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老子后,叹曰“深不可测也',可见孔子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又曰“朝闻道,夕死足矣'!可见孔子对“道'的仰慕,并发自内心地慨叹。孔子由于对'道'的高深难以有为,故,转而研究周易,作《易传》,本意是捧圣人衣钵而成名自己,却并没有研究透彻,以误传了误。后转,述而不作成《论语》,站在统治者立场维护奴隶制、封建制统治,受到了帝王的青睐被封为圣人。 孔子在周见到了老子。老子在送别孔子的时候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人以财物,有德行的人送人以言语。我不是富贵的人,只是窃取了仁德之人的名号,我送你几句话吧:‘聪明而又有洞察力的人常常感觉到死亡的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有见识又善于辩论的人常常遭遇困厄,那是因为他好揭露别人的阴暗之处。做子女的要心里想着父母而不是老想着自己,做臣子的要心里装着君主而不是老装着自己。’”孔子从周回到鲁国后,学生渐渐地多了起了。他从老子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至于道不同不相为谋,怕是后人的杜撰! 孔子见老子如见真龙“,即是评价,更是孔子见老子讲道后,如雷贯耳般的,真实内心感受。以及听到老子“道“论后,因老子“道“的博大精深,力透纸背的精辟,深刻论述,让孔子的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才发出如见“真龙“般的感慨。 老子《道德经》的论述,从宇宙万物,日月天地,社会人本,国家治理,为君之道,到自我认知修养……几乎无所不及。他的存在,和他的杰作《道德经》可以和西方的《圣经》相提并论。因此,老子是我国绝无仅有的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老子和孔子,道家和儒家,没有相同的“道”,无法“同谋”,犹如一位智慧老人无法和乳臭未干的小孩做思想上的朋友,而只能教导这个小孩、引导这个小孩成长。 二、孔子和老子交往密切、感情笃厚。孔子在思想境界上,虽然和老子相比较起来差远了,两者甚至不是“同道”的。但是,孔子毕竟不是一般的凡人,他是“圣人”,可以为王的人,所以孔子的思想境界也不是凡人能知其万一的。 |
|
来自: 昵称32229807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