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我、超我和自我.doc.doc

 复利60年 2020-04-12
文档介绍: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内而外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需要,是人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等是本我的部分。
本我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沸腾的亢奋欲念,是未经驯服的炽情,拥挤在心灵深处的大堂里。本我不具有任何是非、伦理、道德因素,它仅仅是需要,而不加好坏判断,因此,本我是中性的。
本我位于心理结构的最内层,是心理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
本我的需要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食欲(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和***(满足繁衍生命之所需)等,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它的要求强烈而直接,难以延缓。古语中的食色,性也,即是指此。
饿了,想吃饭本我;渴了,要喝水本我;性冲动本我。
二是精神上的需要:通过别人的赞许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渴望获得群体认同感、优越感等,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它也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精神需要可以延缓,甚至可以转移替代。
盼望职位升得更高本我;渴望人际关系更融洽本我;希望获得众人的赞赏本我。
人刚出生时仅有生理需要(物质需要),饿了吃,吃了睡。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慢慢地有了精神的需要(本我的精神需要是后天形成的):怕孤独,喜欢有人跟自己玩,于是,他的哭闹开始有了吸引大人注意力的精神成分。周围人的关心、关注会使他有某种幸福感,也能体会到不被理睬的痛苦,人际关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芽了。
此时,大人会用奖励、给好吃的、显示不高兴等手段,慢慢让婴儿懂得社会的一些习俗规则: 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做出某种行为遵守某些约定。婴儿理解并接受了这些约定自我随之形成。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心理的管理机构。理智、文化、修养、觉悟等是自我的部分,它是本我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自我是在幼儿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后天的学习以及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检查官。它将本我的要求加以判断,一些外界认为是好的需要欲望,社会能够接受,自我会毫不犹豫地满足本我,于是,人会打心眼儿里高兴;还有一些想法欲求,经自我判断认为是不好的,为社会所不容,不能满足,自我会阻止或延缓本我的实现,此时,人会郁郁不乐。
另一方面,自我是本我的思想工作者。它会在不能满足本我需要的时候,做本我的思想工作,疏导本我,使它不至于造反。
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它总是尽量地、千方百计地按照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
那么,自我依据什么来检查本我的要求?根据什么来做本我的思想工作呢?根据是超我。
超我是心理的外部环境。社会制度、法律、规则、道德、习俗等是超我的组成部分。
超我属于心理的最外一层,人的自我之所以有时会约束本我,是因为有超我的监督和可能的惩罚。
本我是人类创造的原动力,超我将它引往正确的方向,由自我来管理和实施。所以,人生之路走得好坏,关键要看自我的管理水平。仅有好的方向,没有好的管理和实施,也难有成就。
一位心理健康的人,其本我、自我、超我能够和谐、协调一致地工作。这三者任何一部分的失足,都会造成失衡。
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自控,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比较弱小,因而不能控制住本我,此时我们常说: 他失去了理智。
其实,人的一生,真正满足本我的时候不多,因此真正得意狂喜的时候屈指可数;完全无法满足的时候也不多,因此真正大伤大悲的时候也并不多见;人生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是淡然而寻常的,这正应了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我就像一座海面上漂浮的巨大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是你能意识到的显性本我,看得清楚,感受真切,而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的,是隐性本我潜意识。生活中,有时我们感到情绪不好,郁闷不乐,觉得压抑,但又没有明确的事情让自己感觉到如此,那就是潜意识本我在作怪。
人的任何一种行为、活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某种生理或心理的需要。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生存下去。为了能生存下去,人的本我会提出各种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为了个体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幸福地生活,因此,这些需要具有利己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利己的需要本身并无好坏善恶之分,只有实现需要的手段才有好坏善恶之分,而且所谓好坏之评判也是旁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群体的价值观所做出的带有倾向性的结论而已。
所谓高尚的人,是指那些经常选择精神利己,考虑长远利益的人;而那些被人们称为“自私”的人,是指经常选择物质利己,获取短期利益的人。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太爱强化群体意识,而漠视个体意识的合理存在。
卢梭认为:“人的自爱离不开外部条件,人们在自爱的同时也必须爱那些保护我们生存的人。如果一个人处处事事只想到自己,即仅仅只爱他自己的话,他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他的生存条件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人不能只是爱自己,还要爱别人;不仅希望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别人幸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人。从本性上说,人应当是自爱的,而从理性上说却又应当去爱别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合群不是美德,乃是需要;利己不是罪恶,乃是人性。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依靠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成就自己的。即使有,也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在有限时间里蒙蔽一部分人,但你不能在所有时间里蒙蔽所有的人。
尽管一项好的发明从道义上讲应该广为传播,为更多的人服务。可是,我们必须在广为传播和保护发明者的创造性之间做出选择。只有保护合理的利己,才能不断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如果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发明创造,却对自己毫无利益可言,尽管对人类是件好事,也别指望他会长时间坚持这么做。
所以,一个人仅仅精神利己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生存是主要的,只有物质丰富之后,个体才会把利人行为长期化,也才会有能力将利人行为坚持下去。
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李嘉诚的捐助行为,假如他们捐得自己都吃不上饭,那么这类行为是无法持久的。试想想:当一个人一直耗损自己,最后连自己都无法点燃时,如何去照亮别人?
因此,为了保持长久的利人,利己也是应该理解和赞同的。天助者,自助者也,人首先要自助,才能助人。我们提倡追求个人的成功,然后再带动其他人迈向成功,让自己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走向共同富裕。
一般来说,只要个人成功了,就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成功者办工厂扩大了就业,销售产品为别人提供了服务,交税增加了社会的福利,消费给别人带来了商机可见,当一个人自己富有而充满能量时,就可以更好地利人,更多地回报社会。
当然,为了人类长远的利益,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人是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更多地为别人考虑的,应该尽力做到“抑私为公”,这作为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确实能带来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的本性,一味地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斗私反私”,一心想彻底消灭人的私心,让人否定自己,一心为公,那么,这种做法虽然出自良好的愿望,却违背了人的本性,是注定不能持久的。
本我是隐秘的,是别人不易察觉的,许多时候你并不想将其公之与众。因此,本我常常是你一个人独自坐在台灯下,毫无顾忌地往日记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