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灵枢·贼风》: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膜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2.《素问·太阴阳明论》: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避。 【解析与临床意义】 原文1论述新旧病邪在发病中的关系。如有人曾经伤于湿气,邪气藏伏在血脉之中,分肉之间,长期稽留不去;或曾经因跌仆下坠,体内瘀血尚未清除,加上突然发生的情志过激,或饮食不当,或感受寒热等因素,就会使腠理闭阻不通,发生病变。所以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人正当腠理开泄的时候,又感受风寒,使血气凝结,这样,新邪与故邪相互搏击,即风寒湿邪凑合在一起,就会使经脉痹阻,血气运行障碍,发为肢体关节疼痛较甚的寒痹。因热而汗出,腠理疏松的情况下,容易感受微风,虽为四时正气,没有遇到“贼风邪气”的侵袭,新感微风与故邪相加,亦能使人发病。由此可见,影响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除正气不足外,故邪内伏,也是重要的原因。 原文2以太阴阳明为例论述脏腑阴阳内外的发病规律。外感四时不正之气,则肌表阳气先受侵犯。饮食不节,起居失调,则内在阴气受病。肌表受病,邪气从阳分传入六腑;内伤致病,邪气从阴分传入五脏。阳主外,阴主内,阳明胃与太阴脾互为表里,胃为阳腑,脾为阴脏,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由于脾胃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所以发病的规律也不一样。阳道实,阴道虚,阳明之病多见实证,太阴之病多见虚证。阳明病,津液耗伤,易从燥化,热化,故以热证为多见;太阴病,阳气不足,易从湿化、寒化,故以寒证为多见。如阳明热盛,证见身热、大汗、烦渴、脉洪大者,则宜辛寒清热,方如白虎汤;若热邪伤津太甚,或气液俱伤,兼见口舌于燥,脉大无力者,方如白虎加入参汤;若热结于里,证见腹满而痛,大便不通,潮热谵语等证,治宜苦寒泻下,方如大承气汤。若太阴阳虚,寒湿不化,证见腹满时痛,呕吐、自利不渴,舌淡苔白等证,治宜温中健脾,方如理中汤之类;若寒湿较甚,肾阳受损,证见四肢逆冷,脉沉细者,宜而桂附理中汤,或四逆汤,以温阳散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