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兵器二大疑案之钩镶小考

 思明居士 2020-04-11

陌刀、钩镶为中国古兵二大疑案;

陌刀未见实物、图形,或者也许有实物、图形,而大家没认出来;总之是仅有文字而莫知其型,文字数量不少且极为渲染,堪称古兵第一疑;

而钩镶虽然也极为罕见,但文字、图形、实物均有;而功能、装备情况、甚至使用者性质等等则莫衷一是,可为古兵第二疑;

大致几个疑问如下:

1、钩镶是专为克制戟而产生的吗?

2、钩镶是制式兵器吗?如果是,为何不见明确记载?

3、钩镶为何消失?

"钩镶(rang),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攘)或钩引,用之宜也。"——《释名》;

《释名》是与《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齐名的四大训诂著作,而且作者刘熙是东汉人,正好是昙花一现的钩镶流行时期,正确性应该没问题,可惜信息量太少;

中国古兵器二大疑案之钩镶小考

钩镶无疑是由盾变化而来,牺牲了盾的遮蔽性,增加了赖以成名的“钩、攘”功能,上下钩,中间攘;中间带刺的拱形铁片与其说是缩小的盾,不如说是护手更为合适;

传统的说法,以中央九纪录片《古兵器揭秘—6:铁戟、钩镶〉为代表的说法是:钩镶是专为克制戟而生,戟在东晋前后因为马蹬普及,骑兵代替战车而淘汰,钩镶也随之退出舞台;

钩镶为戟的克星,这点应该是没有太多疑问的,正如十手克日本刀一样;

但仅仅是这样吗?

纪录片《揭秘》里,周正武老师可能是对钩镶上手太少,或者缺乏武术基础有关系,他复制的钩镶纰漏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是重量上的问题,周老师锻造的钩镶,让请来的武术家连呼“太重”,而实际上,以我手头这把钩镶为例,重量是1085克;配套的东汉环首刀835克;而我手上拿的超长大环首刀是1445克;

中国古兵器二大疑案之钩镶小考
中国古兵器二大疑案之钩镶小考

真正配套钩镶的肯定不会是我手里拿的这种双手大环,而只能是普通环首刀;换而言之,钩镶的实际重量介于双手大环首刀与普通环首刀之间,也就是基本上相当于一把刀的重量;

其次是式样;

片中武术家煞有介事的用镶尖扎猪肉,并测量伤口厚度;而实际看实物,镶尖并不尖锐,是钝的,也不是垂直于镶板,而是向上翘出一个角度;

镶者,攘也,攘是推的意思,用意并不是要扎伤对方,而是推倒,推开;镶尖向上,正是武术里的“拔根”,掀起对方重心,再进环首刀,一刀毙命;

为什么不设计成尖锐的镶尖?

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不想让敌人近身缠斗;钩镶手配套兵器是环首刀,环首刀通常长九十公分左右敌人太近发挥不出作用,而镶尖又很难给对方一攘毙命;卡在骨头或者扎入盾牌里,仓促间再拔不出来,则更是麻烦;

这也是钩镶的上下两钩为何式样完全不同的原因,上钩尖锐,较长;下钩则钝成了一个小圆球;

小圆球能有什么杀伤力呢?跟戟又有什么关系呢?

上下钩锁拿兵器,上钩更兼具啄击功能,勾住就不放松,而下钩则一定要放松,或者随时可放松;不同的功能设置,原因应该是够镶不仅仅是针对戟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针对盾牌的!

一个钩镶手与一个盾牌手对峙:1、钩镶手用上钩啄击,勾住盾牌上沿或者直接扎入盾牌表面,拉下来再砍;2、钩镶手用下钩向上钩挂掀翻盾牌;3、钩镶手如墙而进,直接用镶尖通过盾牌传递,给对手“拔根”;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盾牌手完败;

这又可以反过来解释关于“攘”的问题,如果只是对付戟的话,攘的功能并不大;一寸长一寸强,钩镶手与戟兵对峙,钩镶手一定是要想尽办法近身而不是攘开对手,长兵手通常也不太会习惯近身缠斗;既然钩镶有一个重要功能是“攘”,那也就说明了钩镶手不仅仅是专为对付戟兵,而是也对付盾牌兵与短刀手的;

同时,钩镶不是像通常所说专为钩住戟上的横枝,然后两人拔河比赛;钩镶首先的功能是钩带,带偏对方兵器即可,其次才是锁拿,稍微偏一个角度,就可以锁拿住对方长兵;钩偏与锁拿的当然就不仅仅是戟,而是也可能是矛槊之类的长兵甚至长刀;

至于为什么钩镶手不愿意缠斗,那就是另外一个主要问题;钩镶是常备制式兵器吗?

我的分析是:钩镶曾经是制式兵器,但不常备,而是特种兵器;

这个得从墨子说起了,墨子不仅仅是黑社会的鼻祖,而更是特种兵器研发专家,双节棍就由他作为防攻城的装备而记载在《墨子·备城门》中;

《墨子.鲁问》里也记载了一个鲁班发明的兵器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

这个勾强当然是长兵器,但是发音、字面意义以及真正的作用与钩镶太接近了,与盾牌结合起来,发展为钩镶是完全可能的;

双节棍和勾强都是特种制式兵器,钩镶也应该是;

尹湾汉墓出土的西汉木牍《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记载:“盾九万九千九百一。镶一。戟六千六百三十四。”

这个配比就很有意思,与盾的比例为九万分之一;这也印证我的分析:首先钩镶确实是制式兵器;其次,是少的不能再少的特种兵器;

中国古兵器二大疑案之钩镶小考

如果钩镶是专为克制戟而生,比例不可能那么少,当然,也不是专为克制盾牌;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军器制解》说:

“如斧、钺、锤、挝、大刀、钩镰之类,胆大艺精,能独马出入阵中者,间或有之,不可以教队兵,不可堂堂当大敌。”

钩镶正是戚继光说的这类兵器,使用者必须武艺高强,偶尔实施特种侦察、破阵或斩首行动;这也是为什么钩镶无论是出土数量还是当时武库记载都非常稀少的原因—-没法教会普通士兵使用;也是钩镶为什么不能与人缠斗的原因-—必须快速突击而不能被对方普通士兵拖下水;

如此,钩镶也就只能在军队高手训练中,在游侠和武林高手之中发挥作用,偶尔可见的带钩镶的画像砖里,也都是记录的表演、训练与游侠复仇的内容,而不是“堂堂当大敌”

中国古兵器二大疑案之钩镶小考

著名的画像砖水陆攻占图题材,里面替父复仇刺杀豪强的七姐妹,使的就是钩镶;这个当时一定是震撼人心而现在已经完全湮灭在2000年历史长河里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钩镶对于技术方面的超高要求-—-不是蛮力,而是精湛的技巧与缜密的头脑与迅捷的反应;这也是七个女刺客能在当街桥头刺杀咸阳令的原因;

当然,钩镶也与这个热血故事失传的原因一样,军队更需要的是可以快速训练堂堂当大敌的海量士兵,社会上“侠以武犯禁”,大一统的专制国家机器,禁兵禁武,更不再鼓励为血亲复仇,与农具或常备制式兵器相关联的会一脉相承的延续,而专门的杀戮利器则湮灭在时间里…

当然,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代的虎头钩里,谁能说不是钩镶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