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在讲“形神关系”时曾说:“形与神俱,乃尽终其天年。”意思是人体只有做到形体与精神活动的和谐统一,那么人才能活到“天年”的寿命。这说明在养生实践中,人们必须注意“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保养。也就是说,人体之形体与精神,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如此看来,这“精”与“神”似乎天生就是合用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东西。但其“精”与“神”二者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不管是得之父母的“先天之精”还是得之自然的“后天之精”,总之这个“精”都是人体产生“神”的物质基础!所以不管是从自然之道的阴阳理论还是从养生之道的“全神”思想来说,“精”都是“神”的物质基础,积精才能全神嘛。 所以在“精”“神”关系的病理上,《灵枢·本神第八篇》里,黄帝问到:“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 解释黄帝的这段问话。其中的“淫泆”,同“淫佚”,即性放纵和房劳过度;《左传·隐公三年》里就有“骄奢淫佚,所自邪也”的描写,指的是糜烂而无节制的房事势必导致人体之精大量损耗,即谓之“淫泆离藏则精失”。而“离”又通“罹”,祸患的意思;故“罹藏”乃便是指触犯或伤害五脏之意。又因骄奢淫佚乃出于个人自愿,故其所导致的“精失”即属于“自邪”。至于所谓的“魂魄飞扬”,乃指夜间失眠多梦,以致整个白天都无精打采以及精神不集中。《淫邪发梦》里曾这样说道:“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这就相当于现代的失眠症或神经衰弱症了。其后所谓的“志意恍乱”,则是指人体的记忆力丧失,意识恍乱不清之意,相当于现代医学里的遗忘症。最后所谓“智虑去身”,乃是指人体智力减退,即现在常说的弱智、痴傻、糊里糊涂等,相当于现代的痴呆症。 最后总结:上述罗列的“魂魄飞扬”、“志意恍乱”和“智虑去身”三大症,在今则都属于精神意志方面的疾患。责其根本,此类精神疾患之根源还是在于“失精”!都是“精枯而神气无所依附”的结果。所以古代养生学才最注重“固精葆真”之说呢。至于这段文字的最后之问:“天之罪与?人之过乎?”此则涉及到了关于人类之天性以及思想意识活动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等一系列的问题了,也就是说,什么叫天性?人之天性又是从何而来?人之天性当中为什么又含有如此强烈的欲望呢?等等诸如此类的哲学和社会心理学问题,其实也正是医家入门的阶梯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