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眩晕的特效穴位——中渚

 松静空空 2020-04-13

作者为中医临床一线主治医师,中医硕士,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以文会友,诊务繁忙,不回复网络问诊及咨询。

提到眩晕,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苦的症状,有些人晕车,可以体会的到。今天我说一个我最常用治疗眩晕的腧穴——中渚穴,也许有人疑问,许多中医针灸医师最常用的眩晕腧穴不是中渚,你却为何对它情有独钟,这源于一堂课。

读研究生时,给我们上《自然辩证法》的老师是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头,讲课非常幽默,一堂课下来比听相声都过瘾。老人家最初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后来对哲学产生兴趣,于是教起《自然辩证法》。说实话,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老先生虽然在中医院校教书,但是对中医是有些偏见的。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如果你自己没有身体力行干中医临床,即便你最好的朋友是中医,也依然是中医的门外汉。

但是,老先生说起自己的一段经历我觉得挺有道理,他认为中医来源于实践,并不是圣人发明的,所谓医圣,也是总结或者继承了别人的经验而已。他说他小时候得了眩晕病,发作起来很难受,被当时的医生诊断为美尼尔病,也没有特效的治疗。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每次眩晕发作,他也在自己身上摸索缓解症状的办法。后来他发现一个部位,每次只要按揉这个地方,就能缓解舒服很多。

因为他不懂中医,更不懂针灸,所以当然也说不出那个穴位的名字。在课堂上,他用手指指着当时按揉的部位,我们都是学针灸的,一看就知道其穴位,就是中渚穴附近。所以,后来我治疗眩晕经常针刺这个穴位,尤其是周围性眩晕,效果更好。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针灸大成》说它主治主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由内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经颅外段(在内听道内)病变引起的眩晕为周围性眩晕,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等。其特点为: ①眩晕为剧烈旋转性,持续时间短,头位或体位改变可使眩晕加重明显。②眼球震颤:眼震与眩晕发作同时存在,多为水平性或水平加旋转性眼震。通常无垂直性眼震,振幅可以改变,数小时或数日后眼震可减退或消失,向健侧注视时眼震更明显。头位诱发眼震多为疲劳性,温度诱发眼震多见于半规管麻痹。③平衡障碍:多为旋转性或上下左右摇摆性运动感,站立不稳,自发倾倒,静态直立试验多向眼震慢相方向倾倒。④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等。⑤常伴耳鸣、听觉障碍,而无脑功能损害。

晕车也属于周围性眩晕,我小时候晕车很厉害,在长清大学城读书时还晕车,每次坐车几乎都要晕。后来自己试着按揉中渚的确能缓解,比按揉内关、合谷要有效。

中渚为什么治疗迷路水肿引起的眩晕会有效?我的猜测是中渚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脉,三焦是“决渎之官”,负责水液代谢调解,针刺或者按揉中渚穴可以激发少阳经脉之气,促进三焦的“决渎”功能。所以,为什么少阳病有“目眩”的条文,想必也可能有某种联系。此外,手少阳三焦经,在最初称之为“耳脉”,似乎也有关联,个人猜测。

个人管见,中医许多理论都是对中医临床客观现象的解释,所以单纯的理论争执或者抬杠没有任何意义,中医高手也不是靠辩论与考据形成的,实践是最重要的。所以读者多抖干货,少抬杠,多有益于临床,少刷存在之感,一些网上就能查阅的基础知识,也没必要在此重复,自查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