封茶”仪式、书法秀和开放式酒具讲座,为观众提供尝试体验的新方法。台东县县长黄健庭在脸书上分享了展览的体验和收获,社交媒体促进博物馆提升可及性和公众参与性。观众参与各种展览活动,以保证博物馆与公众始终处于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情态之中,为彼此带来生机与活力,并催化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文化和新的精神。

结语

如何策划一个深受欢迎的境外展览?首先,阐明什么样的立场,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往往成为观看一个展览之前预设的问题。“江南生活美学”的策展理念是基于一种新的史观,即在今日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我们更愿意从观念的角度去认识“江南生活美学”。其次,如何在视觉语言和观念表达之间进行有意义的转换?不能仅仅把设计简化为展览的形式塑造,而要让叙述形式有机地和展览的载体与内容联系起来,说明每一件展品出现在展览中的原因。第三,阻碍博物馆与公众关系良性循环的核心问题是公众与博物馆在文化上、专业上的隔阂,因此关注受众需求需要落实在展览的每个细节中。在展览生产愈加制度化的今天,博物馆能否保持最高的质量,并对广大公众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激励性,的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本文改编自源于古典 再造当下——由“江南生活美学”展览策划引发的思考》原文刊载于《博物院》

本文改编自源于古典 再造当下——由“江南生活美学”展览策划引发的思考》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9年第2期(总第14期)。作者:蔡琴 浙江省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