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食疗与心脏康复

 学中医书馆 2017-10-08

2017-04-07 广安门心脏康复

  中国食疗药膳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卓著的疗效和极为丰富的内容。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古代就提出了“药食同源”的理论,历代医家利用食性平和、来源易得、经济实惠、平稳安全的优点,以食物代替药物。通过食疗,无病能预防,有病可控制、缓解,轻病则痊愈,重病则改善症状,减轻痛苦,可达到防治疾病、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养生延年之目的。

  我们在给患者治病的时候,患者经常会问我们,我吃一点什么补补,能更好的治疗疾病呢,说明食疗的补益作用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因此食疗和膏方一样,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补益和扶阳。    

1食疗的历史

  我国食疗可以追溯到商代的伊尹,在远古时期,火的使用、青铜器及陶器等器具的发明,使食物的烹调加工也发生了变化,先民们从“茹毛饮血”,到“烧烤”食物,到后来商代的伊尹,当时作为宰相,又是商王的厨师。从小善烹任,熟知食物的疗病作用, 又精于本草药性,创制了汤液, 开始用水“煮”食物,随着调味品的运用,汤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品种也越来越多。大大提高了饮食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效果。并写出《汤液经法》一书,用来治疗疾病。他对烹任用具鼎、部等的用法也有独到的见解。我们现在中药煮汤就是传承了当时食疗的煮汤方法,当时煮汤用的陶罐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成为经方的鼻祖,对我国的中医事业立下不朽功勋。早在周朝就建立了与饮食有关的制度和官位。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其中食医就是负责以食治病的医生。

  经方大家黄煌老师有一次讲经方的时候说道,如果把桂枝汤中的白芍去掉,换成排骨的话,加上原方的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就是一锅非常香喷喷的排骨汤,形象的说明中医来源于食疗。因此食疗作为三餐不可缺少的饮食,在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用食物50种,约占全书收载药物的1/7,这是“药食同源”的一个证明。战国时的《黄帝内经》就系统地提出了食疗理论, “五味入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 的说法是中华民族养生实践的总结。《内经》中仅存的12个方剂中, 有8 个应用了食物。《素问篇?脏气法时论》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肘后方》中强调食疗大众化, 把食疗应用到疾病的预防中。南北朝人不仅总结出了100 多种药用食物, 还总结出了食物禁忌、相克的经验。唐朝的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专立了“食治”一卷,使食疗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标志,孙思邈的重大贡献是把食疗作为疾病防治的首选方法而郑重提出的。《太平圣惠方》载有食疗方160 个, 可治疗28 种疾患。在这个时期, 以药膳形式出现的方剂明显增多。尤以羹、粥、饼、茶为多, 以粥为最。《圣济总录》中食疗内容又有增加, 药膳形式有酒、饮、散、煎、饼、面等。到了元代, 我国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问世。有研究认为, 该书第一次从养生、预防疾病的角度提出, 人应该加强饮食卫生、营养调摄。专家研究认为《饮膳正要》是中国食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是我国食疗全面推进的阶段,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不仅收录了可供药用的食物, 而且记录了相当数量的食疗药膳方剂。

2正确对待药食关系的思想

  关于药、食关系,《内经》早有论述,该书已明确提出了“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更提出了食物与疾病的关系。该书云:“所食之味,有与疾相宜,有与疾相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千金方》中则进一步提出了先用食疗,后用药医的治疗原则。他说:“为医者,当须先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些论述表现了中国古代医药学者对药物与食物以及对药疗与食疗关系的正确认识。

  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又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提出了先用药以祛病,然后用食物补养的主张,总结了利用药食关系,采.用一定炮制方法,以增强或缓和药性并消除药物毒性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前人在食疗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处理食物与药物相互关系的思想都是历代医疗实践的总结,可供今人借鉴。

