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隶属于奇恒之腑。和肝相连,附于肝的短叶间;肝和胆又有经脉互相络属,故而互为表里。 《灵枢 · 本输》中说:“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洁净的液体,就是胆汁。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其主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然后汇聚于胆,排泄到小肠(十二指肠),主要作用是用来消化油腻类食物,也是脾胃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东医宝鉴》中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说的就是胆汁的化生来源;《素问 · 宝命全形论》中说:“土得木而达”,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来概括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克中有用、制则生化的关系。 胆汁的化生和排泄主要是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的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也健忘正常。反之,肝失疏泄,就会导致胆汁排泄不利,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胁肋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如果胆汁上逆,便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如果胆汁外溢可出现黄疸。也正因如此,临床中医治疗胆之病变,多从肝脾胃入手进行调理,胆胃六腑,而六腑的特性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所以,辨证用药多以利胆为主。 简单点来说,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的消化,故而为六腑之一;因为胆的本身并没有传化饮食的生理功能,而且藏有胆汁,与胃、肠等有一定区别,所有又属于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胃: 胃又称为胃脘,按照解剖学来说,可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为上脘,上脘包括有贲门;胃的中部称为中脘,也就是胃体部位;胃的下部称为下脘,包括幽门在内。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所谓受纳,就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将食物研磨成食糜的意思。饮食入口,经过口中初步咀嚼,然后经过食道进入胃中,因为胃可以容纳食物,所以又称为“太仓”、“大仓”、“水谷之海”。 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来供给,所以又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灵枢 · 玉版》中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容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经过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 所以,胃虽然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但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化生成为气血津液,从而供养全身。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所以《素问 · 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素问 · 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胃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极其存亡。李东垣在《脾胃论 · 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所以,中医师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十分重视胃气的盛衰,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的治疗原则。《景岳全书 · 脾胃》中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也正因此,才有中医生常说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进入胃中,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后,必须下行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藏象学说中有明确说脾胃的生理特点为脾升胃降,这也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因此,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向下运输到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胃的通降主要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如《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说:“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如果胃气不仅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就可出现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 |
|
来自: 一路行ni43ydpa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