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证对应思路——胡希恕

 小兴安岭人家 2020-04-11

中医发展科研思路

1965年卫生部指示中医要摘急性病研究,胡老听后非常赞许,说中医本来是擅治急性病,不知道近几年怎么搞的,惟有西医治急性病,慢性病找中医,

把慢性病都推给了中医,这种状态早就应该改变。因此,与各位老中医一起, 积极出席科研会议,为中医科研献计献策,并提出突出中医辨证论治治

疗急性病。但是当事者采用的方法,是固定处方,观察疗效,这是附和西医思维方法的,时尚于国内外, 许多会议、杂志予以报道,许多人也就慢慢

被感化,默许这种"科研"。伹胡老从不改初衷,不认同这种科研方法,当听说一老年人患肺炎用发汗药,当汗出四逆时仍不换方,终致休克死亡,便忍

不住了,说:"这哪是搞科研,发展中医,这是在消灭中医!"。听后使人惊讶。有一次我们把一篇胡老临床经验送杂志社发表,编辑认为内容很好,但

要修改,按一方经治例数统计疗效,胡老听后就很生气地说到:"那改成什么都不是了,不发表了!"当时我们听后认为胡老有点偏激、死脑筋。可是持

这种看法的大有人在,傍观者清,外国人说得更尖锐,如德国慕尼黑东方文化大学教授波克特,他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多次来中国考察,他看

到中医的病历,写的主要是西医的内容,一些医院的中医科室,不是在地下室,便是在墙角一倒,因此他认为中国的中医状态是:"西医在消灭中医,

中医在自相残杀。"乍听觉得言过其词,中国近代的中医发展,国家重视,中西医结合国家提倡,成绩有目共睹,何以这样大放厥词?实际胡老也好、

波克特也好,他们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他们所指出的存在问题是一个,即科研思路问题。也即中医发展思路问题,发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不能舍弃

中医原有科学精髓。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不论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皆各有千秋,其发展象大海中之船,都必经波浪、周折,要达预定的彼岸,

必须随时调整其航向。科研思路是在发展中、争鸣中求得正确。这里当提示的是:"越是民族的,它越是国际的",当深思。

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初跟随胡老抄方,常听胡老说:"这个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个肝炎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见其方总是原方原

剂量,很少加减,疗效却很好。感到很竒怪,于是请教胡老,胡老笑曰:"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当时因习惯于用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故对其言不理

解。胡老看透了我的心思,因此常利用星期天给我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其方剂的特点、适应证,这样渐渐有所领悟。

在《伤寒论》中第34条"桂枝证''、第101条"柴胡证"等,有以方名证的范例,因此,方证是《伤寒论》的精华。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体会到,不

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也就是说,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例如八纲和六经,虽然是辨证的

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制定施治的准则,但在临床治疗、确保疗效上,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来说,若已辨明为太阳病,其治疗原则是用汗法,

但发汗的方药是很多的,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当然不是,中医辨证,不仅是辨八纲六经而已,而更重要的是, 还必须通过它们辨方

药的适应证。如太阳病治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更具体地讲,除太阳病的特征外,还要详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选用恰当、有

效、适应整体的发汗药,这样才能有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即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则宜用桂枝汤;若无汗、身体疼痛、脉紧而

喘者,则宜麻黄汤;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則宜用葛根汤;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用大青龙汤。这些方剂,

虽都属太阳病的发汗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不恰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

证。这即《伤寒论》的方证对应的理论和经验。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故胡老称"方证是八纲六

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经过胡老的熏陶,逐渐熟悉了方证,在临床治疗上获得了很大自由,临床疗效有了显著提髙,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方证的意义。如曾治一婴儿,感冒后只

喝水不喝牛奶,家属很着急。西医检査治疗无效,转中医治疗。先以停食着凉给服至宝锭、保赤丹等不效;又以脾虚服健脾汤药,治疗月余不效。诊得

其脉浮数,荅白润根厚,又症见易头汗出,饮水或喝牛奶后常呕吐,一看便知此是五苓散证,予服一剂,汗止、吐已,但仍不爱喝牛奶,因尚有嗳气、

腹胀等症,知此时为茯苓饮证,随予服两剂而痊愈,转而一天能喝四瓶牛奶,其父母甚是感慨,立志要自学中医。又曾治一日本留学生,咳嗽二月余,

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而剂量、药味越来越多,视其方多为养阴清肺之剂。诊时症见咽中干、不思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舌苔白润,脉沉弦。此

证首辨六经当属少阴,再辨方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仅服一剂而解。

"执一法,不如守一方",这是充分认识到《伤寒论》的方证辨证的重要性。方证较之证型更为直接,它具有定性、定量和实践检验性质。古今不少人看

到了方剂和证间存在着―定对应关系,重视了证和方剂间关系的研究,诸如孙思邈、柯韵伯、方有执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值

得我们在他们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