3食疗的辨证施治思想

  食疗思想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指导下形成的。中医认为食物也同药物一样具有四性,食物四性对人体和人的疾病有看不同的作用。因而在采用食疗过程中,应本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原则。食疗讲求四性,是利用食物、药物的不同属性,协调脏腑的功能,平衡机体的偏盛或偏衰。中医药的归经、升降浮沉学说,在食疗中亦被运用。总之,在食疗中要依据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因人、因病、因时、因地之不同,而进行辨证施治。

4心血管病与食疗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属于祖国医学属“心痹”、“胸痹”、“真心痛”范围。本病以阳微为本,阴弦为标。《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开宗明义,从脉象论胸痹心痛的病机。随着经济的发展,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主要疾病,而心血管病的发生与饮食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关注食疗,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有着很大的意义。因此,根据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特点,应用中医养生学和食疗学理论深入探讨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使食疗价值真正得到体现,更好的指导人们的日常食疗养生,为健康服务而胸痹治疗的根本就是扶阳,因此扶阳思想指导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食疗,即是在扶阳思想指导下,通过食疗药膳的方式,达到使人体的阳气得到宣扬,治疗疾病的目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冠心病食疗汤膳的特点

5.1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中医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内经》中将未雨绸缪的“治未病者”称为“圣人”。而预防主要包括无病防病和有病防变两方面内容,中医食疗汤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同样如此,可无病健身,有病治病。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的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为“生杀之本始”,决定了人体的健康、长寿。而食物本身也具有阴阳的属性,制成的汤膳可补偏救弊,损有余补不足,促进阴平阳秘,恢复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例如,对阳虚寒盛者,可选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以温经散寒,补阳制阴,促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防止心血管病的产生。

  用于汤膳的食物和药物,很多具有滋补的功效,可以起到补气血、调阴阳的作用,如人参大枣汤、人参莲米汤等,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新陈代谢,加强机体抗病御病的能力。

  汤膳作为食疗的第一职能就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5.2防止冠心病传变

  食疗利用食物、药物的偏性,制成合适的汤膳也可以来协调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防止其传变、加重的目的。

5.3辨证施汤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这一原则贯彻于中医的各种治法应用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与经验,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性味、归经的不同,因香港地区食疗汤膳之发展与研究此在食疗汤的运用中,同样要遵循辨证施汤的原则。

  所谓辨证施汤,即根据不同病证的需要分别配制不同的汤膳。例如,对虚寒证冠心病患者,常给以温热类的汤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鹤鹑汤等,而对热证患者,可选择清热养阴生津类的汤膳,如绿豆海带汤、冬瓜白鸭汤等。

5.4同病异汤

  相同的疾病,因病因、生活规律、个人体质、治疗经过等的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在配以汤膳亦应有所区别。例如同是胸痹患者,证型不同,使用的药膳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因为所表现出的证不同,所配用的汤膳也不相同。

5.5异病同汤

  虽然疾病不同,但在其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表现出相同的证侯,也可以施以同一种汤膳。

  例如,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衰和心梗的病人,虽然是不同的疾病,但病机相同,都属于阳虚血瘀者,也可以施以同样的汤膳,如当归羊肉汤等来补气活血,不同的疾病,证相同,所选用的汤膳亦可相同。每种疾病的病机不同,证候不一,每种汤膳也具有不同的功效,针对不同的证型,因此,对汤膳的运用,关键要辨证,根据证型来施以不同的汤膳,使其发挥应有的效果。

5.6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同样是中医治疗学中的重要原则。“三因”即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就是根据病人、地域及天时的不同,而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也是汤膳运用的重要原则。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特点,所处的环境特点不同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季节时段,自身的气血阴阳变化也都有所不同,在施用汤膳时就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区别对待。

5.7因时施汤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国历代养生家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极为重视饮食与季节时令的关系, 春季偏升补,夏季偏清补,秋季偏润补,冬季偏温补,按不同的季节、时令配制不同的汤膳,是顺时养生、防病治病的要旨。清朝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中就有关于“孙真人按月调养”的记载,记录了一年十二月的饮食宜忌,可见随着季节的变化,也要调整食用不同的汤膳以维持健康。

