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唐易老与终南捷径:读史说管理3

 瑞德阁楼 2020-04-10

说到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科举考试,其实科举考试属于后来者,在隋朝大业年间才正式施行,直到宋朝才取得绝对的主导地位。换言之,宋朝之前,科举制并不是人才选拔的主流,最早是贵族世袭,商鞅变法后是军功授爵,汉朝是察举制和征辟制,曹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些都是国家法定的正式制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盘外招”,唐朝时一般盛行在考试前给当朝权贵递条陈,也就是推送诗文,还有所谓的“斜封官”。

说到人才,我想起了几个典故:

第一个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是汉朝人,直到武帝时还是低等的郎官,武帝发现他很有才能,就问他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冯唐说文帝时喜欢用年龄大的嫌我小,景帝时喜欢用年轻的嫌我老,现在是真的老了。当然,有人考证说这是杜撰,真实原因是他太耿直了。李广名气更大,外号“飞将军”,出身军人世家,景帝时在平定七王之乱中有战功,后多次对匈奴作战,同僚多有因功封侯的,他则始终不能如意,最后因为误期又不愿意受刀笔吏之辱而自杀。汉朝对于封侯掌握的很严,因为有高祖的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立军功而封侯是汉朝军人一辈子的梦想,李广在同辈中似乎最有希望却一辈子也没有得到。

第二个是终南捷径和山中宰相。唐人卢藏用和道士司马承祯交好,卢藏用中了进士后求官不得,于是跑到终南山和司马承祯隐居,很快就被中宗征召,人称“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则拒绝做官。后来司马承祯奉睿宗之命进宫谈道说法,遇到了卢藏用,司马承祯说想退隐天台山,卢藏用手指着终南山说:“这座山里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何必远走他乡?”司马承祯说:“不错,何止是有趣,简直就是做官的‘捷径’啊!”这就是终南捷径这个成语的来由。古人隐居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不愿与官场之人同流合污,有人是因为官场失利;还有一种,是想借隐居抬高自身声望、提升身价,因为终南山靠着长安近,所以在终南山隐居的最多(现在好像也有不少隐士在终南山里修炼)。

隐居终南山的人很多,真正成为山中宰相的却是他们的前辈,也是个道士,就是著名的茅山道士的祖师爷陶弘景,南朝道教上清派的宗师,他和梁武帝萧衍是好朋友,萧衍称帝后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书问不绝,冠盖相望”,所以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还有一个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李泌,出身名门,幼时聪慧并通晓老庄之道,深得玄宗喜爱并和太子李亨交好,因为得罪了杨国忠而归隐。安史之乱起,李泌到灵武辅佐李亨登基但拒绝做官,于是肃宗称其为先生,遇到疑难问题就和他商量,“权逾宰相”,并特意保护过太子李豫(代宗),两京收复后又归隐衡山(为了躲避权臣李辅国)。肃宗死后又被代宗请出山,因为为人所忌,所以经常避祸地方但是有大事代宗必不远千里向他请教,太子李适也常与他交流。泾原兵变后,他又出山辅佐德宗,出任宰相并稳定了局势。

总结以上诸位的经历,有这样几点感悟:

一是要顺应天时。人的一生际遇,有很多不是个人才能和努力所能决定的,像冯唐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再比如汉武帝时的三位大臣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虽然汲黯最早出道,但是公孙弘和张汤后来官爵都在汲黯之上,汲黯对武帝感慨,“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这也是成语“后来居上”的来历。遇到发展环境不好,古代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说法,现在这就是跳槽的理由,当然,四十五岁之后就不要考虑了,“达则兼济天下,困则独善其身吧”!

二是要人尽其才。人才有不同的类型,领导者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个人也要有自知之明。李广名气很大,但是有两方面先天不足,一是情商不高,二是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平定七王之乱,他私下接受梁王刘武的封赏导致景帝不快;赋闲时被霸陵尉所辱,复出后就借故杀之。因为资格老,他不愿意接受卫青等后起之秀的指挥,而且没有大局观导致迷路失期。其实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他个人恃勇好斗,自负其能导致经常兵临险地。

三是要善于宣传。无论是终南捷径也好,还是私下递条陈也好,其实都是自我宣传的形式,其实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都这么干过。现代的我们,不必为是否自我宣传纠结,关键是如何宣传,如何塑造自己的人设。作为单位的领导,也要注意广罗贤才,很多埋头苦干的实干型人才可能很少有机会进入你的视野,就是有机会进入视野也可能擦肩而过。从这个意义讲,科举考试是相对公平的,当然,最好的形式还是赛马机制,问题是,赛道是否公平?

四是要广结善缘。真正的人才,更不要持才傲物,要学会低调做人。这方面李泌值得学习,他历经四朝,先后与杨国忠、李辅国、元载等权臣奸相共事却毫发无损。而且他和三代太子都是好朋友,在太子处于危难之时都出手相助,所以新君继位都想争取他的支持,获得他的帮助,这就实质上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时低头也是自保的无奈之举,陶弘景是道教宗师,但是梁武帝是佛教的粉丝,他也曾经被迫受戒,佛道兼修,忍下了一时之辱也避免了寇谦之的覆辙。

五是要勇于任事。中山先生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对于真正的人才,要勇于任事,在具体的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李泌经常不要官职,以白丁之身辅佐君王处理国家大事,明朝的姚广孝也是以和尚身份参与军机,他们两人因此都得以善终。其实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能够“逆天”,改变环境,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得了。

记得我参加工作时,有位尊重的老领导说,做工作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尽职,领导让干啥就干啥,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第二层境界是预判,领导想干啥就干啥,与领导合拍对路,能够留出提前量;第三层境界是谋划,影响领导干点啥,其实就是取得领导绝对信任后参与领导决策,最起码你说点啥领导会重视会思考。

世事如梦,好惭愧啊!

链接:苏轼的不合时宜与新旧对立:读史说管理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