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脏腑病辨证施治方例(原创)(六)(仅供参考)

 学中医书馆 2020-04-13

 中医脏腑病辨证施治方例(六)

六、胃的论治

1、  胃:是受纳、腐熟和消化饮食的器官。特性是喜润恶燥。胃与脾相表里。脾主运,胃主纳。脾主升,使饮食精微转输上乘,分布营养全身;胃主降,使饮食下行,便于进一步消化、吸收及排泄。两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常多同病。如胃气下降的功能失常,可见上腹部疼痛、嗳气、呕吐等证。

胃的病证有胃热、胃寒、胃实、胃虚的不同,但四者常可错综互见。胃寒的易伤阳气,胃热的可以耗损胃阴。

(一)、胃热:胃脘阵痛,痛势急迫,心中烦热,嘈杂易饥,吞酸,呕吐,或食入即吐,甚则呕血,口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糜烂,便秘,苔黄,脉数。多见于急性胃炎、上呼吸道出血、糖尿病、牙周炎、口腔溃疡等。

【治法】清胃泻火。

【方药举例】清胃散加减。药如:黄连、山栀、黄芩、大黄、芦根、石膏、知母等。

(一)   胃寒:胃部胀满冷痛,持续不止,受凉饮冷则重,怕冷喜热,得温可舒,呃逆,呕吐清水,或食后久而吐出,苔白滑,脉沉弦。多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幽门梗阻、胃神经官能症等。

【治法】温胃散寒。

【方药举例】温胃饮加减。药如:附子、干姜、吴萸、高良姜、沉香等。

(二)   胃实: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呕吐酸腐,嗳气泛酸,口臭,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多见于消化不良、急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药如:六曲、山楂、枳壳、莱菔子、半夏、陈皮、厚朴等。

(三)   胃虚:

(1)       胃气虚寒:胃脘隐痛,空腹时明显,食后减轻,多食不易消化,喜热喜按,泛吐清水,大便不成形,苔淡白,脉细。可见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治法】温胃建中。

【方药举例】黄芪建中汤加减。药如:黄芪、桂枝、白芍、灸甘草、生姜、大枣等。

(2)       胃阴不足:胃部灼痛,嘈心易饥,或不思饮食,少食即胀,干呕恶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形瘦,舌淡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萎缩性胃炎、发热病后期、糖尿病等。

【治法】滋养胃阴。

【方药举例】沙参麦冬汤加减。药如:沙参、麦冬、玉竹、川石斛、白芍、甘草等。

(四)   兼证:

(1)       脾胃不和:胃部饱闷发胀、隐痛,食少,食后不易消化,嗳气,甚则呕吐,腹胀,大便溏薄,苔薄白,脉细。多见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举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如:广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灸甘草、半夏、陈皮等。

(2)       肝胃不和:胁肋胀痛,脘部满闷疼痛,食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嘈心吐酸苦水,苔薄黄,脉弦。可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举例】四逆散合左金丸加减。药如: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吴萸、黄连、川楝子、半夏、香附、煅瓦楞子等。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举例】附子、肉桂、干姜、肉豆蔻、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鹿角片等。

(2)       肝脾不和:胁胀或痛,嗳气,腹部胀痛,肠鸣,大便溏泄,矢气多,性情急躁,不思饮食,苔薄白,脉弦细,多见于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及妇科疾患等。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举例】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药如: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白术、陈皮、防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