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怪陆离的古代生活,古人的饮食,良医与大厨的“合体神功”

 烟云红雨hhj980 2020-04-12

在古代社会,人们采集各种食物的时候,除了判断能吃不能吃和好吃不好吃之外,有了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有些食物是具有医疗作用的,于是,一门“跨学科”的新知识就产生了,那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食疗”。

其实,很早之前,中医就有“医食同源”的理论。在3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酿酒技术,而酒也在日常饮用之外,被用于医药。

而传说商朝的宰相伊尹所写的《汤液论》,就是采用烹调的方法来制药疗疾的。周代宫廷中四种医生之一的“食医中士”,基本上相当于“御用营养师”,主要工作就是为帝王调剂饮食,并负责“以食治病”。

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托名古人的食疗书籍,比如《神农食忌》、《黄帝食禁》、《老子食禁经》,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用“猪肤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咽痛和产后腹痛的方法,都是典型的食疗方剂。

唐初的医学家孙思邈,在食疗方面也很有心得,他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而“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就是根据病人体质重视食疗的理论。

他在《千金方》里指出了得了糖尿病的病人在生活中要注意的地方,在饮食方面特别强调了饮酒、咸食及面食的注意事项,就是到了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到了宋朝,随着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的问世,食疗初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除此之外,宋代的《圣济总录》一书专设了“食治”这一条目,其中介绍了通过食疗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在宋代陈直所写的《养老奉亲书》中,专门论述了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对老年人的重要作用。

元代以“饮膳”闻名的太医忽思慧编写了《饮膳正要》一书,继承了“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很多的详细的叙述,应该说,这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性质的专著了。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多达300余种,动物类药物有400余种,这些都是可供“食疗”的原料。

历朝历代的“食疗”书籍,一般都是只有文字记载,而一本明末刊印的食疗书《食物本草》,还做到了以彩色绘制各种食物本草的图像,使人能够看图识物,可以说,这对食疗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食物本草》全书共分四卷八类,包括了水、谷、菜、果、禽、兽、鱼、味等,所收录的食物达到了386种,除了对每一种食物的性味、功效、主治及用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外,还附上了工笔绘制的彩图。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食疗”和“药膳”,人们经常会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应该说,“药膳”是食物和药物的一种调和,通过精心制作,成为一种既有药效,又兼美味的特殊食品。

但是,我国古代的食疗,是一种养身保健、防病治病的学问,重在“以食为养”,把“健康事业”真正地做到了“每时每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