6冠心病患者扶阳食疗的种类

  中医食疗具有食物营养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属性和作用。尤其是药膳,可以说它是经药物强化了的具有药物属性的食品。食疗具有一般营养学的特点,但它为了治疗和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同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食物与药物相配合,药借食力,食助药效,相得益彰。中医认为冠心病是由于正气亏虚, 导致气滞血瘀、脉络痹阻所致。因此以扶正固本、强心养心、活血通络祛瘀为主要治则, 食疗相同。

  食疗根据不同的目的、配伍方法和烹调制作工艺,形成繁多的品种,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按加工形态分类,主要有:粥、汤、饮、菜肴、面食、药酒、药茶等,按制作方法分主要有煎、炒、蒸、煮、炖、烤、炸等,按治疗作用分主要有保健强身、抗老益寿、治疗疾病、美容等类,按治疗疾病功效分主要有解表、清热、祛寒、调气、理血、补益、安神等类。

6.1冠心病食疗药粥

  药粥一般以梗米或糯米为主,配以可食中药,是一种良好的食疗剂型。《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粥方剂62个,清代黄云鹤《粥谱》,收载药粥方剂247个。药粥的优点是简便、味美、滋润、易吞食、易消化。古今许多医药家和学者都很推崇药粥。冠心病病人可以食用薤白粥。

  【原料】黄芪 15g,薤白15g,(鲜品45g),粳米100g。

  【制法】淘洗干净一同入锅,加水1000g,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饭,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止痛。

  【释义】黄芪补气固表,薤白,辛、苦、温;归脾、胃、大肠经。本品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散阴寒是寒滞,通胸阳之闭结,为治胸痹之要药。《本草纲目》: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本草求真》:“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消;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痼寒滞立解。 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肿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产可治,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此粥功在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属胸阳不振者。

6.2冠心病食疗药汤、菜食疗汤、菜的种类很多,常用的著名方剂约有300-400个。

  例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出自《金遗要略》,使用当归、生姜、羊肉炖汤制成,具有显著的养血活血、温阳散寒作用,冬季服用可增强御寒能力。冠心病病人的汤菜可以食用丁香鸭。

  【原料】公丁香5克,肉桂5克,草寇5克,鸭子一只(1000克),生姜15克,葱15克,食盐、卤汁、冰糖、味精、芝麻油适量。

  【制法】将公丁香、肉桂、草寇水煎熬取3000毫升药汁,留用。将鸭子洗净,与姜、葱一起放入锅中,将药汁没过鸭子,文火煮至六成熟,捞起晾凉,放入卤汁锅内,煮熟。将卤汁用食盐、冰糖、味精调匀,放入鸭子,边滚边上卤汁,色红亮时捞出,抹上芝麻油既可。

  【功效】温中和胃,暖肾助阳。

  【释义】公丁香,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吐之要药。《本草正》谓之:“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日华子本草》谓之:“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肉桂,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多用于脾胃虚寒或寒邪内侵的脘腹冷痛;其辛散温通,能行气血、运经脉、散寒止痛,亦用于胸阳不振,寒邪内侵的胸痹心痛。《本草求真》:“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凡沉寒痼冷、营卫风寒、阳虚自汗、腹中冷痛、咳逆结气、脾虚恶食、湿盛泄泻、血脉不通、胎衣不下、目赤肿痛,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草豆蔻,芳香温燥,长于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降逆止呕。故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尤宜。生姜,温胃散寒,与公丁香、草豆蔻共奏降逆止呕之功。葱,辛散温通,主温中通阳散寒,用于阴寒腹痛,或胸阳不振之胸痹。鸭子,甘、咸,微寒,主滋阴养胃。方中用鸭子之甘寒佐制各药之温燥之性,以防温燥太过。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阴寒凝结型胸痹心痛,症见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得暖痛减,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白,脉弦紧。亦适用于适用于脾阳虚弱,胃腹冷痛,中寒痞满而呃逆,反胃,呕吐,虚劳骨蒸,咳嗽水肿等症。

