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感防控 管在其中」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知识 韩红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

 健康医学科普 2020-04-11


院感 · 重症 · 防控

韩 红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院感防控 

院感防控 重症先行 


提起ICU,
大家脑海中必然会出现
这样一幅场景:
紧张忙碌的工作人员,
生命垂危的患者,
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
抢救仪器严阵以待;
气管插管,胃管、尿管、深静脉导管,
导管遍布全身……
每一项监测,
每一根导管对于病人而言,
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在ICU护理工作中,对于导管,应如何做好院感防控呢?

下面为大家重点解读院感防控中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控制。

一、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VAP是指机械通气(MV)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重要类型,其中MV≤4天内发生的肺炎为早发性VAP,≥5天者为晚发性VAP。

 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1. 年龄大,自身状况差

  2. 有慢性肺疾病者,长期卧床(卧位不当,造成反流、误吸)意识丧失

  3. 有痰不易咳出,(湿化不足,痰液粘稠)建立人工气道,自然防御屏障消失

  4. 机械通气时间长,(呼吸机回路冷凝水未及时倾到)上机前已使用抗生素,特 别是广谱抗菌素引致菌群失调

  5. 消化道细菌易位,长期使用H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胃酸缺乏易于细菌在消化道寄殖。

  6. 手卫生未严格执行造成医源性交叉感染。其中,机械通气时间长是医院肺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连续机械通气者发生医院内肺炎的危险性比未用机械通气者高6~12倍。近来的研究还将低血压作为判断VAP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2、若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45°

3、对危重病人应注意口腔卫生。用洗必泰液或其他专用漱口液漱口或口腔擦洗,每6一8小时一次,并实施正确的口腔护理。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每两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以利于痰液引流;危重病人给予及时吸痰。

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必要时给予胸部物理治疗。重视气道湿化,采用人工鼻、加温湿化器等方式。

5、检测胃液PH值及监测胃残余,通常每6小时监测胃残留量(GRV)。胃内储留量≤200 ml,维持原量;胃内储留量≥200 ml,暂停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

6、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 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

  • 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 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2O

  • 我科目前使用的一次性呼吸机螺纹管路,至少每周更换一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每天更换灭菌水;集水瓶放于管路的最低位置,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作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陆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 对于人工气道或机械通气的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辙机或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7.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1. 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物体表面喷雾剂或75%酒精擦拭,每天一次。

  2. 一次性呼吸机管路直接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中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相应处理;非一次性呼吸机管路使用后先清水洗干净后送供应室统一做环氧乙烷的消毒塑封后备用。

  3. 使用中呼吸机传感器每周清洗一次,用专用的多酶清洗剂浸泡30分钟(比例为1:200,温度为:40-45°C)后,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使用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

  4. 不必对呼吸机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8.如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需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9.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卫生员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并考核,做到全员掌握。

10.镇静患者每日唤醒,对躁动的危重病患者采用镇静治疗时,必须在充分镇痛和妥善处理可逆病因的前提下开始。



二、CA-UT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CAUTI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显性尿路感染(有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和阴性菌尿症(无尿路感染的症状体征,尿培养阳性,细菌数≥105cfu/ml)。

 CAUTI发生的危险因素

(1)患者本身相关因素: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肾和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以及长期卧床,年老体弱、女性患者,都是CAUTI的易感因素。

(2)与导尿操作相关因素:
导尿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屏障作用,导尿管是人体的异物,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削弱了尿道和膀胱对细菌的防御作用。

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当引起CAUTI的重要原因。

(3)与尿管及尿袋相关因素:
开放留置尿管5天以上者,菌尿感染率为100%,采用尿袋密闭式引流系统且患者不用抗菌素,至第10天以上菌尿感染率为100%。

(4)留置导尿管时间:
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随留置时间的延长,CAUTI的发生平均每天以3%~7%速率增长。

(5)与尿管留置后护理相关的因素:
尿道口的清洁护理不恰当,容易引起细菌定植;行膀胱冲洗可将密闭性破坏,尿逆流可增加感染机会。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6)插管时运用润滑剂:
用含有0.5%有效碘的聚维酮代替无菌石蜡油可降低尿路感染的机会;留置尿管引发的泌尿系感染大多为致病因子附着于上皮所致,

因而用含有0.5%有效碘的聚维酮润滑或擦拭尿道,黏附于尿管上的0.5%碘可在尿道口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碘伏环境,

可以有效地减少尿道口的细菌数量,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口周围黏膜经尿道腔外进入膀胱,引起尿路的逆行感染。

预防措施:

A、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择16F,女性选14F

3、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4、常规的消毒方法: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粘膜,程序如下:

男性:自尿道口、龟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5、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6、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取密闭式引流系统。


B、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2、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管。

4、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尿管的保护,不要把导尿管浸泡入水中。

6、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道感染。

7、疑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8、悬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9、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不提倡繁更换导管,似出现尿路感染、尿管堵塞时应更换导尿管。更换导尿管频率根据尿管材质不同更换时间不同,抗反流集尿袋每2--3天更换一次。

10、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拨出导管。


三、CR-B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导管后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且除血管导管感染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的感染。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

1.与操作者相关因素

常见有无菌操作不严或操作不当,如皮肤消毒不彻底、未经消毒的手与导管或导管处皮肤频繁接触,操作不当造成血中纤维蛋白在导管内表面形成纤维蛋白鞘等为病原菌的生长提供有利环境。

2.器材因素

导管材料不同是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的潜在因素之一;输液接头是被细菌污染的主要部位,是CRBSI的主要感染源;

长时间使用无菌纱布或透明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容易引起局部温暖潮湿,利于微生物繁殖,增加感染风险。

3.药物因素

脂肪乳剂、血浆、人体清蛋白、全肠外营养液等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若带菌的药物经导管输入,细菌就会停留于导管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4.患者相关因素
继发性血栓形成是导致CRBSI的危险因素之一。

远处部位感染来源的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与导管内段接触后,细菌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常诱发导管外周发生血栓,为致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另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代谢能力低下,生理功能减退,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等也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大。


预防措施:

A、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衣。

2、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

5、深静脉置管如无禁忌症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

6、建议2%洗必泰酊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7、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8、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B、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戴手套代替洗手。

  4. 保持三通闭锁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泡入水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每24小时更换一次,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量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寻管的日常护理,PICC每周维护一次,CVC一周维护两次。

  10.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与生命相关,而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病人的病情息息相关。

保护导管,挽救生命,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愿世上不再有伤痛,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康复!

链接点击

文章: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 韩 红

配图: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