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质投稿|百家争鸣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历史核心素养构建《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山西临汾乡宁县枣岭中学丁俊伟

一、明确课标:

1、知道孔子和老子;

2、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活动建议:

收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说说其中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通过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了解轴心时代的背景。渗透成语故事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和卧薪尝胆等揭示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社会变化成为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壮大,官学下移和士阶层的家国情怀与自身价值实现的前提的背景。

2、历史解释——对立转化和顺应自然。通过对塞翁失马故事的分析,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对立转化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前提是战争状态,指导人们应对战争的策略。

3、通过表格归纳老子的信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4、孔子与老子,通过实物史料明白二人之间的关系。

5、孔子的主张,通过马棚失火、苛政猛于虎、《论语》节选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不被当时接受的原因也是战争,以及孔子学院开设分析该思想对当今社会产生的的价值,孔子儒家思想在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继承与创新,以荀子的主张最能说明问题。

6、通过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

7、诸子百家思想被统治者采纳,重点分析墨家——墨子救宋和商鞅变法折射的思想主张,并形成百家争鸣是各家学派之间相互辩论、吸收借鉴的产物和历史现象。商鞅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证明了诸子百家之间相互吸收的品质,从而理解百家争鸣是思想史上的高峰。

8、通过战国时期《改革变法、合纵连横大事年表》理解历史的选择。

9、唯物史观客观评价百家争鸣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0、通过练习明确本课的重点及感悟孟子“大丈夫”的品格。

11、揭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小编:大鱼(周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