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西方美学精神的两大源头: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章意率 2020-04-11
双希精神即“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恰如中国文化的源起十分复杂一样,西方文化的源头也非常庞杂。
但是,这并不是说各种源头因素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同样重大的影响。
比较而言,希腊和希伯来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源头,就像儒家和道家对中国的影响那样。
双希精神像一个巨大的钟摆,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文化的面貌。
美感当代哲学家巴雷特就指出,希腊人缔造了西方人的理性和科学,而希伯来人则创立了西方人的道德和信仰。
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根源,两者是相辅相成、对立补充的。
中文名 双希精神 
外文名 Hebraism、Hellenism 
源头 希腊、希伯来 
意义 塑造乐西方文化的面貌

简介
关于这一点,英国学者阿诺德写道:“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亦即我们强有力和值得赞誉特征是活力而非智力。……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这两种力量视作敌对力量,亦即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来划分这个世界帝国。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Hebraism)的力量和希腊精神(Hellenism)的力量。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世界应在两极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
在阿诺德看来,“活力”与“智力”的对立,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格局,它们实际上就是希伯来和希腊精神地化身。那么,双希精神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差异呢?它们如何塑造乐西方美学的风景呢? 在阿诺德看来,两种文明的基本精神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彼此对立互补的。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人被拯救”;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良知的严格性”。
阿诺德关于双希精神的概括把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命脉和逻辑,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很有启发性。后来,很多人顺着这个思路来探讨西方文明的源起,并把这一二元对立的格局更加具体化了。

小资料
希伯来精神与希腊精神
1.希伯来文化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就希腊文化来说,至少在它的两个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表达中,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
2.信仰的人是完整的具体的人。希伯来文化并不放眼普遍的人、抽象的人;它所看到的总是具体、特定、个体的人。另一方面,希腊人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发现了一般的、抽象的和没有时间性的本质、形式和理念。
3.对于希腊人,由此产生了作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踏上的通往智慧之路的超然性的理想。……希伯来文化强调的是献身性,是人充满热情地投入他终有一死的存在(既包括肉体也包括精神),以及他的子孙、家庭、部落和上帝。
4.对于犹太人来说,永生除了体现不可知和可怕的上帝以外,是一个相当可疑的概念。而对希腊人来说,永生则是人能够通过其智力可以随时达到的东西。
5.希腊人发明了逻辑。希腊人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是逻辑的动物;按更本原的含义则是人是有语言的动物。……在希伯来人看来,智力的状态是最典型地反映在约伯的朋友们愚蠢而又狂妄的唠叨之中,他们的议论从未触及到问题的核心。生活的终极问题发生于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深处,也就是信仰的最深处。
6.希腊人把美和善作为等同的东西或者至少是永远一致的东西来追求。事实上希腊人用一个单名“美的即善的东西”来表达美和善。阿诺德简洁地提及的希伯来人的罪孽感,是甚至人类存在的痛苦而又难以驾驭的一面,从而不能允许轻易地把善与美等同起来。



【哲学】西方美学精神的两大源头: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本文转载自新浪博客 

西方美学精神的两大源头: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如果说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源头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这两个源头,那么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也有两个,那就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
最明确指出这一点的是英国学者阿诺德,他在《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中指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照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的力量和希腊精神的力量。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世界应在两极之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注,阿诺德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的共识,现在人们普遍把希腊文化的精神和希伯来文化的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相辅相成的互补基因。 

