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8|轴心时代:为什么古代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丹儀 2023-10-27 发布于湖南
轴心时代: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古代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11分47秒
信件朗读者:宝木

丹儀,你好。

我是吴军,欢迎你加入这次世界文明的探索之旅。

上一周,我们告别了专栏第一季的内容。从今天这封来信开始,我们正式进入到这一年第二季度的课程学习——轴心时代与古典文明。

这封信的开始,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第一季最后一部分的内容。从大约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00年,在环地中海的很多地区,特别是古希腊地区,出现了一个历史断层。青铜文明终结了,然后是300年左右的文明大倒退,文明的痕迹消失不见。

大概在同一时期,古代中华文明虽然没有出现这样的断层,但是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也终结了。

等到了公元前800年,文明再次出现,这时就已经是铁器时代了。再往后,从公元前800年起到大约公元前300年的这500年间,欧、亚、非大陆从东方到西方的各个文明地区,不仅在经济领域超越了之前的青铜文明,而且在文化上也全面繁荣。世界上主要宗教背后的哲学都是在那个时期同步发展起来的。

在这一时期,位于欧亚大陆东方的中国,产生了诸子百家的学说,特别是由孔子和老子奠定的儒家和道家学说,对整个东亚文明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古印度,沙门思潮出现,发展出了多个宗教流派和哲学流派,其中尤以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成就最大。在古波斯,琐罗亚斯德(也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创立了拜火教,其教义中关于善与恶的思想又影响到犹太教和后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

拜火教后来一度也传到了中国。在中东以色列地区,犹太教的先知,耶利米、以斯拉(Ezra)和尼希米(Nehemiah)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他们把犹太民族彻底变成了信仰一神教的民族,其中,以斯拉(Ezra)和尼希米(Nehemiah)还主导重建了耶路撒冷并且恢复了犹太人的地位。在古希腊,产生了众多的学术流派。毕达哥拉斯的出现标志着基于理性主义的科学诞生了。随后,古希腊又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哲学家。

在幅员上万公里的范围内,这些大思想家同时出现在各个文明中并非偶然,而是在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特别是铁器出现之后,人类开始深入思考精神层面问题的结果。对于这个现象,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轴心时代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它奠定了今天全世界各个文明的底色。

作为轴心时代的第一讲,我先带你过一遍轴心文明出现的历史大背景。这一次,我们按照地理的顺序,从东往西讲。

首先是古代中华文明。

古代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多哲学流派,和周王朝的衰落以及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密切相关。周王朝虽然号称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足有800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周王朝统治全国的有效时间并不长,不仅比不上被它推翻的商王朝,而且也比不上后来的很多王朝。

从周武王建立西周算起到周昭王死于南征,这100多年间周王朝就遭遇了三次南征的惨败,国力被严重削弱。此后,周王朝的南方就有了一个和它并立的统治集团——楚国。到了公元前9世纪,周王朝更是陷入了全国性的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虽然周王朝后来又经历了短暂的中兴,但是王朝衰落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了。

从周宣王开始,周王朝遭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到了周幽王时期,对外战争接连失败,再加上自然灾害不断,周王朝内部诸侯的矛盾加剧。终于,在公元前771年,周王朝被灭国了。随后,周太子在诸侯的拥戴下复国,史称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进犯,周平王不久放弃了镐京,东迁至洛阳,史称“平王东迁”。

从此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周王朝在东迁之后威信不复存在。虽然,周平王一开始得到了强大的诸侯国郑国的辅佐,但是后来因为周平王宠信他人,导致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开始恶化。周平王为了缓和与郑国的关系,与郑庄公相互交换世子作为人质。在历史上,这一周郑交质事件,成为了周王权崩溃的标志,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开始。

周王朝衰落之后,中原王朝通过周礼所确定的秩序也逐渐消失了。这时,整个社会就需要新的思想来填充“礼崩乐坏”后,中华文明在思想和文化上的空白。与此同时,周王室的王权衰落之后,各个诸侯国,或者为了争霸,或者为了生存,开始向全天下招揽人才。贵族垄断的政治体制被打破,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下层贵族,甚至庶民也能够提出自己的思想和政见,参与到政治决策之中。

