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展风采,研讨促提升 ——黄敏兰历史名师工作室举行教学研讨活动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 “中”“西”“体”“用”—— 晚清知识分子的困扰与抉择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晚清不同政治派别对中西学体用内涵和关系上的不同认识和两难抉择 2.深入体会晚清知识分子在“中”与“西”、“体”与“用”上的困扰和抉择所折射出来的近代思想变革历程之艰难 3.从救亡和启蒙的角度思考“中体西用”这一命题在中西文明冲突背景下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一、两难之选——情感与理智的交锋 (一)情感上的困扰—— ____________ 对比两幅图片,针对图片内容分别用一个字来描述清朝对待西方在情感态度上的变化 (填在圆圈内)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 1861年清朝总理衙门的办公情形 情感上: (二)理智上的抉择——体用之争 分组讨论下列四则材料,请各组分别指出每则材料在西学的内涵以及中西学的地位和关系上有何认识和突破?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 长技有三:一曰战舰,二曰火器,三曰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国志》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三 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 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 事,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 ——郑观应《南游日记》 材料四 康有为认为中国人才衰弱的原因,是因为中西两学不能会通。 中学是体,西学为用。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在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 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 “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 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归纳】 体用之争 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归纳思考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二、困扰之因——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世界 1.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哪些重大史实?对中国有何影响? 2.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晚清的士大夫们为什么会在“体”与“用”的抉择中 最终选择“中体西用”的应对模式?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114 三、抉择之义——救亡与启蒙的考量 材料一 “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这些东西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114-P115 材料二 百年中国所受到的纷至沓来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按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改造落后民族,西方强暴民族的侵略和扩张同时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情感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因此,只有在实现自身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才能真正抵抗一个近代化的侵略者。这是历史着意赋予近代中国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同一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101 (1) 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提到的 “中体西用”“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动中有何体现? (2) 结合上述材料从救亡和启蒙的角度思考“中体西用”在促进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进程中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课堂小结】 晚清“中”与“西”、“体”与“用”的抉择中折射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哪些特点? 【尾声】 斯人已去,其命题尚在!在当今全球化的剧烈冲突之中,你觉得“中体西用”这种中西文化观还有值得探讨的现实价值吗?。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应该要有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和眼光来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冲突? 【习题巩固】 一、“夷”与“师”的颠倒 1.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陆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2.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3.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晚清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4.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三.“体”与“用”的抉择 5.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6.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B.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方”的传播 7.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8.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四.救亡与启蒙的考量 9.维新变法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最主要表现为( ) A.促进了中国的迅速发展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挽救了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 D.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1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 “中”“西”“体”“用”—— 晚清知识分子的困扰与抉择 【教学设计】 【选题缘由】 概念是历史教学中的基础性问题,不搞清楚概念会导致史实、史学观点等都难以理解。近年来的高考题体现出对概念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对概念的深度和广度的掌握与运用。之所以选择“中体西用”这个命题来进行概念教学,不仅因为这个命题的内涵与外延均有可挖掘之处,还因为现在高考经常考察与一般史学认识有偏差的知识点。“中体西用”这个概念恰好也存在与一般认识的不同之处可供探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展。 2.深入体会晚清知识分子在体用之争中的两难抉择所折射出来的近代思想变革历程之艰难。 3.从救亡和启蒙的角度思考“中体西用”这一命题在中西文明冲突背景下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中西文明冲突背景下“中体西用”命题所承载的启蒙和救亡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体用之争”的两难分析以及晚清各个不同的派别对“体”、“用”内涵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史料解读法、比较分析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导学案 【教学流程】 导入:从知识分子对时代的敏锐思考,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索和追寻引入晚清知识分子在时代变局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选择? 晚清知识分子究竟面临什么样的困扰呢? (一)情感上的困扰—— ____________ (由“鄙”到“师”) 对比两幅图片,针对图片内容分别用一个字来描述清朝对待西方在情感态度上的变化 (填在圆圈内) 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 1861年清朝总理衙门的办公情形 情感上: 老师通过对两幅图片的内容进行介绍后,学生很自然的得出“情感上的困扰是由‘鄙’到‘师’”的结论。 情感上不愿意学习西方,但是在现实中又必须做出理智的抉择。晚清知识分子会面临什么样的两难选择呢? 幻灯片展出近代在“中”与“西”、“体”与“用”中艰难抉择的晚清知识分子代表及其所属派别。 (二)理智上的抉择——体用之争 分组讨论下列四则材料,请各组分别指出每则材料在西学的内涵以及中西学的地位和关系上有何认识和突破?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 长技有三:一曰战舰,二曰火器,三曰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国志》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三 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 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 事,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 ——郑观应《南游日记》 材料四 康有为认为中国人才衰弱的原因,是因为中西两学不能会通。 中学是体,西学为用。