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东方(2) 古代西亚诸文明(前亚)IV 五 、波斯帝国 1 波斯帝国兴起前的伊朗 伊朗高原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也是较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之一。 前3千年:西南部兴起埃兰王国 埃兰王国(前3千纪-前639) 埃兰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伦河流域,他们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前3千纪,埃兰人建立国家。前1176年,埃兰国攻陷巴比伦。同阿摩利人一起灭掉乌尔第三王朝并将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作为战利品带回。 前1176年,埃兰国攻陷巴比伦。同阿摩利人一起灭掉乌尔第三王朝并将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作为战利品带回。前639年,埃兰国被亚述人所灭。亚述帝国灭亡后,它成了米底王国的一部分。 恰高·占比尔:埃兰王国圣城的遗址,位于伊朗国家的南部省区,建于前1250年,1979年5月9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前2千年:与波斯人同属印欧语系的米底人定居于伊朗高原西北部 米底王国(前672-前550) 前2000年,米底人定居于伊朗高原西北部,曾臣服于亚述帝国 前672年,成为最早反抗亚述人统治的民族,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米底王国,都埃克巴坦那 米底王国曾征服波斯人的各个部落,并与新巴比伦联盟,灭亚述,进攻小亚细亚,成为强国 前6世纪中叶,波斯兴起,米底王国被消灭 2 波斯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波斯人与米底人同一时期来到伊朗高原,定居在伊朗高原西南部靠近波斯湾的地方。在兴起前曾臣服于米底人。 前9世纪,组成以阿黑明尼德氏族为首的部落联盟。 建立 前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定都帕塞波利斯。 前550年,居鲁士带领波斯人反抗米底获得独立,建立波斯王国。并消灭米底王国扩大波斯的统治范围,登上世界史舞台。 扩张 前547-前546,击败小亚强国吕底亚及小亚西海岸各希腊城邦。 前546-前539,先后征服东部伊朗和中亚各地区,统治范围在东方接近印度河流域。 前539年,居鲁士向西征服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原属其统治的腓尼基、叙利亚、巴勒斯坦及阿拉伯都自动归降了波斯人。将被囚的犹太人放回耶路撒冷使其重建国家。 居鲁士取胜之后,继而花费了几年的功夫来巩固他的统治,重新组织他的庞大帝国。随后他又率军向东北进发去征服马萨格泰人,但是却在公元前529年进行的另一次战斗中败北,居鲁士——当时世界上曾出现过的最大的帝国的君主——身亡于疆场之上。其子冈比西斯继位。 前525年,冈比西斯征服埃及。 至此,波斯版图已包括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巴勒斯坦、埃及、伊朗高原、及中亚的广大地区,形成一个横跨亚洲、非洲的大帝国。 3 大流士一世的统治 高墨达暴动 冈比西斯二世继位后将兄弟巴尔迪亚杀死,他的暴政不得人心,国内矛盾尖锐。 高墨达以巴尔迪亚的名义称王,发动政变,得到波斯人、米底人等各地人民响应。 冈比西斯在回程途中神秘死去。 出身阿黑门尼德氏族的大流士等七个贵族,在米底杀死了高墨达及暴动的主要成员。暴动历时7个月(3月至9月)失败。 大流士在镇压高墨达暴动后当上国王。 ![]() 据《贝希斯敦铭文》说,在大流士夺得王位后,曾两次爆发反对大流士的起义。起义规模很大,参加者不仅有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也有波斯人。大流士残酷地镇压了这些起义。其过程被用三种语言(古波斯语、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埃兰语)刻在贝希斯敦山崖上,故称之为《贝希斯敦铭文》。 ![]() 图片来自复旦大学《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课件 前517年,波斯征服印度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使马其顿称臣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 强盛时期的波斯帝国 大流士一世改革 背景 帝国版图辽阔,民族成分复杂 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家机器薄弱 目的 巩固君主专制统治和对被征服地的统治 内容 ![]() 政治: 加强王权,确立君主专制 将全国划分若干行省; ![]() 军事: 划分五大军区,建立军区制 加强近卫部队建设 ![]() 经济: 统一铸币制度和度量衡 修建驿道,开通运河 实行定额贡赋制和贡税承包制 ![]() 宗教: 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对各地原有宗教实行宽容政策 评价 加强了帝国的中央集权与军事实力, 促进了经济发展, 扩大了与西亚各地的文化交流, 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4 波斯的社会经济 帝国内发展极端不平衡和复杂性 ![]() ![]() 1.帝国西部: 贡赋沉重,不利于进一步发展 ![]() 2.波斯本部: 发展最迅速 ![]() 3.东部的中亚地区: 先进技术、文化传入,逐步进入文明时代,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 4.中间贸易发展: 中亚与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客观上促进伊朗高原和中亚经济文化发展,而埃及、两河流域的发展受阻 5 波斯帝国的衰亡及意义 衰亡 ![]() 图片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代史课件 意义 ![]() 图片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代史课件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