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心之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1、心在志为喜 说的是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和人的喜悦、开心有关。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而把喜、怒、忧、思、恐称作五志,五志分属于五脏。 在五志之中,喜为心之志。一般来说,心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 · 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可是,喜乐过度,又容易导致心气涣散,导致心神受伤。 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来说,心主神志的功能亢盛,则使人嬉笑不止;心主神明的功能不及,则容易使人悲伤。故而说,神有余而笑不休,神不足则悲伤。由于心是神明之主,所以喜能伤心,而且五脏过极,就可以损伤心神。 2、心在液为汗 汗液是每个人都有的,它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之后,通过汗孔排出的体液。所以《素问 · 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面也说了:“汗液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 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说法。血又为心所主,所以中医称汗为心液。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上一篇说过,脉指的是血脉。心合脉,说的就是全身血脉都属于心。华,做光彩解释。其华在面就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通过面部的色泽变化来判断。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其丰富,毛细血管分部密集,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若心气不足,可见面色㿠白、晦滞;血虚的人面部无华;血瘀则见面色青紫等。故而《素问 · 五脏生长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4、心开窍于舌 所谓心开窍于舌,指的是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功能主要是感受味觉和表达语言;舌的味觉功能和正确的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味觉失调和语言障碍等病理现象。《灵枢 · 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由于舌的表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看出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心开窍于舌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得出的理论。心的功能正常,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如果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 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 心的阴虚不足,则舌质红绛干瘪; 心火上炎则舌质红,严重可生疮; 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舌卷、舌强、语言艰涩或者失语。 总的来说,在藏象学说中,心的生理功能不仅包括心、血、脉在内的完整的循环系统,而且还包括主宰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
|
来自: 一路行ni43ydpa > 《待分类》