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在康有为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 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 “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 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逐渐归纳出下面表格的内容: 【归纳】 体用之争 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分析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呈现出的趋势: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由器物层次逐渐上升到制度层次(学习西学的层次逐渐提升) 二、困扰之因——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世界 1.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哪些重大史实?对中国有何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晚清的士大夫们为什么会在“体”与“用”的抉择中 最终选择“中体西用”的应对模式?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114 结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西学”必须依托“中体”才能传入。 从中看出旧体中维新的艰难,传播西学必须依托中体 三、抉择之义——救亡与启蒙的考量 材料一 “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这些东西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114-P115 材料二 百年中国所受到的纷至沓来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按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改造落后民族,西方强暴民族的侵略和扩张同时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情感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因此,只有在实现自身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才能真正抵抗一个近代化的侵略者。这是历史着意赋予近代中国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同一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P101 (1) 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提到的 “中体西用”“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动中有何体现? 解题指导:先引导学生分析“打开缺口”是指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纲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更为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然后分析“促进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的内涵是指在晚清社会普遍缺乏思想启蒙的背景下, “中体西用”已是国人所能提出的最先进的向西方学习的依据,曾对中国的工业化和思想解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最后要学生从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法来说明“中体西用”这一思想在促进中国的新陈代谢中的具体体现。 本题旨在从启蒙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中体西用”这一命题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2) 结合上述材料从救亡和启蒙的角度思考“中体西用”在促进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进程中有什么样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解题指导:先问学生“百年中国所受到的纷至沓来的压力”是指什么?让学生从时代背景去考虑“中体西用”提出的意义。学生很容易想到“百年中国所受到的纷至沓来的压力”是指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接着问晚清知识分子倡导“中体西用”是力图通过什么方式来应对这种压力?具有什么样的意义?通过分析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学生自然想到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晚清知识分子是通过近代化以救亡图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体西用”是具有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的。 这样一来,学生就从启蒙和救亡两个角度解读了“中体西用”在促进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所体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课堂小结】 晚清“中”与“西”、“体”与“用”的抉择中折射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 哪些特点? 观念:由封闭到开放,有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背景:在中西文明冲突,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代力图通过近代化以救亡图存; 进程:对西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学习西方的层次不断提升,由器物层次逐渐上升到制度层次; 意义: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结合,具有启蒙和救亡的双层意义。 【尾声】 斯人已去,其命题尚在!在当今全球化的剧烈冲突之中,你觉得“中体西用”这种中西文化观还有值得探讨的现实价值吗?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应该要有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和眼光来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冲突? 思路分析:先引导学生在当今的时代中体西用内涵的变化,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做到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结合? 然后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是如何在立足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来打造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 材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再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问学生是否体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结合?哪些理念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哪些理念是现代文明的成果?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中西文明冲突的背景下应该要有一种融合、合作、双赢的 视野和思维。 【习题巩固】 一、“夷”与“师”的颠倒 1.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陆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D )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2.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D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3.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晚清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C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4.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三.“体”与“用”的抉择 5.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B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6.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C )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B.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C.借助西方科技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 D.用“中学”来对抗“西方”的传播 7.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B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8.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C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四.救亡与启蒙的考量 9.维新变法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最主要表现为( B ) A.促进了中国的迅速发展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挽救了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 D.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1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D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和意义。重视综合分析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学生在合作学习和历史情境中真实的情感体验。这种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基础好、主动性强的学生很适应,但对于基础不太好、主动性不太强的学生,效果可能并不突出。对于这种情况,如何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
|
来自: 新用户569099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