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在诸子百家中,老子和孔子是最出名的两位,我们今天先讲讲老子。

历史上对老子的身份和生平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按照《史记》的记载,老子大约活了100岁。这个记载的可信度存疑,不过根据老子比孔子年长的事实,老子应该是公元前6世纪的人。当然,比老子扑朔迷离的生平更加重要的,是他的留下来的哲学思想。

相传,老子不忍见周王朝衰落,同时也是为了避祸而西出函谷关。在那里,他被守关的“关令”尹喜拦了下来,请教周礼。老子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关而去。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围绕道展开的辩证法。所谓“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演化运行规律,它控制着事情的成与败,世界万物的有和无,生命体的生和死。老子说的“道”,跟近代欧洲人讲的自然法则有类似之处,它不是人为的。老子认为,任何人做事都要符合“大道”,需要“顺其自然”,特别是在政治上,讲究无为而治。老子对于理想社会也有描述,他在《道德经》第80章中讲,“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你可以发现,这和西方后来的地方自治有相似之处。

另外,老子不主张用人为的法律来管理社会。在他看来,当一个社会要用法律时,说明大道已经废弃了。因此,一个好的社会,会自动遵循自然的法则,就是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后世很多王朝(特别是西汉)在建立之初,都采用了老子的治国理念,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不过分干涉他们的生活。

在哲学上,老子讲究辩证法,我们都知道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福与祸之间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福中包含了祸,祸中也会变成福,它们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又能相互转换。

在为人方面,老子主张素朴和稚拙,这是最重要的美德。因此他主张大丈夫应该“处其实,不居其华”,也就是心存朴实,不流于虚华。当人原本的自然淳朴美德丧失了,就会出现世人的罪恶和虚伪、六亲不和睦,国家昏乱等丑恶现象。在老子看来,当世间需要讲仁义时,恰恰说明没有了仁义,出现了忠臣时,恰恰说明国家乱了。于是他讲,“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周王朝衰落后国家的失序。作为一个了解历史的史官,老子对于当时的现实有切身之痛。于是他根据自己对历史和政治的理解,提出了相应的主张。这种情形在后来的古希腊也出现过,柏拉图写《理想国》的背景和老子写《道德经》时的背景非常相似,他们都是通过著作阐述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的地位非常崇高。《史记》中就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道的故事,孔子本人对老子也是非常敬仰的。

在随后的两千多年里,老子的《道德经》在不同的时代反复被世人研读,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同时,一些统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践行老子的政治理念。在近代,随着全世界文化的交流,《道德经》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传到世界各国。据统计,《道德经》是中国古籍中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哲学类作品。

老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是辩证法,也被人们看成是东方式的思维,它和西方一些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很多西方思想家会从老子的思想入手了解东方文化。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道家学说和道教是两回事。道教起源于汉朝,比老子生活的年代晚了六七百年,只不过道教在兴起时奉老子为鼻祖,后人才会将二者搞混。

总结

这一讲我为你总结了轴心时代概念的由来。而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的周王朝正处于衰落之中。礼崩乐坏加上诸侯国崛起的背景下,下层贵族和庶民都得到了发挥自己见解的空间,也在思想上产生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老子思想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在哲学上,老子讲究辩证法,在为人方面,老子主张素朴和稚拙。老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道德经》在随后的两千多年历史里不断地被解读、翻译,成为被翻译语言数量最多的哲学作品。

吴军

请你检索下一老子的思想,请你说说老子的思想中,对你来说启发最大的是哪一点?欢迎你给我回信,分享你的看法。

明天,我们聊聊孔子。

我是吴军,我们明天见。

顺问冬安

划重点
添加到笔记
1.轴心时代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它奠定了今天全世界各个文明的底色。
2.郑交质事件,是周王权崩溃的标志,也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开始。
3.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围绕道展开的辩证法。
写笔记划线删除划线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