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残疾儿童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江苏省残联近年来多次下发针对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的政策文件。根据《江苏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免费服务实施办法》(苏残发﹝2014﹞43号)要求,江苏省残联还制定了各类别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服务规范,对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为智残儿童提供规范性的康复教育服务,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具体内容为: 一、服务对象和服务时间 通过资格审核并于每年3月份已录入省残联救助数据库的智残儿童。康复机构应提供每年不少于9个月、平均每月不少于22天、每天不少于6节课(3.5小时)的机构内康复。 二、服务流程 三、服务内容及要求 (一)登记建档。各定点智残康复机构应为初入机构的儿童办理登记建档手续。包括:儿童基本情况、心理卫生、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家长教养态度、儿童情绪行为观察等。并与儿童监护人签订康复协议。 (二)康复评估。主要对儿童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六大领域进行初次、年中、年末评估,评估要体现阶段性和动态化。 (三)制定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在康复评估的基础上,由康复评估人员、教师、家长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内容包括:康复重点、学习优势、未来发展潜能、残疾影响、建议对策、进班安置、家长建议与希望等。并根据儿童能力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 (四)康复教学。根据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安排并细化“月—周—日”康复教学活动,遵从智力残疾儿童的生理发育、认知程度和行为特征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的教学形式有: 1.集体课/小组课:每天不少于4节课,每节课不少于30分钟。采取综合主题课活动形式,从六大领域进行康复教学,康复教育目标考虑到每个儿童的需要,康复教学活动教案与个别化康复教育计划一致,有体现每个儿童进步的记录。 2.个训课:每天至少1节课,每节课不少于30分钟。针对儿童在集体课中的“短板”或特别的需要进行一对一训练,康复教育目标清晰具体、符合儿童发展需要,每次个训后要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记录。 3.运动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每天至少1节课,每节课不少于1小时。主要是对儿童大运动能力和感觉统合失调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4.社会融合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至少30分钟。重点是训练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接触和感受社会,以利于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能够让儿童亲近大自然,心情愉悦地健康成长。 (五)家庭指导。要想取得较好的、持续的康复效果,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作为智残儿童监护人,有义务配合康复机构做好智残儿童的家庭康复工作。康复机构应提供每周不少于1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家庭康复指导。并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工作,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至少1小时。(刘威)(作者单位:宿迁市亲亲宝贝特殊儿童康复服务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