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脚步踏着暖暖的春风款款而至,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用凝练的笔触,传神的语句,表达最深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欣赏、品读有关清明的诗词,体味清明情韵。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又是一年青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祭奠故人、缅怀英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特殊的清明节,孩子们用多彩的画笔和稚嫩的言语,向在此次疫情中奉献出生命的白衣战士、警察、科学家等英雄致敬;向在西昌森林大火中牺牲的消防战士们致敬;向千千万万个为了人民幸福生活,而奉献出自己生命的所有英雄致敬!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画”说哀思,用特殊时期的独特方式“云”祭英烈,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追思先贤、祭奠先祖的传统节日,更是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节日。然而,今年的清明节正值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加紧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为保护绿水青山,确保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到位。在此,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倡议文明祭祀:尽量不返乡祭扫,避免人员聚集,防止交叉感染,消除火灾隐患。保护好家人和自身健康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大家可通过居家追思、网络祭扫、书写寄语等文明简约的祭扫方式,寄托哀思,共同营造文明、绿色、低碳、安全的祭扫新风。 扫墓祭祖: 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插柳戴柳以辟邪;三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荡秋干: 这是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干,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改之为秋千。 别样清明一样情!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同心抗疫,文明祭祀,用特殊时期的特殊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撰稿 |章晶婕 审稿 | 梁艳 素材 | 胡莹 刘纯 编辑 | 王梦颖 审核 | 杨霞 李偲 转自: 咸宁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