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的量效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探讨(深度好文,可提高临床效果)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4-11


第 1417 期

作者 / 兰雨泽 朱向东 白雅黎 樊俐慧 宋宁 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赵馨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主要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松苓酸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脂肪酶、蛋白酶等。茯苓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肾经。功用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临床炮制方法有生用和制用(朱茯苓)等。量之于效,如日与晷,关系殊密。本文对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现代医家临床运用茯苓的用量及配伍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对茯苓的经方用量策略及炮制与用量进行了汇总,进而为茯苓临床合理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代医家常用茯苓配伍不同中药治疗蓄水证、水热互结证、脾虚湿盛证等,不同朝代剂量换算也不同,如东汉1两约13.8 g、宋金元1两约41.4 g、明1两约37 g、清1两约37.3 g。如五苓散(东汉《伤寒论》)中茯苓(十八铢约10.4 g)、猪苓汤中茯苓(一两约13.8 g)配伍泽泻、猪苓,治疗小便不利、身热口渴;参苓白术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茯苓(二斤约82.8 g;每服约0.53 g)配伍山药、白扁豆等,治疗(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脾虚湿盛证;暖肝煎(明《景岳全书》),茯苓(二钱约7.4 g)配伍肉桂、小茴香等,治疗肝肾阴寒证;半夏白术天麻汤(清《医学心悟》),茯苓(一钱约3.75 g)配伍半夏、天麻治疗风痰上扰证。

2 名老中医茯苓用量及配伍经验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2 李赛美:用茯苓配伍柴胡、枳实、党参等治疗中晚期糖尿病,茯苓用20 g;配伍桂枝、干姜、牡蛎等治疗寒热错杂证,如肝胆郁热合脾脏虚寒,茯苓用量为15 g;配伍法半夏、枳壳、郁金等治疗少阳证,茯苓用20 g;配伍补骨脂、菟丝子、紫河车等治疗月经量少,茯苓用15 g;配伍吴茱萸、砂仁、木香等治疗胃炎,茯苓用15 g。

3.3 黄煌:用茯苓配伍赤芍、牛膝、制大黄等治疗面部痤疮,茯苓用15 g;配伍猪苓、泽泻、白术等治疗高脂血症,茯苓用12 g;配伍白芍、丹参、石斛等治疗糖尿病肾病,茯苓用15 g;配伍桂枝、牡丹皮、芒硝等治疗习惯性便秘,茯苓用15 g;配伍枳壳、姜半夏、厚朴、苏叶等治疗眼睑板腺囊肿,茯苓用15 g。

3.4 马融:用茯苓配伍太子参、沉香、石菖蒲等治疗植物神经性发作的癫痫证;配伍生龙骨、生牡蛎、青礞石等治疗精神症状性发作的癫痫;配伍胆南星、冰片、青果等治疗失神性发作的癫痫,茯苓用10 ~ 14 g。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5 经方用量策略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茯苓的经方有33个,其中用8两的方剂有3个,4两的有11个,3两的有9个,2两的有3个,1.5两的有1个,1.25两的有1个,1两的有1个,0.75两的有2个,0.25两的有1个,其中4两、3两为常用剂量。按1两= 13.8 g计算,经方中茯苓用量范围为3.45~69.0 g。其中丸散剂,虽未言明具体剂量,但折算至每日服用量后亦属小剂量范畴。然诸汤剂皆为单日服用量,故2~4两(即27.6~55.2 g)为茯苓在汤药中常用剂量。

茯苓用量规律:渗湿利水、健脾和胃,用量多为2~4两;宁心安神,用量多为1.25~2两;利水而不致伤阴,用量多为0.25~1两。

茯苓常用配伍:茯苓配伍甘草,中气得充,脾运健旺,同奏益气补中、渗水利湿之功;茯苓配伍白术利水除饮,健运脾气而使水湿之邪得化;茯苓配伍桂枝,既能通阳化气利水又可温助心阳平冲降逆、交通心肾;茯苓配伍人参,增强健脾益气之功,使补而不壅,补中有利。

6 炮制与用量

茯苓分生用和制用,其用药侧重点各不相同。茯苓生用功效为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制用功效为宁心安神。生药多用于水肿、痰饮、热淋、呕吐,用量为10~15 g,制药朱茯苓多用于失眠、惊悸、健忘,用量为10~20 g。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水肿严重者宜重用茯苓,为30~45g。

7 总结与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