古希腊:波厄多斯:《抱鹅少年》。马克思说,希腊是“正常的儿童” 
这两大文化精神各有特点,根据学者巴雷特的概括,这种不同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希伯来文化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而希腊文化中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希腊精神是一种抽象思辨的精神,他们最先苦苦追问的是一般的、抽象的和没有时间性的本质、形式和理念;而希伯来精神则总是着眼具体的、特定的和个体的人。由于希腊人来说,由此产生了作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踏上的通往智慧之路的超然性的理想。希伯来精神强点的则是一种献身性,是人充满热情地投入他终有一死的存在(既包括肉体也包括精神),以及他的子孙、家庭、部落和上帝。在希腊人那里,永生是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智力可以随时达到的东西;而在希伯来人那里,永生除了体现不可知和可怕的上帝以外,是不能达到的。希腊人创造了逻辑,他们相信人是理性的动物,逻辑的动物,或者说是语言的动物,“逻各斯”,语言、言说或者理性是希腊精神的本体和中心;而在希伯来文化看来,智力状态最典型的反应在约伯的朋友们愚蠢而又狂妄的唠叨之中,他们的议论从未触及问题的核心,生活的终极问题发生于语言不能达到的深处,也就是信仰的最深处。希腊人把美和善作为等同的东西或至少是永远一致的东西来追求。而希伯来人则有一种强烈的罪孽感,从而不允许轻易地把美和善等同起来。总之,希腊精神是一种智慧,而希伯来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活力;希腊精神缔造了西方的科学和理性世界,而希伯来精神则缔造了西方的道德和信仰世界。这二者的交互推进,塑造了整个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双希精神”对于我们把握西方文化的命脉和发展逻辑是一个简洁而深刻的启示。 
在美学上,这种“双希精神”的影响则是,希腊精神更多地形成了一种优美的精神,而希伯来精神更多地形成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希腊人在西方可以说是最早崇拜美的民族。正如德国艺术家温克尔曼所说:“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使美享受如此的荣誉。因此,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藏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注在希腊人中的这种美主要是一种优美,但这种优美又与知识、智慧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并不是简单的只是事物外在形态的和谐、尺寸和比例。从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对美的层次划分和对诗人的驱逐、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所是”与“美”的符合的界定以及“净化”的规定等都可以看出。这是希腊精神的结果。在希腊精神里,美是和至高无上的完善、尊贵和价值、真、善、自然等范畴紧密相连。
牛津出版社1998年版的《美学百科全书》里认为希腊的美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的:
1、美是超凡卓越的;
2、美超越了一切尺度和特征,和无限相关;
3、美被认为和诸神、自然、人以及人的作品(艺术)相关;
4、美与一切事物有关;
5、美涉及到特定的事物、形状、色彩、声音、思想、习俗、性格和法律;
6、美与善和卓越不可分离。这形成了西方具有内在理性价值追求而又具有生命健康律动的美学。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的:不久之前,希腊人还同当今大部分无知人士那样,认为光天化日之下的裸体让人觉得可耻和可笑,当克里特岛人和后来的拉楼第梦人把裸体应用于体操时,人们尽情地嘲讽这个新鲜事物。但人们也从中发现,把身体的某一部分遮掩起来,不如把他们裸露出来更为美妙,智慧揭示了美感,驱散裸体在人眼中呈现的可笑之处。希腊人就是这样的健康和明媚。他们的裸体雕像和他们的公民数目一样多,这是一个多么纯真而美丽的国度,难怪人们“言必称希腊” 

希腊雕塑:《胜利女神像》,从那飞升的梦想中看到希腊的纯真。 
而希伯莱人一直以来饱受战争流离之苦。希伯莱,Habiru,哈比鲁人,原意就是“从大河那边来的人”,辗转迁移而音变为Hebrew。部族因为族祖雅各“与神角力”而成为“以色列”Israel。当大卫所罗门的辉煌成为迷梦之后,他们成为“故国不堪”的“流亡在外的人”,犹太人(Jews)就是流亡无家的人。灾难深重的希伯来人对于一个全能伟大的“雅赫维”的信仰、对于走出苦难的坚忍,是一种主体无限力量的“异化”与爆发,这就是一种“崇高”。是一种对于无限的希求“。希伯莱人先后受到菲力士人、亚述人、加勒底人、波斯人、罗马人、埃及人的奴役,饱受精神的创伤,没有形成沉思的理性精神,而是形成一套自我拯救的理论,发展出魔鬼、来世、复活、最后审判一系列观念,形成了带有强烈宗教感、神秘感和超越感的文化。希腊人关注人的完美,而希伯来人则强调人的拯救;希腊人崇拜人自身,神也具有人的特性;而希伯来人则强调原罪,崇拜神。这种悲怆的具有某种异教精神的精神产生出一种崇高的精神。第一次明确提出崇高概念的朗吉努斯就引用了《圣经》的文字“要有光,于是有了光;要有大地,于是有了大地”来说明崇高的风格。黑格尔也说:“这种崇高,按照他最早的原始的定性,特别见于希伯来人的世界观和宗教诗。神是宇宙的创造者,这就是崇高本身的最纯粹的表现。”公元3世纪以后,希伯来精神的《圣经》和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和西方世界主要的宗教。它的精神深深影响了西方的道德和信仰世界,对西方人的审美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与中国文化是不一样的,对于中西文化之差异,前辈学者做了这样的比较: 
学者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李大钊 自然的 人为的 
安息的 战争的 
消极的 积极的 
依赖的 独立的 
苟安的 突进的 
因袭的 创造的 
保守的 进步的 
直觉的 理智的 
空想的 体验的 
艺术的 科学的 
精神的 物质的 
灵 的 肉 的 
向天的 立地的 
自然支配人间的 人间征服自然的 
杜亚泉 静的文化 动的文化 
林语堂 主 静 主 动 
主 守 主 攻 
重直觉 重逻辑 
重安身立命之道 重格物致知之理 
韦政通 重主体(能) 重客体(所) 
道德心 认知心 
道德文化 科学文化 
重直觉 重理智 
重内心体验 重客观成就 
圆而神 方以智 
重文化之统 重文化类别 
陈独秀 家族为本位 个人为本位 
重血缘 重法治 
安息的 战争的 
梁漱溟 意欲的调和持中 意欲向前要求 
当然,这些看法不并不意味着绝对真理,但是它确实看到了中西文化中某些不同的地方。这种不同也导致了中西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