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也许讲了这些历史,同学们就会好好学了吧……》一文评论的反馈(点击标题可直接阅读) 昨天一篇文章,可算是让小编丢尽了人。“唐代创建了科举制”这种错误竟然让自己端到了各位历史老师的面前,可谓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然后被刀砍到了。 为了赔罪,小编决定再写一篇科举制的文章,算是将功补过,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从那个错误讲起——科举制究竟何时创立 就如各位老师批评的那样,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科举制的创建应在隋炀帝在位时期(604-618),准确地说,应该是大业元年(605)。即《唐摭言》中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各位老师援引可用更为“正式”的《通典》: 炀帝始建进士科。又制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其功德行能有昭然者乃擢之。 不过,已逝历史学家韩国磐先生曾有不同看法: 按《旧书》六六《玄龄传》:‘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羽骑尉是何等官,我在《隋书·百官志》还未检出,吾人须注意‘本州举’三字,本州举而即可授官,与后来考试权在中央进士科显有不同,大约进士科经过炀帝一回改制,名则同而实质不同也。 ——《历史教学》1955年第2号 也就是说,隋炀帝也只是改制而已,科举制度的出现可能是在隋文帝在位时期,当时进士的选取标准也不一定和后来一样。宫崎市定在《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认为科举制始于开皇七年(587)。美国人迈克尔·哈特在写作《世界100 名人排行榜》,也是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在名单中列出的第82名——隋文帝的主要政绩之一,便是说他创立科举制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 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对这种说法做出过辨正,认为“科举”一词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科举是将“科”、“举”二字分开理解,即分科举人,这种含义的“科举”在汉代便已出现,即文献中“甲科”、“四科”、“贡举之制”各类提法,而狭义的“科举”则是隋炀帝时创立。刘老师用来反驳韩国磐先生的依据是,时任左补阙薛登于天授三年(692)上疏谈及进士科,他认为: 薛登弱冠时去房玄龄逝世仅20 年,对赫赫有名的唐初名相房玄龄的科名出身应有所知。假如进士科真是隋文帝时所建,房玄龄真是开皇中进士,在初唐时应是广为人知的,薛登就不大可能会说炀帝置进士等科。 ——《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这便是通过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分析来推测事实真相了,也能让人信服。 不过在表面上,小编还是要“狡辩”一下的,其实近现代一些研究教育史的学者把“科举”的标准严格化了,比如俞大纲(1908-1978)就认为“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为定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也就是把“投牒自试”这种不限士子身份的规定作为科举制的开端。何忠礼则认为具备“士子应举允许‘投牒自进’、一切以程文定去留、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三个特点才算是正式的“科举制”,因此也把科举制的开端定在唐代。小编一直认为这个说法有些道理,于是就把基础知识忘到脑后了,确实该打…… 虽然唐代创立了(划掉)继承了科举制度,但不得不说,在当时科举并不能为那些渴望改变社会阶层的士子提供太多机会。 与科举制度并行的,还有荫补制,据《旧唐书·选举制》描述,这种子凭父贵(甚至是祖父、曾祖)的具体规定是: 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 一品官员的儿子可以直接担任正七品的官员,比新科进士的待遇都高。唐玄宗李隆基宠信的家奴王毛仲则更是特殊。他的儿子刚出生三天,玄宗便赐其五品官。只是王毛仲实在不像话,要求赐其子三品官,结果彻底失去了玄宗的信任。 从统计数字上来看,应举士子最后考中进士的人数也并不太多: 对于开元之后每年“多则二千人, 少犹不减千人”的应选规模,科举提供的机会实在不多。另外,由于纳卷(考生提前将自己的文章送至主考官处)和糊名制度应用不足,录取当中的不公平现象也广泛存在,这使得一介平民进入官场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直到中晚唐,考中进士科的士子也大多是贵族子弟,单纯的布衣百姓不多。这种情况直到宋代才有所改变。 在此感谢“蝶恋花”老师首先指出昨天文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岑仲勉:《隋唐史》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杨荫楼:《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及流弊》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