6.3冠心病食疗药茶

  药茶作为冠心病食疗的一种剂型也是独具特色的。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必需品。茶本身也是一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氨荃酸、维生素、丰富的矿物质及咖啡碱、茶单宁等药物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抗氧化、抗衰老、抑菌消炎、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茶叶与中药配合,或“以药代茶”,即成为药茶。由于药茶具有处方精简、饮用方便、针对性强、疗效确切等优点,所以应用非常广泛。冠心病患者可以饮用人参红花檀香茶。

  由人参5克,红花5克,檀香5克,绿茶1克,赤砂糖25克组成。人参补气血,红花活血祛瘀,檀香功专理气止痛,绿茶可消食化痰,而赤砂糖配伍诸药,则有活血的功效。该茶剂性味偏于甘温,具有较好的补气活血化瘀止痛作用,可缓解冠心病患者心胸窒闷、隐痛等症状。

6.4冠心病食疗药酒

  中医药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醫”字从酉(酒),就是根据酒能治病的道理演化而来,说明酒与医有相当长久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观点,对酒的药用价值作出了高度评价。酒既是饮品又是药品,酒与药配合即成药酒。

  药酒的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素问》中就有使用“醒药”即药酒治病的记载。中国古代使用药酒十分普遍,已成为食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69种不同功效的药酒,其中有著名的五加皮酒、人参酒、当归酒、桑棋酒、黄精酒等。常用的著名药酒约有400余种,一般使用50-60度的自酒,也有使用低度酒的。药酒以地道中药材为原料,配方独到,疗效奇妙,十分畅销。但中医药学家也告诫人们 “药酒补虚损,宜少服,取缓效”,不可多饮滥饮。冠心病病人可以服用瓜蒌薤白白酒汤。

  【原料】瓜蒌实一枚,薤白半升(24克),白酒七升(适量)

  【制法】将上三味同煮,取适量(约10~15毫升),早晚温服。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释义】瓜蒌实,功善涤痰散结,宽胸利膈;薤白宣通胸阳,散寒化痰。二药相合,散胸中凝滞之阴寒,化上焦结聚之痰浊,宣胸中阳气以宽胸,乃治疗胸痹之要药。佐以辛散温通之白酒,行气活血,以增薤白行气通阳之功。本方药仅三味,配伍得当,俾胸阳振,痰浊化,阴寒消,气机畅,则胸痛喘息诸证可除。(方义选自谢鸣主编《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属胸阳不振,痰阻气滞者。

7结论

  祖国的中医食疗药膳理论与实践非常重视科学的吃喝观,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念, 中医食疗内容丰富,开发潜力很大,通过不断地研完、改进和提高,它无疑能够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和大众化的要求,并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消费热点。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病人因为饮食不科学导致的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因此中医食疗在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冠心病病人来讲,讲究吃喝有“道”,其次讲究平衡饮食, 杂食, 不偏食, 营养均衡;讲究饮食的调理作用, 把冠心病的苗头, 用“吃”灭在萌芽中。第三讲究饮食以清淡为主, 白菜、豆腐保平安。第四, 在治病的过程中, 饮食应该积极配合, 疾病才会较快康复, 本已痰浊壅盛, 你还“爆撮”鱼肉, 如此只会加重病症。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吃出健康, 这一具有历史渊源和实践经验积淀的经典话语, 应当送给每一位寻觅健康长寿生活方式的人。

  中医的汤药来源于饮食,“药食同源”的思想告诉人们,因为二者同源,所以应当而且也有可能从食物中不断开发新药源,或食药并用,开辟利用食疗的广阔道路。当今,随着人们把注意力投向传统医药、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之际,食疗与药膳倍受青睐,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它已逐渐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新学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