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灵运提到的一个地名 引发后人争论

 窗前有树905 2020-04-13

学术争鸣

“临海峤”到底在临海还是在温岭?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佛学家、旅行家谢灵运,在《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一诗中,首次提到“临海峤”的地名。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中,就以“严光(即东汉名士严子陵)桐庐溪,谢客(即谢灵运)临海峤”将他们二人相提并论,称为功成身退、烟波投钓的典范。可是,由于谢灵运并没有讲明“临海峤”在哪里,也由于“注家不言地(指临海峤)在某县”,因此有关“临海峤”的地名,便引起了后人的广泛争论。

□王康艺

临海学者说

临海的学者说,经考证“临海峤”在临海。还言之凿凿,现在临海地名的由来,就是因县境有临海山而得名。

其依据是晋《太康地记》称:“以地临海峤为名。”又据《舆地纪胜》卷12台州“州沿革”引《赤城县志》称:“取郡东北临海山而名。”这里的“临海峤”与“临海山”的名称不一,而且,关于“临海峤”或“临海山”的具体地点,史料中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的说是大固山(即今临海城关的北固山),也有的说是今城西北10公里的白马山,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就这么下结论“临海峤”在临海,恐怕不太妥当。

温岭学者说

查阅了地方文献,发现清代太平县(今温岭)著名学者戚学标曾写过文章讨论过“临海峤”在哪里的问题。他认为,谢灵运诗中的“临海峤”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就是指温岭(在今温岭市温峤镇境内,古称“峤岭”)。他专门写了一篇《临海峤考》(载《鹤泉文钞续选》)的文章,讨论此事。戚学标的理由是这样的:纵观临海(即今台州)一郡,“诸山多称岭”,只有此处以“峤”命名。因此,临海峤即为此地。作为今温州与临海的分水岭,“临海之峤”北属临海,南属永嘉。它之所以还被人称为“中岭”,就是因为“地在两界中”。所以,戚学标认为,当年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峤南即为其治内,故在诗中称“初发疆中”。言外之意,“疆中”指境内,而非特定的地名;把“疆中”作为确指的地名,恐怕是不正确的。

赴温峤镇考察“峤岭”

对此,本人也信以为真。曾与朋友一起,赴温岭市温峤镇专门考察“峤岭”(今称温岭栋)。

对照谢灵运的诗句,“日落当楼薄,系缆临江楼”,觉得其意境与实地之景十分吻合。可是,当想到原诗中“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又不免心生疑问,觉得谢灵运写这首诗并非是从永嘉入境的,而是从老家会稽始宁(今绍兴嵊州三界镇)出发到台州来的。剡中、天姥岑,都在新昌(今改称嵊州)境内。倘若如此,那么“临海峤”就只能在临海西北方向,而绝没有可能在临海南几十公里外的“温岭”了。不知为什么,这一点竟被一向治学严谨的戚学标先生忽略了。

王咏霓另有他地说

后来有机会,在翻阅清代椒江籍名人王咏霓的《函雅堂集》时,偶尔读到了他写的《临海峤非温峤辨》一文,所有的疑问便冰消瓦解了。

在这篇仅有千把字的短文中,王咏霓非常明确地指出,临海峤既不是温岭的“温峤岭”,也不是临海的大固山,而是另有他处。在该文中王咏霓写道,他是从《水经注·浙江篇》中读到的,在会稽始宁的大山中,与临海“接境”(交界)的地方,有一条岭叫“成功峤”,“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峤西有山,孤峰特上,飞禽罕至”。由此王咏霓得出结论,今嵊州境内的成功峤才是真的“临海峤”。

历史原因,难免“地理正误”

不过据我所知,王咏霓好像没有亲自到过实地考察,他只是根据古书的记载然后得出结论。今上网查阅得知,成功峤位于始宁县嶀山(今嵊州市三界镇境内的三洲与嶀浦间)。这里两山耸峙,一边是满山青枫,簇拥着一处红色玄武岩石壁,石壁的对面也是临江绝壁,“两岩相揖如门,为剡溪最狭处,出即剡溪口嶀浦。”这里之所以称“成功峤”,有两个说法:一是相传大禹劈开嶀山和嵊山,最后毕功覆甑于此(附近有座山就叫甑山,形状极为相似);一是据清代杜春生《越中金石记》载,乡人曾刻“成功峤”三字于嶀山上,用来铭记当地名人东晋车骑将军谢玄的淝水战功。

如此说来,王咏霓的这一论断是有道理的,是他平时读书中的一大发现。这既解决了人们对“临海峤”这一地名的猜测,也为人们正确阅读谢灵运的诗提供了依据。当年,谢灵运从家乡始宁出发前往临海(今台州临海),走的可能是这么一条路线:先是登上临海峤(今嵊州嶀浦的成功峤),从彊中(今嵊州罅山下之彊口)经过,接着在曹娥江乘竹筏或船,沿江而上剡溪,过剡县、入澄潭江,经千丈幽谷、层峦迭嶂的穿岩十九峰下的左于村,再顺韩妃江,抵石门坑村,开始寻山陟岭,过“倒脱靴”,经儒岙,登天姥,上天台,最终抵达临海。后来,又有一条从剡县、拔茅、班竹、会墅岭过来的驿道,也在儒岙汇合,然后登天姥,上天台,到临海。

说到这里,有一点必须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地理正误”之类的事是在所难免的,正如宋代台州著名学者陈耆卿在他编纂的《嘉定赤城志》卷四十“辨误门”一节的前言中所说的,有时候“订而归吾土”,有时候又“徙而属他郡者”,这些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还原历史的真相,不争闲气,是一个学者应该有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