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札记 l 欧洲近现代文明发展的宏观思考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欧洲近现代文明发展的宏观思考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

文艺复兴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宗教改革中人们对于神学体系、政治化的教会重新认识,受众范围也从知识分子扩散到普通民众。路德原本讨论意味的论纲为神罗地方分裂主义、民族教会、革命者所利用,赋予了激进的色彩。新教与旧教的区别不在于教义本身,更多是在处理政教关系、独立性、教会权力和财产的分割上,新旧分布还具有地域上的明显分界,也要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宗教战争的最终结果是政教分离、民族国家、国际关系、民族语言的发展。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产业革命因思维方式的转变而出现。思想革命表现在人的思维从信仰转变为科学。启蒙本来含义是指一种思想成熟的状态,这不是一场革命可以直接达到的。同时要求要有自由的环境来发声,人以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和批判现实。

启蒙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法国的理性主义。对于民主的理解,不仅包括制度保障,还有一种精神。后现代主义旨在去中心,但又要避免自己成为新的权威,存在自相矛盾的因素,但共性在于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当然结合国情而言,我国远远未到反思现代的阶段,启蒙还在进行时。对于理性和人性之间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的,理性根本上是符合人性原则的,代表了自由基础上的一种秩序吧。

十七、十八世纪是资本主义成熟时期,主题从战争转变到了革命,以英法为典型。革命,无论是技术产业革命还是政治革命,都需要前提条件的积累,才能发生质变。能够实现从改进到突破的发展,关键在于知识的增长能否不受政治和道德伦理的干预,换言之知识分子的独立身份,中国的士,往往与仕联系在一起,是科学发展起来的否定因素。

法国专制皇权与思想自由的沙龙、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虽有改良的动机,但囿于贵族与君主合作的制度,最终发生了大革命。对于大革命,思想界伯克与潘恩持有不同看法,对于自由边界、信仰自由、人权的争辩,或出于民族国家立场,西方政治思想、普世价值观便在各种文献中继承发展。

16世纪起欧洲近代化加速,在各方面完成了从传统王朝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而商业的发展、技术的准备为大航海时代提供条件,世界各部分不再孤立,大洋连为一体。在此过程中体现了欧洲文明在陆上、海上向外扩张的动势,即资本的扩张性、“白人的责任”,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开拓。此外,对于殖民的定义,纠正了我原先的观念,更准确来说并不具有价值判断的含义,只是新移民在人数上取代原先主体的过程,最为成功的欧洲殖民地是北美,取之于欧洲,又反过来影响欧洲。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三者有继承借鉴的因素。而美国特色在于缺少哲学思辨,注重实用、政治化来处理问题。英国对印度的政治统治则不能算作殖民。在评判殖民时,不可否认它的历史合理性,一方面破坏了当地原生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将其带入了近代化,传播了文明。东印度公司是官方色彩的殖民统治机构、主权实体,海外扩张的工具,对印度带来的影响更突出了印度原有的社会阶层的断裂。

就日本而言,不能归于儒家文明,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近代脱亚入欧体现了民族择优性,完成社会转型。俄国动摇于东西方之间,各种文化影响比重大小有所不同,重心在欧洲。

16-19世纪欧洲社会的转变是渐进的过程,革命世纪积累的结果。在哲学上呈现了纯理性、逻辑向经验转变的趋势,逐步接近纯哲学发展的顶峰,新发展需要打破学科壁垒。

所谓东方西方也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西方同源形成了一个大西洋体系,东方则不同。

如今马克思学说所期望的结果尚未显现,资本家工人阶级矛盾被阶级妥协、合作所取代,阶级界限模糊,而跨国公司则成为了超国家的力量。

20世纪正如霍布斯鲍姆写的极端的年代,科技、物质文明的进步带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和不安全感。军事工业联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间,各国寻找各自的出路,践行19世纪政治理论,即成了政治理论/执政的实验室。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是三条主要的道路,当然也存在改良、修正的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二战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联手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其实 社会主义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资本主义的弊端所在,并且依靠高速工业化和专政作为基础。冷战大背景下,意识形态将世界分裂为两部分,中间地带国家则受其辐射。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理论、制度、建设的实践都需要摸索,一旦优越性或信仰体系的崩溃就导致了阵营的解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修正中,来匹配时代的变化,世界革命、意识形态之争的主题在淡化,两种道路的趋同并非均等,而是更倾向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特征主要是为了保留政治生活中公正平等论点的理论支撑。

德国问题是日耳曼民族问题,作为中欧强大的力量,影响欧洲的分合,不是以哲学拷问世界就是以战争拷打世界。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思想经济的繁荣与政治上的分裂极不匹配,缺乏国家的概念,而只有民族的概念,其民族特性也分为两极:一方面是崇拜铁腕人物,另一方面是平民的民族主义。希特勒的上台是理性的德国选民用选票所选出来的,也可以看作是,德国当时选择的一条出路,在经济上满足了选民的需求,迎合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合理性。

再说欧洲统一的传统,不仅是人为的结果,也是践行欧洲政治家例如:罗马帝国、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希特勒建立第三帝国试图统一欧洲不断实践的结果;在文化上的依据是西方文明的同源异流,但同中有异,其个性就是民族意识,欧盟的东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建立世界政府的尝试。但也有一种说法,欧洲的统一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其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无法长久维持一个超国家的联盟,而是以文化作为单位,欧盟的建立是以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法律传统被普遍接受为基础的。

20世纪尽管哲学发展到了顶峰,但其进步之处在于对于例如妇女问题这些边缘问题的关注。中国不能盲目地追求理论上的新颖,而忽视了现实,追求超阶段的后现代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区分对待原旨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否是斯大林时期对原意的曲解,同时不能局限于西马,应当广泛吸取东西方文明的优秀之处。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西洋文明体系占主导地位,东方文化从属于西方并非出自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而是对现实的承认,对超阶段论断的驳斥。陈老师的世界文明历史观有两条线索,其一:现实层面的世界是多变的,时间、地点、人物会引起条件的变化,但精神层面即黑格尔所谓的世界精神是永恒的,因此“历史是精神的历史”,理性、自由、正义这些精神原则放之四海皆准。欧洲的文化传统不断发展完善,增添新内容,从科学思维、自由民主理念的生成,不断向前发展,不同于中国文化传统向后看。因此欧洲文明是近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现代性离不开欧洲路径。那么了解欧洲应当从三史、三科入手:通史、思想史、艺文史。中国文化固然如新儒家所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缺乏现代因素,根本原因在于抽象继承的道德内涵无法解决现代化的困境。欧洲精神之民主科学经过实验科学、实证哲学、理性哲学、古典哲学的发展结合,成为每一世纪重大思想解放运动的主题,荷兰、英国经验在法国、北美运用、完善。自由主义在19世纪国际关系剧烈变化的表象下带给社会以现代性改造,包括现代的制度和新思维的人。个人主义、法律、平等、自由精神加上民主制度成为普世的价值追求。

让历史走入人心

用教育启迪人生

记得这是一个有理想的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