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印度之吠陀时代

 新用户56909953 2020-04-11

第二章  古代东方(3)

古代印度文明(南亚)

——图片来自聊城大学陈德正老师《世界古代史》课件

吠陀时代(前1500-前600)

1.吠陀和雅利安人

(1)吠陀的概念

Veda,“知识”、“智慧”

神圣或宗教的知识,它是包括大量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咒语的汇编,多人口头编撰并时代口传下来

吠陀文献分四部

①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反映的时代,最古老,编撰于前12C-前19cC

②后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产生晚,逐渐出现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图片来自复旦大学欧阳晓莉《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课件

(2)雅利安人

吠陀文献的编者自称,意为“高贵的人”,属印度—欧罗巴语系,《梨俱吠陀》中称对手(土著居民为)“达萨”(达休),歌颂战神因陀罗战争不断

前2000年代上半叶,游牧民族大举移民,其中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

2.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时代)

前1500-前900

印度河上中游,横河上游——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的最初阶段,氏族部落开始解体(民主制)

(1)经济生活

①雅利安人原为游牧部落,以畜牧业为主,定居后学会木犁、木耕、灌溉,种植小麦、大麦

②手工业一定发展(木匠、金属匠、金银匠)

③商品交换已发生(牛、金属或装饰品)

(2)社会生活

战争频繁开始在雅利安、达萨间进行,后在雅利安各部落→贵族权力、财富增多→不平等

①氏族部落组织仍存,噶那、贾那(部落)——维什(氏族)——哥罗摩(村)——家族

男性家长主导,但女性基本与之平等,最古老的会议为“毗达多”(保持较早期传统,全部成员都可出席讨论,产品分配、军事、宗教、祭司)

 另有两种会议,“萨巴”(部落长老会议)、“萨米提”(部落成员会议,成年男子即战士参加,军事首领“罗阇”主持),两会议与军事首领构成权力机构

②私有制逐渐发生:各家族拥有、耕种,但“基里亚”夹在各家族份地间,随着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出现→经济发展使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及雅利安人内部间争财富、土地,战争频繁,阶级分化加剧,奴隶渐增。除战俘外还有因债务、赌博为奴,达萨或达西从“敌人”变为“奴隶”。

  奴隶从事农、手工业、畜牧业等辅助性次要地位,自由氏族部落成员为主要劳动者

末期开始出现等级划分现象,但尚未固定不变

图片来自复旦大学欧阳晓莉《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课件

3.后期吠陀时代 (前900-前600)

雅利安人分布整个恒河至纳巴达河

(1)经济:

①早期吠陀时代晚期开始出现铁器,后期推广(黑色重金属),开始恒河中下游

②农业:卧式梨,开始有灌溉系统,畜牧业有一定地位(牛),增添水稻、棉花

③手工业:劳动分工尤其是手工业内部分工多样化,反映存在剥削者、劳动者区分

④商业:交换发展,商业开始兴起,兼用以物易物、付偿购物,黄金、高利贷

(2)种姓制度(瓦尔那制度)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首陀罗

(3)国家的发生:因阶级、阶级矛盾发生发展,罗闍从军事首领变成世袭君主,依靠贵族、官吏辅佐,开始神化,但远非专制君主,理论上仍由选举产生,须遵守法律,可被罢黜、重选、复位,萨巴,萨米提仍存在以限制王权,但作用愈小

 因部落发展不平衡,刚从部落转变而来的国家一般很小,数目很多,前7C,古印度的北部从印度河上游到恒河中游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国家。

编辑:王伦立 殷晓彤

负责:周六、周日


一起加入我们吧~

历史学科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